義大利文學《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世界文學有那些必看正典?~怎麼看?~看什麼?

這次的世界文學正典,有哪些大師重要著作非看不可?
外語學院老師將陸續傾囊公開自己的私藏書單,並分享個人閱讀的心得及感想。
邀請大家一起來 "讀冊"~ 回應分享妳/你個人的書評!

 

評介:                                           倪安宇老師

伊塔羅•卡爾維諾的名作《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是一本小說,也是一本關於小說的小說,關於閱讀和寫作的故事,關於作者和讀者的故事,關於文本與文本之間關係的故事。被歸類為後現代主義的後設小說。
讀者興致勃勃地買了伊塔羅•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正看到入迷之處卻突然發現故事變得格格不入而被迫中斷閱讀,原來是書頁裝訂錯誤所致。讀者拿回書店更換,得到一本截然不同的小說,然而看到一半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讀者鍥而不捨屢次更換的結果,總共看了十本互異其趣的小說……。
全書共有十個標題,所有標題連結起來,則又形成另外一個故事的開頭:「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在馬爾泊克鎮外,從陡坡上斜倚下來,不怕風吹或暈眩,在逐漸累積的陰影中往下望,在一片纏繞交錯的線路網中,在一片穿織交錯的線路網中,月光照映的銀杏葉地毯,環繞一空墓,甚麼故事在那頭等待結束?」


西語文學《城市與狗》

世界文學有那些必看正典?~怎麼看?~看什麼?

這次的世界文學正典,有哪些大師重要著作非看不可?
外語學院老師將陸續傾囊公開自己的私藏書單,並分享個人閱讀的心得及感想。
邀請大家一起來 "讀冊"~ 回應分享妳/你個人的書評!

 

評介:                                          林盛彬老師

《城市與狗》是祕魯作家、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 1936-)的第一部小說,於1962年獲巴塞隆納Seix Barral出版社年度位出版的小說獎,並於1963年由該機構出版。

作品主要是敘述秘魯萊昂西歐.普拉多軍校(El Colegio Militar Leoncio Prado)內一群從15到18歲軍校學生的故事。
故事背景固然來自於作者曾就讀該軍校的經驗,包括校園霸凌、受創的心靈發與扭曲的道德觀等。但它的重要性在於它為祕魯小說開啟了一條現代之路,並與當時的拉美小說共同形成了拉美的「爆炸時期」。
其敘述風格踩中間插入的方式,卻又在其發展過程中穿插不同年代的倒敘法,也因此造成多方敘述者的多元觀點。整體而言,也是一部跨風格、跨文類的獨特作品;前者如寫實主義、象徵、民俗風等,後者如敘述與抒情。
尤薩的第一部小說被選為二十世紀最優秀的西班牙語文學之一,絕非偶然。


西語文學《貝德羅‧巴拉莫》

世界文學有那些必看正典?~怎麼看?~看什麼?

這次的世界文學正典,有哪些大師重要著作非看不可?
外語學院老師將陸續傾囊公開自己的私藏書單,並分享個人閱讀的心得及感想。
邀請大家一起來 "讀冊"~ 回應分享妳/你個人的書評!

 

評介:                                          林盛彬老師

《貝德羅‧巴拉莫》是墨西哥當代重量級作家魯佛(Juan Rulf, 1917-1986)的代表作。
魯佛作品不多,但此書於1955年出版後,就奠定了他在墨西哥文壇無可取代的地位。
光是新禧年之前在美國就已銷售一百多萬冊,並被選為二十世紀一百部最優秀的西班牙語文學之列。
故事以第一人稱敘述,主角答應已故母親回到他從未見過的故鄉Comala,將其死訊告知他從未謀面而事實上也已亡故的父親貝德羅‧巴拉莫。
主角的名字一直到前往虛構的城鎮Comala,見到包括父親在內的幽靈才知道他名叫璜‧普雷西亞多(Juan Preciado)。
故事就在虛虛實實中展開,魯佛運用了開創性的魔幻書寫,記憶與真實交錯、不連貫的敘述、內在的獨白等,被譽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的巔峰傑作。其寫作風格影響了包括馬奎斯在內的許多世界知名作家。


西語文學《百年孤寂》

世界文學有那些必看正典?~怎麼看?~看什麼?

這次的世界文學正典,有哪些大師重要著作非看不可?
外語學院老師將陸續傾囊公開自己的私藏書單,並分享個人閱讀的心得及感想。
邀請大家一起來 "讀冊"~ 回應分享妳/你個人的書評!

 

評介:                                       林盛彬老師

《百年孤寂》出版於1967年,是哥倫比亞作家、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的經典著作。
故事以邦迪亞(Buendía)家族百年來七代子孫在虛構城鎮馬康多(Macondo)的發展為主軸,表現出人在歷史文化中的浮沈與深深的孤獨感,其中的愛恨情仇,興衰榮辱,所涉的內容及於整個家族、社會與國家的命運,可說是影射了拉丁美洲百年來的滄桑歷史。
《百年孤寂》以所謂魔幻與現實交錯的奇詭方式反映了殖民、獨裁、鬥爭的歷史,以及人在其中所無法擺脫的遺忘和孤獨等題材。
這部作品不僅奠定了馬奎斯的文學重要性,整個世界文壇莫不為其豐富的文化想像力吸引。
聶魯達還讚許《百年孤寂》乃是「繼賽凡提斯《堂吉訶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品」。


西語文學《文字下的自由》

世界文學有那些必看正典?~怎麼看?~看什麼?

這次的世界文學正典,有哪些大師重要著作非看不可?
外語學院老師將陸續傾囊公開自己的私藏書單,並分享個人閱讀的心得及感想。
邀請大家一起來 "讀冊"~ 回應分享妳/你個人的書評!

 

評介:                                        林盛彬老師

集外交官、作家、翻譯家、文學理論家於一身的墨西哥詩人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於1990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曾出使法國、日本和印度等國,1968年為抗議墨西哥政府鎮壓學生憤而辭去墨西哥駐印度大使職位。畢生從事文學活動、創辦雜誌,是個深具人道主義的作家。
《語言下的自由》(Libertad bajo palabra, 1935~1957)是包含了《鷹還是太陽》(Aguilo o sol?)等多種詩集的小全集。儘管如此,其中包括了〈太陽石〉(Piedra de sol)及絕無僅有的幾篇實驗性短篇故事。
對帕斯而言,詩人是一種在語言上未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意圖,所謂「確定的說法」是不存在的,因為「每一首詩都是另一首詩的草稿」,居於這種追求至善至美的理念,在詩的進化過程上,帕斯總以他的第一本詩合集作為起點。
雖然他歷經並實驗了各流派的詩學,但帕斯的美學思想自始至終都圍繞在「易變」與「運動」的哲學周圍,尋找永恆與超脫生與死的可能性。


圖書介紹:《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多國語言的館藏邀您來閱讀,要看更多的世界文學正典(5/8更新)

書名: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作者:昆德拉(Milan Kundera)
館藏情況:
中文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日文版《存在の耐えられない軽さ
英文版《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法文版《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être
德文版《Die unerträgliche Leichtigkeit des Seins
俄文版
西班牙文版
義大利文版《L'insostenibile leggerezza dell'essere

內容: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布拉格之春』蘇聯軍隊進佔、捷克知識分子大量逃亡歐洲海外為背景,一男兩女交纏的愛情故事帶出了對政治、文化、人類生命的省思與嘲諷。
比起昆德拉的其他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更像是一部愛情小說。特麗莎嫉妒著。她的嫉妒在白晝馴服,在夜裡甦醒,偽裝成夢境其實卻是死亡的詩篇。
漫漫長路上,這個年輕女子有她的丈夫托馬斯為伴。托馬斯一半是風流的唐璜,一半是深情的崔斯坦,對特麗莎的愛和壓抑不住的放蕩撕扯著他。
薩賓娜是托馬斯的情人,她的命運將小說的脈絡延伸至整個世界。她聰明,她厭惡多愁善感,她離開她的日內瓦情人弗蘭茨,追尋她的自由,從歐洲到美國,目的地卻只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究竟,什麼樣的特質最符合人類境況(condition humaine)?是『重』,還是『輕』?嚴肅要到何處才會讓位給輕浮?輕浮又要到何處才會讓位給嚴肅?昆德拉以悖論的手法透過小說提出了這些問題。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介紹:《Der vorleser》《我願意為你朗讀》

多國語言的館藏邀您來閱讀,要看更多的世界文學正典(5/8更新)

書名:Der vorleser《我願意為你朗讀》
作者: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
館藏情況:
中文版《我願意為你朗讀
日文版《朗読者
英文版《The reader
法文版
德文版《Der vorleser
俄文版《Чтец
西班牙文版
義大利文版

內容:
《我願意為妳朗讀》是一本在瑞士發聲,旋即在歐美造成閱讀話題的小說,並以黑馬之姿,在美國書市創下佳績,成為第一部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的德文小說。書中描述十五歲的少年麥克,因為一場大病,認識了大他一倍的女子韓娜,然後展開了一段性愛交織的戀情。但對於 韓娜的過去和背景,就像一團迷霧般,在麥克心中盤繞。有一天,她不告而別,麥克彷如從一場夢境中醒來,卻無法忘懷韓娜所留下來的味道。
七年之後,他在法庭 上和韓娜重逢,她成了一名被告,被控告涉及納粹時期的屠殺事件,而韓娜的過去也一一被揭露,但隱藏在背後的竟是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他終於決定開始一遍 又一遍地為她朗讀……
(資料來源:皇冠讀樂網)


圖書介紹:《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少年維特的煩惱》

多國語言的館藏邀您來閱讀,要看更多的世界文學正典(5/8更新)

書名: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少年維特的煩惱》
作者:歌德(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
館藏情況:
中文版《少年維特的煩惱
日文版《若きウェルテルの悩み
英文版《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法文版《Les souffrances du jeune Werther
德文版《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俄文版
西班牙文
版義大利文版

內容: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書信體的小說。整本小說都是維特寫給朋友威廉(Wilhelm)和夏綠蒂的信。
信是私密感情宣洩的好地方,是主觀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就是維特對周遭事物及大自然的觀察與感受。小說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維特在情感上的表達。同樣的自然景色會隨著維特的心境變化而 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剛到瓦爾罕(Wahlheim)時,維特身心愉快,在他眼中大自然是如此美麗、和諧。而死亡的念頭佔據他的心思時,同樣的景色卻是陰 森森,鬼魎出沒之處。
書出版於一七七四年,一出版便造成轟動。魅力持續不斷。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拿破崙召見歌德,述說他對《維特》的喜愛。二十世紀 初德語小說家湯馬斯‧曼(Thomas Mann)受到歌德的啟發,創作了名為《夏綠蒂拜訪威瑪》(Lotte in Weimar)──夏綠蒂在丈夫阿爾貝特過世後,到威瑪找高居要位、文名響遍全歐洲的歌德,即創造她的作家。文學與真實交織成另一虛構世界。
(資料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導讀序部份文字)


圖書介紹:《Der Zauberberg》《魔山》

多國語言的館藏邀您來閱讀,要看更多的世界文學正典(5/8更新)

書名: Der Zauberberg《魔山》
作者:Thomas Mann
館藏情況:
中文版《魔山
日文版《魔の山
英文版《The magic mountain
法文版《La montagne magique
德文版《Der Zauberberg
俄文版《Волшебная гора
西班牙文版
義大利文版

內容:
故事的主人翁漢斯•卡斯托普(Hans Castorp)是年輕的德國的大學畢業生,來到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達沃斯山莊一間名為Berghof的肺結核療養院,探訪住在療養院的表兄弟約阿希姆(Joachim),原來只打算逗留三週。沒想到當地的醫生診斷出他得了肺結核, 要住在魔山裡治療,一住就是七年。
在療養期間,他碰過各式各樣的人物,有義大利自由派人文主義者登布里尼(Settembrini)、憤世嫉俗的反動份子 猶太人那夫塔(Naphta)、自由思想家卡度齊(Carducci)、嗜酒如命的荷蘭富商明希爾•皮佩爾科爾恩、不拘小節的俄國女人肖夏太太……他們飽 食終日、無所用心,病人們口袋裡裝著X 光玻璃照片,靜靜地等待死神的來臨。
《魔山》原本只是一篇中篇小說,想不到作者一寫下來是一部近七十五萬字的長篇巨著,湯瑪斯•曼試著通過對話、象徵、幻想、夢境、辯論、獨白、哲學討論等方式,將西方世界精神生活的碎片組合起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俄語文學《狗郎心》導讀~ 狗心乎? 人心乎?

世界文學有那些必看正典?~怎麼看?~看什麼?

俄文系蘇淑燕主任從其他角度向大家介紹俄語經典文學《狗郎心》

 

評介:蘇淑燕 老師

《狗郎心》是布爾加科夫早期諷刺代表作,與《大師與瑪格麗特》並列為最受讀者喜愛的布爾加科夫小說類作品(他還寫了很多戲劇作品),描寫狗變成人,最後又變回狗的故事。
劇情異常荒誕,但是在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背後,卻有著作者對於20年代蘇維埃政權的諷刺,因為它的濃烈諷刺意味,和對時事的強烈批評,此書如同布爾加科夫其他作品一樣,命運乖桀,於1925年完成後,因為通不過檢查制度的審查,而無法出版。
當初布爾加科夫將作品送審時,心中抱有一線希望,希望可以修改某些章節來符合當局要求,然而隔年(1926年)得到了殘酷訊息,此書根本無須修改,因為書的內容不符合社會需求,無法出版。於是終其作者一生,此書被束之高閣,遲遲未能問世。這期間,還有劇院對此故事深感興趣,想要改編成劇本,排演上映,卻也因為通不過檢查制度而作罷。一直到1987年才第一次在《旗幟》(Знамя)雜誌刊登。從完稿到出版,隔了整整62年,比《大師與瑪格麗特》(寫於1929-1941,1966年出版)還要晚面世,此書命運之坎坷,可見一般。

然則小說一出版,立即受到讀者大眾的熱烈歡迎,幽默逗趣的筆法,荒誕的故事情節,讓人深深著迷。故事一開始,是可憐的流浪狗沙里克(Шарик),被人用熱水燙傷左半身,而奄奄一息,幾乎被風雪所吞噬。但是天無絕人之路,流浪狗被偉大的、享譽國際的布列奧普列斯基教授(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所收留,帶牠回那溫暖、豪華、舒適的房子裡。
沙里克在這裡被餵得飽飽的,吃著上好食物,戴上頸圈,在暖呼呼的公寓里昏昏欲睡。牠以為自己抽中了狗的上上籤,從此可以在這個「狗天堂」裡,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是事實上,布列奧普列斯基教授收留牠,並不是可憐、同情牠,而是為了某種醫學目的,他為沙里克進行實驗性質的手術,在狗腦袋和身體裡植入了人類的腦垂體和睪丸,據此觀察這些東西的回春效用。手術後,發生了醫學奇蹟,腦垂體和睪丸起了神奇效果,沙里克脫去身上的毛,開始用兩腳走路,並且學會說話…,狗硬生生變成了人。
這項醫學奇蹟立刻在莫斯科引起巨大討論,教授家裡附近的巷子裡,終日人聲雜沓,擠滿好奇人群,想要一睹狗變成人的風采,教授的生活從此產生巨大變化。這個奇蹟讓布列奧普列斯基教授吃盡苦頭,成了他生活上的大災難。變成人之後的沙里科夫(這是他現在的名字, Шариков),具備了器官移植者丘龔琴(Клим Чугункин)身上所有的劣根性:好吃懶做、愛喝酒、喜歡把妹、到處騷擾女性、彈三弦琴、舉止粗俗不雅、品味其差無比、穿著怪異,心胸狹小、到處搞破壞…。
每次沙里科夫闖了禍,布列奧普列斯基教授都得為他收拾善後。然則沙里科夫不但不心存感激,還對教授的教誨和責罵產生怨懟之心,兩人無法和平共存。他被灌輸「平均分配理論」,一心一意只想攫取教授家裡的居住權力,和他平均分配豪華公寓裡的一切。於是他寫告密信,最後拿槍意圖殺害教授,卻招致了自己的死亡…。他被動了第二次手術,經此手術之後,他再度回復成為狗,從此在教授的家裡住下來,對教授崇拜異常…。布爾加科夫透過狗變成人的故事,來諷刺當時官方盛行的新人改造運動。所謂的新人改造運動乃20年代蘇維埃官方的一個政策,希望透過社會教育手段,改造工農無產階級,使他們適合共產主義的社會生存,培養出可以在共產社會生存的新人類。這個新人教化運動,最主要的目標就是使無產者道德完善。
小說利用狗變成人的荒謬故事,來諷刺這個改造運動,不僅無法教養出道德完善之人,反而容易將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激發出來。

故事中的沙里克是條可愛、調皮搗蛋,有點神經質的狗,但是牠善良、人見人愛,可以輕易征服任何人之心。但是獲得人型的沙里科夫,不只外貌改變,性格也有了重大轉變。他失去狗的外型,也失去狗的思考模式、狗的善良和忠心。善良的狗心被邪惡人心所取代,變成人的沙里科夫已然喪失原先單純的善良,取而代之的,是陰險、狡詐、心眼狹小、有仇必報,還會恩將仇報,這些性格完全來自於器官移植者丘龔琴。除了原先具有的負面性格,公寓管委主任施翁德爾(Швондер)還對他實施社會改造,灌輸他工人階級意識,告訴他有權享用普烈奧布拉任斯基教授家裡16平方的住房面積,要他學會用鬥爭方式,爭取自己權利。任何東西拿來平均分配就好,不管誰有付出、誰沒有付出,誰付出多,誰付出少。這種粗糙的平均分配理論和階級鬥爭意識,深刻地烙印在沙里科夫頭腦。
這兩個人(教授和公寓管委主任)透過不同層面來改造新人,教授改造的是外表,讓流浪狗獲得一個人的腦垂體,也因此獲得此人的外貌和思考方式(故事暗喻獲得腦垂體就可以獲得此人的智力和性格),讓他學會思考;施翁德爾則是對他實施社會改造,灌輸他無產階級意識,賦予他社會人格。
俄國學者拉克欣(В.Лакшин)說得很好:「普烈奧布拉任斯基教授創造了他的心理生物性格,而施翁德爾則是給了他社會地位、灌輸他意識型態。施翁德爾是沙里科夫的思想導師,也是他精神上的牧師。」[1] 但是改造後的沙里科夫並未獲得完善道德性,反而成了大災難,當沙里科仍然是隻狗之時,見著穿著單薄的清瘦女郎,馬上猜到她的處境可憐,懂得對她加以憐惜;可是一旦變成人後,卻威脅這位可憐的打字員瓦斯涅佐娃(Васнецова)下嫁於他,如果不從,便將她解僱[2]。當他是條狗之時,對教授忠心耿耿,認為教授是神,是保護狗類的偉大神祇;可是一旦變成人,沙里科夫視教授所提供的食物為理所當然之事,將教授豪華住宅視為己有,一心一意只想跟他搶住房,大談自己所應獲得之權力,卻不願付出任何責任(不想付錢吃飯、不願當兵打戰...),還寫黑函密告,希望用權力鬥爭手法,整倒教授,獲得教授的房子。於是可愛的狗變成一個可惡的流氓,可惡到令人厭惡和顫慄。
故事裡有一段教授和他的助理博爾緬塔爾大夫(Борменталь)的對話,討論沙里科夫具有的到底是狗心還是人心?在這場談話中,布列奧普列斯基教授說出了真理,一針見血地指出事情癥結所在:「您得明白,問題的可怕在於他現在長的恰恰是人心,而不是狗心」。
正因為沙里科夫具備的是人心,繼承了器官移植者的所有性格缺陷,也正因為有了人心,所以他學會了階級鬥爭,學會告密和出賣。狗從來就是忠心耿耿,從來就不會出賣朋友、出賣主人,只有人才會,只有人才有這樣的卑劣天性,人心可以如此地邪惡和黑暗,自私和冷酷,這是任何一種動物無法企及,望塵莫及的。沙里克/可愛的狗VS沙里科夫/可惡的無賴,透過這樣鮮明的對比,布爾加科夫企圖告訴讀者,任何的社會教育都無法矯正一個無賴的精神,無法拯救他沉淪性格,所謂的「新人」教育,根本教育不了勞動者,無法將惡變成善,改善他們的惡習,塑造他們的高道德性;相反地,只會將人最原始的良善本性抹滅,讓他們學會鬥爭和爭權奪利,痛恨其他階級,用最原始的鬥爭、出賣等方法,奪取他人權利。
在這裡「狗心」有著全新的象徵意義,不是「狼心狗肺」之意,它是人民原本的良善本質,也許有點幼稚,卻非常純樸,但是這個本質會被社會教育所消除。而「人心」則帶有負面意義,是透過社會教育所激發的人性之惡,鬥爭和排除他人之能力。布爾加科夫藉由狗變成人的荒謬故事,諷刺官方改造新人運動的錯誤和可笑。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蘇聯已然解體,荒謬可笑的教化新人運動已經走入歷史,但是布爾加科夫在小說中揭示的故事和意義仍然深刻,發人深省。遠在台灣的讀者,對這些歷史背景沒有任何概念,但是在閱讀狗變成人的另類「蛻變」故事時,仍然讀得津津有味,被荒誕的故事情節所吸引,這就是因為故事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文學性和趣味性,讓這本中篇小說跨越了時間和語言限制,使台灣讀者也可以欣賞布爾加科夫卓越的魔幻寫實藝術。


[1]Лакшин В.Я. //Булгаков М.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5 томах.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92. Т.1.C.40.
[2]許多相關評論ㄧ致認為,這兩位女郎實為同一人。
書評:原文刊載於:布爾加科夫,《狗郎心》,黃銘惇 譯,台北:柿子文化,2011。經過作者的刪減和修改

 


日語文學《金閣寺》導讀~ 在文學的領地中狂狷引火

世界文學有那些必看正典?~怎麼看?~看什麼?

日文系邱振瑞教授從其他角度、更深入向大家介紹日語經典文學《金閣寺》!

 

評介:邱振瑞老師

《金閣寺》甫一出版,日本文學評論家奧野健男中村光夫等即對這部小說讚譽有加,為其奇拔之書的價值,賦予了經典性的地位。
按其創作歷程來看,在這個時期,正值三島由紀夫迎向文學事業上的高峰,尤其透過二十餘種外國語言的譯介與傳播,使得他的名聲從日本島國擴散到世界各國,任何撰文談及日本的現代文學,幾乎都繞不開三島由紀夫的名字。
在如此多重的因素和助力下,作者的確比同輩作家及文學同行得到更多的幸運和竉遇。然而,作為一個認真的讀者,如果願意多花點精神,綜讀作者的相關作品和傳記,不囿限於已被決定的權威論斷,從本真的角度細閱的話,不只能欣賞到日本作家特有的細膩與美文,有可能藉此探明作者的內在思想,讀出作者的怕與愛、毀滅與重生,而這樣的閱讀經驗或許更具意義。

「火燒金閣寺」原本是一件轟動日本社會的真實事件。
事件的主角:一名在金閣寺修行的年輕僧人林承賢,自幼體弱多病,又患有嚴重的口吃,由於質疑作為該寺的門票收入可能遭到寺方的不當使用,因而趁著拂曉時分,快意引火燒了金閣寺。
據他透露,他縱火毀寺目的在於「引起世人的注目,對社會展開報復」,卻不提及他自卑受辱的痛苦歷程;另方面很可能又承受不住來自母親的高度期待,因於點燃了一直壓在心底的恨火。

三島由紀夫寫作小說《金閣寺》正是從此事件中得到靈感和啟發的。
在小說中,他多半如實地刻劃了主角的心理狀態,並虛構了某些情節,鋪下故事的基礎,在其浪漫主義的激情催化下,火煉銅熔地鑄就出屬於其獨特的「金閣」美學。
必須指出的是,他隱幽地把自己的苦悶經歷悄悄地置入其中,試圖不讓他人發現。確切地說,這個口吃的、在生活中屢遭挫敗的僧人,其實就是三島的分身與寫照。
而在如此精美絕倫的雙重建構中,恰巧符合三島的狡黠與策略風格。對他而言,這是雙重的勝利和成就。

首先,他感同深受地對殘疾的僧人(亦即自我)寄予悲憫,達成了某種程度的自我救贖。此外,由於家族的因素,使得向來自卑又極度自戀,思想行為愈趨激進的他,從中發現了一個祕密:他決定作為一名縱火犯,悍然地在文學的領地中恣意縱火!如此舉措,更可吸引眾多世人的關注。
尤其,此時他那圓熟洗練的美妙的文字,讓這把試圖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暗火升騰得更烈焰沖天。
因此,與其說《金閣寺》這部小說在特意體現其文學的悲壯與凄美感,著眼於日本傳統的極致美學的發揚,我感受到更多的是,這是一個愛國的日本作家,面對祖國於二次大戰敗後的挫敗,自己和同時代人陷入空前的虛無與困乏,所發出的哀切的輓歌。這是一種無可承受之輕,一種無間之重!

在此之前,他在其他作品中:《太陽與鐵》與《我青春漫遊的時代》即已透露,儘管自卑的主角動輒患得患失,多次尋短自殺未果,最後仍無法戰勝死亡,而選擇苟活下去。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意識生命終於茁壯巍然起來。他克服了掙扎與糾結的纏繞,克服了巨大的不安,終於勇敢地說服自己,在他四十五歲的英年,率領4名盾會成員,闖入了位於四谷的日本陸上自衛隊總部,完成了他矢志不渝的神聖使命。肌肉結實身材不高的他,站在司令台上向群眾慷慨演說。
之後,撤回到師團長的房間裡,額上繫上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以武士道的殉死儀式──切腹,為其生涯劃下悲壯的句點,用激進噴薄的熱血來拯救日漸衰落的日本精神。

從這個角度來看,三島不愧是個絕美的異端、徹底貫徹自我意志的踐行者,因為在面臨死亡超越黑暗的領域中,他做出了令人爭議的巨大貢獻。而以他的性格來說,也許他正享受著這樣的爭議呢。


日語文學《心鏡》(漱石著) 導讀~

日本作家有哪些?必讀作品有哪些?~怎麼看?~看什麼?

日文系曾秋桂教授從其他角度、更深入向大家介紹日語經典文學《心鏡》

評介:                                              曾秋桂老師

漱石小說《心鏡》(1914)依序由「上  老師與我」、「中  雙親與我」、「下  老師的遺書」等三部短篇組合而成,作品中出現的重要人物依序為「我」、「老師」、「太太」(「老師」之妻,與第三部所稱的「小姐」為同一人。而第三部所稱的「太太」或「寡婦」,則為「小姐」的母親,亦即為「老師」的丈母娘)、「父親」、「K」、「小姐」、「太太」等。
作品中除了出現一次「老師」呼稱妻子為「靜」、「老師」好友以「K」代號來稱呼外,作品中出現的重要人物,皆不具名登場。
另外作品中穿插了明治天皇駕崩(1912.7.30)、乃木將軍殉死(1912.9.13)等歷史事件。 其敘述方式可稱上創世之舉。
作品前二部是以「我」為視點人物,並以此進行第一人稱的獨白,第三部則改以「老師」為視點人物,自稱「我」進行第一人稱的獨白。
因此與「老師」形成三角關係的重要人物的「小姐」與「K」的內心想法,皆被第一人稱的獨白敘述手法埋沒。加上另一條以「我」觀察或與「老師」之妻談話為線索,從旁了解「老師」之妻(第三部中所稱的「小姐」)的線索,也導因於「我」的證詞多具有主觀的爭議,而產生曖昧不清的因素。   
作品的時間約為「我」與「老師」相遇的明治44年(1911)的夏天至《心鏡》問世的大正3年(1914)止。

上中下三部當中,有時可見回憶作品時間之前的過去種種,有時又回到作品時間敘述事件,甚至有時敘述當時事件的情況,有時又改成敘述對於過去事件的解讀;總之敘述方式錯綜複雜,難以辨識真心或假意。
作品中的空間主要以東京為主,但不時擴及東京周邊鎌倉及「我」的家鄉。

將《心鏡》的目前研究趨勢,歸納成以下7點,供作參考。
(1)敘述者的特性與敘述者的隱蔽
        第一人稱視點的獨白敘述,留下餘白與想像空間。此乃為閱讀的陷阱。
(2)「老師」自己表明為「明治精神」殉死。何謂「明治精神」? 
        明治時代是日本從封建的前近代江戶時代(1603-1868)走向近代化、富國強兵的一個特殊時代。「老師」美其名是為「明治精神」殉死,那麼何謂「「明治精神」?隨著時代的推移,對於「明治精神」含意的解釋,出現了不同的論調。
(3)「老師」的好友「K」為何自殺?
       此乃研究《心鏡》未能解開的謎團。因愛情受挫?或是因被好友「老師」背叛?或是因自己意志薄弱不能堅持偉大理念?因是發現自己的理念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等等諸多疑點都圍繞於「K」自殺的議題之上,至今尚無固定答案。
(4)「老師」與「我」之間,是否存在著同性的曖昧情愫?
       「老師」與「我」談論有關「愛情是罪惡」的話題,以及特意為「我」一人留下遺書來傳承人生寶貴經驗,期盼藉此誕生新生命等言論。大岡昇平即主張兩人間同性戀的可能,並提及歐美各國大多從同性戀角度來閱讀《心鏡》[1]。
(5)男尊女卑、父權強盛的明治「男性」社會當中,被交易、被犧牲的「女性」
       隨著女性主義高漲,從被壓抑的女性聲音的觀點來閱讀《心鏡》情況越加普及。男尊女卑、父權強盛的明治男性社會當中的女性悲哀,以及被交易、被犧牲的女性宿命成為批判的焦點。
(6)「小姐」(「老師」之妻)的角色定位──純情派VS心機派
       針對「小姐」完全被排除在「老師」與「K」愛情爭奪戰之外,顯得楚楚可憐貌而產生的「純情派」論點。亦有著眼於「小姐」(「老師」之妻)的肢體語言,提出反證:故作可憐貌,玩弄男性感情,是個名符其實的「心機派」之說。
(7)「老師」之妻與「我」共生的可能性   
       當「我」收到「老師」遺書時,「老師」明明已不在人世,又有何必要捨棄病危的父親,匆忙趕赴「老師」家見「老師」最後一面?常理推斷,「老師」家中理所當然只剩「老師」之妻一人,由此可知「我」所掛心的人,果然是「老師」之妻。若加以附會「我」背叛「老師」遺書交代,將「老師」的過去昭告世人等不純動機,更可確切指出「老師」之妻與「我」共生的可能性。此論點以小森陽一最具代表。[2]

註:
[1]. 大岡昇平(1973)「『こゝろ』の構造」(1988)『小説家夏目漱石』  (筑摩書房)p.379
[2]. 小森陽一(1975)「「こころ」を生成する心臓」(1988)『文体としての物語』 (筑摩書房)p.317

 


日本作家~ 太宰治

日本作家有哪些?必讀作品有哪些?~怎麼看?~看什麼?

這次的世界文學正典,有哪些大師重要著作非看不可?
外語學院老師將陸續傾囊公開自己的私藏書單,並分享個人閱讀的心得及感想。
邀請大家一起來 "讀冊"~ 回應分享妳/你個人的書評!

  
評介:                                      曾秋桂老師

雖被歸類為頹廢的「無賴派」作家,創作了《人間失格》、《斜陽》等曠世巨作。如同初期《奔跑吧!美樂斯》中描述一般,環境雖然不如預期、艱苦萬分,但仍執意實踐與友人的承諾努力而下,最終人與人之間的善意獲得了最後勝利。此光明面的描繪看似逐漸退居幕後,但從《再見》、《黃金風景》作品中,展現出悲中帶笑、苦中有樂般的太宰治式風趣與幽默,讓讀者不禁莞爾一笑。此非沉入人生谷底後再浮起的人,絕對刻劃不出的了然人生的幽默感與致命的吸引力。


日本作家~ 芥川龍之介

日本作家有哪些?必讀作品有哪些?~怎麼看?~看什麼?

這次的世界文學正典,有哪些大師重要著作非看不可?
外語學院老師將陸續傾囊公開自己的私藏書單,並分享個人閱讀的心得及感想。
邀請大家一起來 "讀冊"~ 回應分享妳/你個人的書評!

  

評介:                                        曾秋桂老師

處女作《羅生門》問世隔年發表的《鼻子》,因受到漱石的激賞而名聲大噪。之後與漱石結為善緣成為漱石晚年的愛徒。作品性質依序可分為歷史小說如《杜子春》、現代小說如《秋天》、自傳小說如《大導寺信輔的半輩子》。而眼見愛女活活被燒死仍執意創作「地獄圖」畫作的《地獄之變》,可謂芥川藝術至上理念的最佳代言之作。而作品中賞罰明確如《蜘蛛絲》等,被視為兒童文學作品,具有震撼教育意義。《支那遊記》是常被拿來探討大正時期日本文人的中國觀教材。


日本作家~ 志賀直哉

日本作家有哪些?必讀作品有哪些?~怎麼看?~看什麼?

這次的世界文學正典,有哪些大師重要著作非看不可?
外語學院老師將陸續傾囊公開自己的私藏書單,並分享個人閱讀的心得及感想。
邀請大家一起來 "讀冊"~ 回應分享妳/你個人的書評!

  • 作者:志賀直哉(1883-1971)
  • 著作:《學徒之神》、《清兵衛與葫蘆》、《寓居城之崎》、《剃刀》、《范之犯罪》、《和解》等。
  

評介:                                        曾秋桂老師

「白樺派」的代表作家。被譽為「小說之神」,是日本著名寫作小說的名人。文章簡潔有力、主旨明朗、敘述俐落,值得奉為文章典範。
《學徒之神》、《清兵衛與葫蘆》等作品中,對於孩童寄予無限的人性關愛。《寓居城之崎》更被譽為心境小說的經典。而《剃刀》、《范之犯罪》等作品,近年常被拿來當作推理小說閱讀,趣味無窮。與父親長期對抗、對立而至化解芥蒂的心情,則凝結成《和解》一作問世。唯一的長篇小說《暗夜行路》,則可視為回歸大自然心情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