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本清張《砂之器》
文/趙羽涵 圖/李亞珍
最後一次的世界文學正典研讀工作坊對談活動,4月16日在邱振瑞老師與作家辜振豐老師的對談下精彩地落幕了。首先,由邱振瑞老師介紹松本清張的《半生記》來切入其作品的特色。在日本社會壓抑的風氣下,我們可以松本清張的作品,看到他用寫實細膩的筆觸,社會悲憫的眼光,同情弱者的人道主義來描寫對於社會邊緣人的感同身受。並且,藉由邱老師的介紹,松本清張是一位與時俱進,跟隨時代脈絡前進的認真作家。他的作品不僅是單純的推理小說,而是從人性出發,進一步深入社會層面。
淡江大學圖書館
文/趙羽涵 圖/李亞珍
最後一次的世界文學正典研讀工作坊對談活動,4月16日在邱振瑞老師與作家辜振豐老師的對談下精彩地落幕了。首先,由邱振瑞老師介紹松本清張的《半生記》來切入其作品的特色。在日本社會壓抑的風氣下,我們可以松本清張的作品,看到他用寫實細膩的筆觸,社會悲憫的眼光,同情弱者的人道主義來描寫對於社會邊緣人的感同身受。並且,藉由邱老師的介紹,松本清張是一位與時俱進,跟隨時代脈絡前進的認真作家。他的作品不僅是單純的推理小說,而是從人性出發,進一步深入社會層面。
文、圖/李亞珍
這次的世界文學正典研讀工作坊是由西語系系主任林盛彬老師為主講者和西語系宋麗玲老師為與談者,他們兩人默契滿分地搭配合作,讓現場的觀眾朋友有場知性饗宴以及美好的下午。
1881年出生的希梅聶斯(Juan Ramon Jimenez),是著名的西班牙現代詩人,曾於195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17歲開始寫詩,因為是家中排行老么的關係,生活並沒有受到家庭上的約束,並注重「快樂」的現代主義,不同於法國現代主義的悲傷。
1914年出版《小毛驢與我》收錄了138首詩,是個歷史悠久又風格多元的兒童文學。宋老師也把這本作品歸類於「廣義」的兒童文學,也就是讀者不侷限於兒童,成人也可欣賞的一部作品。林主任表示,驢子通常被比喻不聰明的動物,但在這本書,小毛驢普兒(Platero)卻是詩人的同伴和詩人對話。而從這本書的內容來剖析,是作者對童年記憶的回想,是部抒情又唯美的現代主義作品;但拉回現實層面,因為作者創作年代屬於西班牙動亂時代,寫出的內容卻是如此快樂,因此被批評「活在象牙塔」的作家。
分享者:運管4A 顏志宇
參與場次: 從《玫瑰的名字》開始的《無盡的名單》◎主講人:倪安宇
心得:
從這場活動,讓我認識了埃可(Eco)。他的本名是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一九三二年出生於義大利,艾可身兼具了很多身分,像是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和美學家等。
而小說家是埃可在他四十八歲時才兼具的,當時了推出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並被翻譯成很多語言。
雖然很多語言版本,但有些是二手翻譯,會失了原本原文的味道,因此,老師建議還是看原文直譯的版本。
分享者:運管4A 顏志宇
參與場次: 松本清張的《砂之器》◎主講人:邱振瑞 與談人:辜振豐
心得:
松本清張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說家。
以推理小說的方式,探索犯罪的社會根源,揭露社會的矛盾和惡習。而其創作開創了社會派推理小說領域。
《砂之器》這本書算是松本清張推理小說的代表作品。聽完這場演講之後,我有去翻了這本書幾頁,讀了一開始,就情節曲折複雜,推理過程也令人意想不到,這讓喜歡推理小說的我欲罷不能,值得推薦。
分享者:運管4A 顏志宇
參與場次: 希梅聶斯的《小毛驢與我》《Platero y Yo》◎主講者:林盛彬 與談人:宋麗玲
心得:
適合孩童看的書,好像幾乎都有動物做為象徵,當然這本書也沒有例外。
《小毛驢與我》裡的普兒 (Platero)被作者細膩的刻畫之下,變得很生動,可能是作家的知己,才會這麼打動讀者的心。
這本書以散文詩的形式呈現,內容是漫遊西班雅湘間的感觸及見聞,雖然我對於詩的部分無法感同身受,但經過這場演講之後,感覺詩中的驢子很可愛,並覺得小孩子真的很天真無邪過著童年的生活。
分享者:運管4A 顏志宇
參與場次:卡夫卡《審判》◎主講者:柯麗芬 與談人:陳佩筠
這場演講,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名為「虛張聲勢的法官 變形的正義女神」的圖片,這是一張看似正義卻一點也不公平的圖片,正好呼應了柯老師以「規訓權力」的觀點來分享《審判》這本書。
另外,陳老師以卡夫卡背景和其情感經歷的角度來分享這本書,說了卡夫卡與菲利絲的情感糾葛。聽完分享之後,對於剛接觸卡夫卡這位作家的我,會想以情感經歷的角度閱讀這本書,因為以「規訓權力」的觀點可能對我來說太沉悶了。
文/趙羽涵
本次活動是4月11日在圖書館二樓閱活區舉辦。以柯麗芬老師以及陳佩筠老師針對世界聞名的作家---法蘭茲‧卡夫卡的《審判》為主題進行對談。
關於《審判》的作品內容,柯老師以「規訓權力」的觀點來分享,而陳老師則是以卡夫卡自身的過去、情感歷史的角度來欣賞。透過柯老師的說明,從《審判》的故事當中,可以看見「口頭」建構的規訓權力,制度禁錮於法律,不諳人情世故。並且提出,不同於傳統社會的實質監視,存在於現代社會的未知監視者,會讓個體將規訓體制內化,進而開始反省、審視自我。就如同宗教當中的神性,或是無形的道德力量。
文/李亞珍 圖/李亞珍
世界文學正典研讀工作坊的系列講座已經進入倒數的階段,而前來參加4月10日這場活動的聽眾朋友人數更是高居不下,而這數字也代表著圖書館系列講座的漸入佳境以及成功舉辦。
這次講座是由倪安宇老師為主講者,她不僅先幫現場聽眾詳細補充義大利籍作家埃可(Umberto Eco)的生平背景與創作生涯,接著她也對這次活動名稱的兩本重要著作,做更詳細的介紹與說明。
埃可的作品豐富,有小說、論文集、雜文集等80部作品,被視為義大利當代文學作家最為讀者認識的其中一位,而這一點從很多藝術家把他當為創作的主題就可略知一二。倪老師表示,埃可經常使用符號學與結構主義的角度去詮釋文學,而他也擅長用「中世紀」、「城市」、「符號」、「美學」等主題出版作品;他48歲那年所出版的《玫瑰的名字》更是連續7年蟬聯義大利文壇的銷售冠軍,更不用說是被翻譯成英語、德語、西語、法語、中文和其他語言等版本,都在當地擁有不錯的銷售成績。 (閱讀全文)
今天是兩位美女老師為我們分析卡夫卡的《審判》。
經過幾場的工作坊下來,其實這些作家及其作品絕對具特色,才能在讀者、出版社、推介人一直被提及。
柯麗芬老師從嚴肅的那面來探討書中的規訓權力,書中,審判K的閣樓法院無所不在,除了難以捉摸被逮捕的理由,也無法自我辯解,最後甚至也認為自身具有一定的錯。就像邊沁設計出的環形監獄,從罪犯的心理來看,當犯人感覺到自身無時不刻都處於「可能被監視」的情況,而被迫依循監獄的生活起居、例行儀態來生活時,監獄「規訓犯人」的目的便達成了。
卡夫卡的作品,皆與自身的經歷有相關,陳佩筠老師則從他的感情經歷來看《審判》,特別舉出其另一作品《給菲莉斯的情書》中的一些段落,若將此份關係代入《審判》中也有相當的吻合。
卡夫卡與女友菲莉絲分分合合,他無法達到女友的期望,對於婚姻有所恐懼。在與女友談判的過程中,卡夫卡深感到自己的處境就像面對一場審判。
最終,《審判》中的真正法官未能找到,K被處決了,或許也表達出卡夫卡在現實感情中,在道德層面、私領域裡的情感規範,無法得到真正的判決。
有許多人從不同面向來研究卡夫卡的作品,身為一個讀者,或許也自有想法,不妨也來分享~
文/趙羽涵 圖/李亞珍
3月14日世界文學正典研讀工作坊,是由俄文系的蘇淑燕教授以及英文系的王慧娟教授一同以俄國的大劇作家--契訶夫的『三姊妹』英譯本為主題,進行一場精彩的對談。
契訶夫劇本的演出次數僅次於莎士比亞,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當然也翻譯成各國語言被閱讀與演出。兩位老師針對(1)翻譯(2)演出方式(3)悲劇或喜劇,這三大要點激發現場聽眾們不同的省思。
這場講座由兩位老師分享、分析,看我們的表情,嗯嗯~沒來覺得後悔了吧。
一開始,《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並不受歡迎,因為用語太低俗使人無法接受,但也很詳實敘述了當時黑人為奴的種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