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學《李爾王》

世界文學有那些必看正典?~怎麼看?~看什麼?

這次的世界文學正典,有哪些大師重要著作非看不可?
外語學院老師將陸續傾囊公開自己的私藏書單,並分享個人閱讀的心得及感想。
邀請大家一起來 "讀冊"~ 回應分享妳/你個人的書評!

書名:King Lear 《李爾王》
作者:William Shakespeare
   

館藏情況:

中文版《李爾王
日文版《リア王
英文版《King Lear
法文版《Le roi Lear
德文版《König Lear
西班牙文版《El Rey Lea
俄文版《Король Лир》

評介:                               黃逸民老師 &博士生吳香君

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成熟的作品。內容講述年老的不列顛國王李爾將國土分給三位女兒的故事。
李爾要求三位女兒需聲言對他的愛。大女兒與二女兒對李爾阿諛奉承,稱自己是世上最愛他的人。小女兒認為對父親的愛勝過千言萬語,不願以花言巧語獲得父親的國土,導致李爾質疑小女兒對他的愛,因此激怒李爾。
李爾在盛怒中將國土全部賜給大女兒與二女兒。李爾因一時遭二個女兒巧言令色所迷惑,導致後來窮困潦倒。
此劇不只揭露當時存在的社會與家族問題,更揭露人在權力鬥爭中所顯露出的貪婪與邪惡。


新譯本譯者倪安宇-從《玫瑰的名字》開始的《無盡的名單》

文/李亞珍  圖/李亞珍

世界文學正典研讀工作坊的系列講座已經進入倒數的階段,而前來參加4月10日這場活動的聽眾朋友人數更是高居不下,而這數字也代表著圖書館系列講座的漸入佳境以及成功舉辦。

這次講座是由倪安宇老師為主講者,她不僅先幫現場聽眾詳細補充義大利籍作家埃可(Umberto Eco)的生平背景與創作生涯,接著她也對這次活動名稱的兩本重要著作,做更詳細的介紹與說明。 

 

埃可的作品豐富,有小說、論文集、雜文集等80部作品,被視為義大利當代文學作家最為讀者認識的其中一位,而這一點從很多藝術家把他當為創作的主題就可略知一二。倪老師表示,埃可經常使用符號學與結構主義的角度去詮釋文學,而他也擅長用「中世紀」、「城市」、「符號」、「美學」等主題出版作品;他48歲那年所出版的《玫瑰的名字》更是連續7年蟬聯義大利文壇的銷售冠軍,更不用說是被翻譯成英語、德語、西語、法語、中文和其他語言等版本,都在當地擁有不錯的銷售成績。 (閱讀全文)


松本清張的《砂之器》

《砂之器》是日本作家松本清張創作的社會派推理小說,書名的意思是「砂子做成的城堡」。曾改編電影與電視劇。

講     題:松本清張的《砂之器

時   間:2014 年 4 月 17 日(四)14 :00-16 :00

地 點:總圖書館2樓閱活區(自由入座)

主 講 者:邱振瑞 老師

與 談 人:辜振豐 先生 

豐富你的學習歷程記錄,快上網報名


聽演講拿點數,活動辦法請參閱 2014 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現在集點中」!


希梅聶斯的《小毛驢與我》《Platero y Yo》

普兒 (Platero) 軀體嬌小,全身毛茸滑溜,聰明可愛,體貼又有耐性,是許多孩童的玩伴,也是作者的知己。牠在作者細膩生動的描繪下,躍然紙上,觸動了各地讀者的心。作者希梅聶斯(Juan Ramon Jimenez, 1881-1958),是著名的西班牙現代詩人,曾獲1956年諾貝爾文學獎。

《小毛驢與我》一書,以散文詩的形式,呈現他騎驢漫遊西班牙鄉間的感觸及見聞。感情真摯,想像豐富,引人入勝,與《小王子》齊名,是老少宜的抒情小品集,世界各國都有譯本。此中文新譯筆觸優美,多見巧思,為難得一見的佳作。 (資料來源:博客來)

講     題:希梅聶斯的《小毛驢與我》《Platero y Yo

時     間:2014 年 4 月 15 日(二)14 :00-16 :00

地 點:總圖書館2樓閱活區(自由入座)

主 講 者:林盛彬 副教授

與 談 人:宋麗玲 副教授

豐富你的學習歷程記錄,快上網報名


聽演講拿點數,活動辦法請參閱 2014 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現在集點中」!


卡夫卡「審判」工作坊活動照片分享

今天是兩位美女老師為我們分析卡夫卡的《審判》。

經過幾場的工作坊下來,其實這些作家及其作品絕對具特色,才能在讀者、出版社、推介人一直被提及。

柯麗芬老師從嚴肅的那面來探討書中的規訓權力,書中,審判K的閣樓法院無所不在,除了難以捉摸被逮捕的理由,也無法自我辯解,最後甚至也認為自身具有一定的錯。就像邊沁設計出的環形監獄從罪犯的心理來看,當犯人感覺到自身無時不刻都處於「可能被監視」的情況,而被迫依循監獄的生活起居、例行儀態來生活時,監獄「規訓犯人」的目的便達成了。

卡夫卡的作品,皆與自身的經歷有相關,陳佩筠老師則從他的感情經歷來看《審判》,特別舉出其另一作品《給菲莉斯的情書》中的一些段落,若將此份關係代入《審判》中也有相當的吻合。

卡夫卡與女友菲莉絲分分合合,他無法達到女友的期望,對於婚姻有所恐懼。在與女友談判的過程中,卡夫卡深感到自己的處境就像面對一場審判。

最終,《審判》中的真正法官未能找到,K被處決了,或許也表達出卡夫卡在現實感情中,在道德層面、私領域裡的情感規範,無法得到真正的判決。

有許多人從不同面向來研究卡夫卡的作品,身為一個讀者,或許也自有想法,不妨也來分享~


卡夫卡《審判》

《審判》(Der Prozess)是卡夫卡寫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的主角約瑟夫‧K在一個早上被喚醒後,不明原因地被捕,陷入一場難纏的官司之中,卻不知道自己的罪名。K最終在一個黑夜裡被帶走,並秘密處死。 ...《審判》整部小說在一種不變的無情的令人不安的氣氛中進行,直到悲慘的結尾。小說表面上的主題是關於政治的—對法院的無能腐敗的抨擊。但小說主要用力在對這種環境對K的影響。它展示了人類的困境,K的努力沒有方向,也沒有結果。(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講     題:卡夫卡《審判

時   間:2014 年 4 月 11 日(五)14 :00-16 :00

主 講 者:柯麗芬 助理教授

與 談 人:陳佩筠 副教授 

豐富你的學習歷程記錄,快上網報名


聽演講拿點數,活動辦法請參閱 2014 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現在集點中」!


從《玫瑰的名字》開始的無盡的名單

當一個負有盛譽的符號語言學家著手寫一本小說,結果必然充滿了曖昧不明的線索、神秘的暗語,以及象徵性的事件,甚至超過亞瑟.柯南道爾爵士所曾臆想的。安伯托.艾可的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便是以中世紀為背景的福爾摩斯式的幻想。──時代雜誌 

《玫瑰的名字》故事以中世紀修道院為背景,一間原本就被異端的懷疑和僧侶個人私欲弄得烏煙瘴氣的寺院。卻又發生一連串離奇的死亡事件。一位博學多聞的聖芳濟修士負責調查真相,卻被捲入恐怖的犯罪之中……。  

講     題:艾可:從《玫瑰的名字》開始的無盡的名單

時   間:2014 年4 月10 日(四)15 :10-17 :00

地 點:總圖書館2樓閱活區(自由入座)

主 講 者:倪安宇 老師

與 談 人:胡金倫 (聯經出版社副總編輯) 

豐富你的學習歷程記錄,快上網報名


聽演講拿點數,活動辦法請參閱2014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現在集點中」!

 


契訶夫「三姊妹」工作坊活動照片分享

 

透過兩位老師的妙語對談,常讓我們有感而笑~ 


契訶夫的作品主角們,常有特色:無能力或無法改變自己的生活,無法脫離自身困境。

 (閱讀全文)


契訶夫的戲劇是悲劇?還是喜劇?

文/趙羽涵 圖/李亞珍

3月14日世界文學正典研讀工作坊,是由俄文系的蘇淑燕教授以及英文系的王慧娟教授一同以俄國的大劇作家--契訶夫的『三姊妹』英譯本為主題,進行一場精彩的對談。

      

  契訶夫劇本的演出次數僅次於莎士比亞,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當然也翻譯成各國語言被閱讀與演出。兩位老師針對(1)翻譯(2)演出方式(3)悲劇或喜劇,這三大要點激發現場聽眾們不同的省思。

 (閱讀全文)


在圖書館找到 勒.克萊喬

3月6日吳錫德院長與倪安宇老師一起分享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 作品 <金魚>的賞析與心得。

 (閱讀全文)


俄國大文豪契訶夫的《三姊妹》,邀請您一同來探索~

講     題:契訶夫的《三姊妹》英譯本
時   間:2014年3月14日(五)13 :00-15 :00
地     點:圖書館總館2樓閱活區(自由入座) 
主 講 者:蘇淑燕 副教授
與 談 人:王慧娟 助理教授
 
豐富你的學習歷程記錄,快上網報名
 
聽演講拿點數,活動辦法請參閱2014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現在集點中」!


閱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的作品 《金魚》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的文字以簡單、內斂聞名,敘事遠過於議論性,在法國深受讀者歡迎。
心動了嗎? 3月6日下午,由外語學院吳錫德院長與倪安宇老師,在圖書館閱活區,引領您一同認識勒克萊喬。
講     題:《金魚》: 勒克萊喬-旅行書寫
時   間:2014年3月6日(四)15 :00-17 :00
地     點:圖書館總館2樓閱活區(自由入座)
主 講 者:吳錫德 教授  (外語學院院長;曾任巴黎《歐洲日報》新聞翻譯、淡江大學法文系主任、中華民國法語教師協會理事長)
與 談 人:倪安宇 老師
聽演講拿點數,活動辦法請參閱2014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現在集點中」! 


黃逸民老師這樣讀《頑童歷險記》

文/圖 李亞珍
在又濕又冷的聖誕節裡,世界文學正典研讀工作坊於覺生紀念圖書館2樓閱活區舉辦了一場豐富又有趣的講座,而這是第三場也是本學期的最後一個場次。這次工作坊的主講人和與談人分別為英文系的黃逸民老師和羅艾琳老師。
工作坊實況 
兩位老師替這本家喻戶曉的經典小說《頑童歷險記》做了不同的解讀,也讓大家看到馬克吐溫(1835-1910)背後所想表達的涵義。在簡單地介紹這本書的作者、地點以及敘述年代背景後,黃逸民老師用以下五個方向來閱讀這本書:
  1. 文章內的漂亮描述:故事發生地點為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上,主角為運河上的水手;文章內有多段描述河上風景的段落,然而現代卻因為輪船行駛、工業區廢水以及河川垃圾汙染問題造成美麗的風景消失,反觀台灣的河川,兩位老師最後引導我們要「重視生態,尊重河川。」
  2. 幽默的作家:馬克是位極具幽默感的創作者,不僅在書中可觀察到,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幽默的經典名句。
  3. 嘲諷英國文學:《頑童歷險記》被喻為美國文學的先鋒,文章中有多段嘲諷莎士比亞書中劇情的橋段。
  4. 田園與反田園:作者利用虛假、華麗的東西去批判浪漫主義。
  5. 種族主義:這本小說剛出版的時候為禁書,因為它觸碰到美國的「傷口」,種族議題。表面上雖然是兒童文學,但其實背後隱含的議題卻很深入。作品中使用了219次nigger(黑鬼),看似在批評黑人,但其實是要挑起種族歧視的議題,挑戰當時社會的禁忌。
這活動讓許多人都重新認識了這本經典小說,原來除了表面的童趣故事,背後隱藏的省思是如此的深刻,謝謝黃逸民老師和羅艾琳老師在寒冷的冬天裡給我們如此溫暖又充實的閱讀之旅。
 


英文頑童蔡振興教授之「主體與環境」

文/趙羽涵

12月20日在圖書館2樓閱活區舉辦世界文學正典研讀工作坊第二場活動,是由英文系蔡振興主任與張雅蘭老師以「主體與環境」為題,帶入時下民眾所關心的食安、汙染問題。蔡振興主任提到,人是活在環境之中,兩者相互影響。
 
 
審美疲勞? 
現今不只應該將焦點擺在人類,以人為中心,而是關注人與非人,統一視為「主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與共生。但倘若總是老生常談愛護環境等道德教訓,反而會讓人有「審美疲勞」。畢竟人是活在社會當中,無法遠離社會生活在荒野。因此,蔡主任認為:重點在於透過「溝通」來傳達意識。人民必須向政府溝通,傳達意識,讓政府能夠制定生態相關政策。也需要經由溝通讓經濟與生態取得一定的平衡。
閱讀文學作品,瞭解環境問題 
張雅蘭老師補充許多相關資訊及理論,特別在最後和聽眾們分享一本作品《動物人》。內容講述在印度孟買發生美國化學公司爆炸事件對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影響,以及居民如何反抗的過程。文學書寫能夠呈現容易隨著時間被大眾遺忘的環境問題,藉由故事讓讀者們想像事件發生的當下,重新喚起讀者意識,回顧過去以及與自身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現狀。 
經由此次活動,再次讓聽眾們深切地認知到,我們生存的家園、棲息地,是多麼珍貴且不可取代的。除了原有的道德意識,更需要實際審視我們與環境的互利共生,從地方力量開始推動政策的運行,也讓生態文學在全球文學的各種理論之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頑童歷險聽完,活動照片分享

這場講座由兩位老師分享、分析,看我們的表情,嗯嗯~沒來覺得後悔了吧。

一開始,《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並不受歡迎,因為用語太低俗使人無法接受,但也很詳實敘述了當時黑人為奴的種種情況。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