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學《戴洛維夫人》導讀~ 理智與直覺文字交織的窗口
世界文學有那些必看正典?~怎麼看?~看什麼??
英文系黃逸民教授及研究生覃奕為從其他角度、更深入向大家介紹英語經典文學《達洛維夫人》!
|
![]() |
評介: 黃逸民老師 & 博士生覃奕為
「影像」對於「文本」的服從、感性對於「故事」的服從。然而,他在此呈現給我們的「符號」是被整配再論述形式中的視覺元素,訴說給我們聽的電影就像是一系列對於其他藝術的收編;他經由介於字句、構句、文本、蛻變過的畫作、混入攝影或新聞片段的電影鏡頭等等,並以音樂片段的援引所縫合的某種交織來呈現這部影片。 ──洪席耶(Jacque Ranciére),《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如同陳曉蘭在她的著作(1) 裡提到伊蓮.蕭瓦特(Elaine Showalter)評論維吉妮雅.吳爾芙(Virginia Woolf): 「如果說珍.奧斯汀(Jane Austen)是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天使』,那麼吳爾芙自己則是二十世紀中期英國女作家的『天使』」(25)。
吳爾芙為何能成為二十世紀英國文壇的「天使」呢? 吳爾芙的寫作風格與十九世紀前的作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她的小說沒有舊有的鋪成,而是藉由大量書寫意識片段結合而成,所以不讓她的語言落入「充滿社會性」的俗套,更賦予她的語言文字藝術性,使讀者能在閱讀中有許多超出語言的空間。吳爾芙式的語言看似是一種「套層密藏」(2),藉由文字呈現影像,而再現後之影像又如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影像理論 ──影像即是一種思考。
《戴洛維夫人》是吳爾芙最經典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之一,也是現代主義最好的詮釋。
賽普提姆斯為戰爭的受害者,因為親眼目睹同袍在戰爭中死去,以致在精神上受到了打擊。吳爾芙對於賽普提姆斯的描述:蒼白的臉,鷹鉤鼻,穿著咖啡色的鞋子和破破爛爛的大外套。他那雙淡褐色的眼睛充滿著憂慮,使得縱使是陌生人看了也覺得憂慮。這世界已捲起了鞭子,它將降落在哪呢?(46-7)由此可以看出戰爭對於賽普提姆斯精神上的折磨以及所帶來的傷害。 本能純是自然,不需加以思慮,相對地,理智則是提出問題,求了解世界與生命的真實。故柏格森說,欲解決問題,應求於知覺,不應求之於推理,因前者是直接認識,後者為間接推故而得知(吳康,46)。由上面文字我們可以得知作者嘗試表達「共時性」(synchronicity),也可以應證綿延與綿延之間是連續的,無限伸展的。 從生命對克萊麗莎的重要性,便可看出吳爾芙「存有瞬間」(moments of being)及「非存有瞬間」(moments of non-being)的二元辯證,她試圖憑書寫「非存有瞬間」來逃離「存有瞬間」。這如戴洛維夫人自己所說,她喜愛這一切,喜愛每一瞬間。這些看似瑣碎的文字,事實上表露出吳爾芙對世界的宏觀。 《戴洛維夫人》列為世界文學經典之一是實至名歸。因此,我們除了閱讀這部經典了解吳爾芙的理想外,更能視其為生命書寫的典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