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著作~好閱道:閱讀心得分享

    十月份先由本校圖書館館員分享心得,
   十一月份進行閱讀心得分享競賽活動,
歡迎您報名「參加競賽」或利用「迴響」分享您的心得。

« 30)旅程--by 雪域人 | Main | 28)若綺ㄉ天地--by 洪若綺 »

話說在一個秋末的午後,楓葉悄悄灑落碎石路間,
天明左手拿書,右手翻書。開始侃侃地說看到的世界......

迴響

Comment Icon 看雪,有的是機會

書刊名:那一年我們去看雪
導演兼編劇:李祐寧
出版年:2003
出版項:台北:中央電影

這部片的時代背景是在中美斷交的那時候。一群大學生參加救國團的登山活動營隊,恰巧碰上中美斷交,剛好有一大學女生劉美鳳長的像美國人,於是成了幾個男同學嘲弄的對象,她憤而離開群體卻不幸發生意外…另外兩個大學生阿國和黃怡美緊張地去尋找,最後終於找到了。但事隔多年,卻發現她在舞廳唱歌,以外國人的身分…

這部片是以一種嘲弄、諷刺的口吻去拍攝。首先就這麼剛好,有人長得像美國人(說不定是混血兒…)最後碰到中美斷交,台灣反美的情緒激動,她受不了只好逃開,卻逃不出現實的枷鎖,因為台灣才是她的根!要生存除了讓自己去做改變,進而去適應,好像也沒其他辦法…真的,有時候就這麼剛好!好像現在的抵制韓貨行動,身邊的事物關於韓國的都會受到波及…但也不難看出人們對於當時的國家認同上有著強烈的愛國心。現在的抗韓行動只能說不只有為了台灣,可能也有政治因素…沒這麼單純。

沉重是我看完這部片的第二印象。既然對美國這麼感冒,那為何怡美還要去美國念書,過兩年阿國也是。說來真是諷刺,前一年還在罵美國罵到臭頭,老朋友自合歡上離別後的第一次相聚居然是美國…也許時間能撫平傷痕,也能消除那段令人不想想起的過去。現在對我們而言,「中美斷交」好像就只是會在歷史課本裡出現的專有名詞,時間太久了(我都還沒出生…)感覺也不是認同感什麼的,只是就真的沒什麼感覺。可能要等到有一天身分是代表國家時,聽著國歌,想著歷史的種種,心中的酸楚才會浮現心頭吧!

雪,結果到最後雪都沒有出現…怡美說看到的雪是在紐約看的,那一年他們到合歡山等了一夜也沒等到雪,而真正看到雪的時候竟然是在美國!而她說看雪看到很膩了,討厭那種溼溼黏黏的感覺,想要回台灣!有的時候並不是「國外的月亮比較圓」是沒有珍惜,真的去看見自己國家的美麗!也許台灣就算是高山也很少會下雪,但這種四季分明,物種豐富的環境很少有國家相較的上。最後兩人都回到台灣,意識到美國只是個暫時的旅站,真正的家在台灣,一種國家認同感的強烈情懷渲染於最後一幕回到熟悉的故鄉!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25, 23:03
Comment Icon 懷舊的四菓冰

書刊名:四菓冰
創作者:盧廣仲
出版年:2010
出版項:台北市:添翼創越工作室

不知道為什麼一聽到這首歌、這個歌詞竟會有種悲傷的感覺…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在校慶演唱會的現場,當時只是覺得很好聽,旋律很溫和,但回到家搜尋一下了歌詞才發現現在的處境好像跟歌詞中的情境相當雷同…要離開了,熟悉的淡水,三年多的光陰過去了,我卻還沒好好認識淡水這個地方,只知道老街在哪,紅毛城是哪個方向…對於淡水的人文風情、節慶活動一無所知。

要離開了,真的有些不捨,在淡水、淡江發生的一切種種。「你說人生要瘋狂幾遍」現在在排建鬼票的空檔時間來打一下心得。這是最後一次了,就算要整點點名我也不怕,大學就是要瘋狂的去闖,才不會以後回憶起來是那麼平淡無味…

現在回想大一~大三,感覺有些日子還蠻渾渾噩噩的去過…而現在,「時間能不能永遠停在這邊」真的很想時間就停在這一刻當下,停止,讓此刻回憶能夠永久保存。但是是不可能的,如果時間不動,人又怎麼獲得成長…

希望我也能像盧廣仲一樣「我要忍著眼淚得說 很高興認識你耶」想到快畢業了,真的要忍住淚水好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四年就這樣過去了,一切熟悉的人、事、物就要遠去,怎不讓人感到傷感?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24, 00:22
Comment Icon 別在囧了吧,男孩

片名:囧男孩 Orz boyz!
導演:楊雅喆
出版年:2008
出版公司:台北市:天馬行空

這是一部關於成長和夢想的電影,片中兩位男主角認為只要蒐集到十台電風扇就可以引起龍捲風,進而將他們帶到異次元空間去。這是一種幻想,也是一種希望能夠到達遠離現實的地方,在那裏找到自己的夢,及想要做的事。

這部片笑中帶淚,但也有令人感嘆的地方…「二號」想要一個玩具,但始終得不到,而「一號」很重義氣地為了「二號」去把玩具偷了出來,結果就是要去完成夢想,因為他沒辦法一起去了…純真的友誼總是可貴的!想起小時候常常和朋友在學校打球打到上課鐘響了還不自覺,等到上課老師出來喊叫才發現事情大條了,雖然一起被處罰,但不知道為什麼當下會覺得不用上課也不錯,而現在回想起來則是美好的回憶,覺得那種單純真的可以很快樂,什麼都不用管,只要開心就好!

片中最後,「二號」在天上看到了夢中的理想國,便幻想著滑水道滑一百次就可以變成大人到那個世界去。直到成為大人,發現現實還是存在。國小的時候會羨慕當國中生的,國中的時候則會盼望趕快升高中,而高中在想怎麼還不是大學生?在大學前的每一求學階段我都很想要趕快長大,因為長大了就可以做好多事、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受其他人的影響(尤其是父母…) 可是真正到了大學,當了大學生,變成成人後,才發現有些事做起來還是有心無力,可能因為身份、地位或資金的關係,並不是所有事都能盡如人意。而且,當了成人就必須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全責,感覺不太想承擔這一切,好沉重。為什麼不能像小時候,玩開心玩,做錯事頂多被罵而已,過一會兒就忘了。現在不是,不能說忘就忘,做錯第二次,受到的處罰和責罵會相當大,因為其他人認為我已經是「成人」了…

總是和現實有差距,但懷有一個夢想也為何不可,逐步往自我的夢想邁進並不需在意他人看法,我想這就不會再囧了,因為這是自己的人生!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23, 12:26
Comment Icon 讓自己發光

書刊名:優質叛逆:讓自己發光
作者:陳建志
出版年:2001
出版社: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

剛看到這本書覺得有點好奇,發現他跟一般的勵志書有點不一樣(有一些勵志書會用一堆小故事來告訴我們大道理;而有一些則是直接用嘉言名句來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而這本書大多是作者的自我生活經歷,有些反映的也正是一般人會有的行為(像是會在意別人的眼光…)讀起來特別有親切感。

有一篇講到「獨立自主」。上了大學我們常常被要求說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自力的能力,但往往我們還是希望行動時身邊有其他人在,也許想要一種安全感或陪伴感。但是有時候這會是做你想要做的事的一種藉口或阻礙…如書中所提:「不必因為朋友不能陪你,就哪裡都不能去了。」就像看電影,的確好有三五成群一起去但會比較熱鬧,但有時候也可以嘗試自己一個人去觀賞電影,享受一種獨立行動的樂趣,一種「可以自己做主」的意識判斷。有時候這會帶來一種不一樣的人生思考,少了朋友的聊天陪伴,看電影是不是能更專心,想像的空間也越大了呢?

我們常常說人要有自信心,但又有多少人真的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一切呢?可能因為和別人比較優劣上自己屈居下風而感到沒自信,或者和大多數人行為不同而感到沒自信,想要趨眾和大家一起。我有時候會想要和大家一樣,但有時候也會希望能有一些改變,並不是要讓別人注意我,表達的是這是屬於我的感覺、我的風格。文中提到:「我的自信不來自比較,而是來自每天都能於快的學習、成長。」要比當然是和自己比,如果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相比是有進步,那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感,至少我是如此。每天上課多多少少會學到一些先前未曾接觸過的知識,我就會感到今天過得很充實、有意義。也許在表面上看不出來,這是屬於一種在內心深處的滿足,有了一種「學到了很高興」的感覺,所以每天都可以過得很滿足。

常常我們會碰到負面的事情,也許是事情不順、某人態度不友善…等。但作者說到「在負面的情況下找到轉化的機會。」也許當下碰到負面,但如果轉個彎、換個念頭想,說不定負面也可以引導你走上正面的方向。作者文中碰到掛號時間已截止的窘境(護理人員態度不太好…),他不服氣馬上去找另一位試看看,結果令一位跟他說雖然時間已經截止了,但告訴他可以去找醫生簽名。最後他順利掛到號了。有時候轉個彎,說不定會發現那「一村」就在眼前。

這本書尚未詳細拜讀,改天有機會可以買來細加閱讀。因為書中說的道理都是相當活生生的例子,而且可能在某一機緣下就可能會碰到,先讀之後有多一些思考空間在碰到當下情況自己會怎麼做,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去面對…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22, 15:36
Comment Icon 燭光盛宴

書刊名:燭光盛宴
作者:蔡素芬
出版年:2009
出版社: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三段敘述從開始就看來是沒有交集的脈絡,卻在接近結尾時一氣呵成所有情節。很奇特的讀後感,主角被委任寫一個故事一段歷史,卻又是這本書全部的內容。大時代的背景,戰爭的沉重無情和離鄉背井的哀愁,是被書寫為故事主角之一的柏珍她所經歷的。但她不願順從人定的命運,堅毅走自己的路,卻跟雇來忙家務的女僕役有著交錯的人生,彼此互相影響著,直到離開人世才能帶走的故事。

只是愈想脫離既定的命運,命運刻鑿的痕跡就會愈明顯,人的關係不就是這樣,注定要不斷牽連的,一輩子都不會斷了線,有的明顯有的則是蟄伏著等待命運的那天,而故事的背景只是襯托那些過往的歲月。

故事中的主僕二人彼此對比著,認命以及抗命,總會有個出路。而我們也不過是享受自己眼前的命運盛宴,加了一些什麼丟了一些什麼在別人或自己的餐盤中,吃著人生的酸甜苦辣,我想這麼解釋關於盛宴對我的意義。我並不覺得時代會造就什麼悲劇,因為命運是早就寫好結局的一本書,而我們在裡頭活著。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22, 14:03
Comment Icon 日本all in one

書刊名:日本, So Desu
作者:柯珊珊
出版年:2005
出版社:台北市:上旗文化事業公司

這本書是第二次接觸,首次於一年多前的夏天,那是炎熱但稍有涼爽的午後,淺嘗即止的成分較濃,一時間好像也難以透入這本書的真正內涵及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日本文化的精華。對我而言他不是一本旅遊書(雖然書中介紹很多景點都讓人躍躍欲試,恨不得現在就在日本,就在那個當下…),而是一本真正想要了解、認識日本的入門書,介紹日本文化創作上的大人物、建築特色、傳統精神、美食…。不到三百頁的書籍仍能利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幾乎囊括日本文化的精隨,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大家熟知的動畫大師宮崎駿也在介紹之列,作者以一種傳神的筆法描寫宮崎駿:「無論挑戰何種領域,最棘手的不是在抵達終點前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而是攀登一個頂峰後,如何再開創嶄新局面,而宮崎駿就是此一領域的大師!」多少人曾因為現實因素而放棄當初執著的夢想,而事後在悵悔中度過餘生;日本的文化精神則是「追求極致,臻至完美。」這是一種很不容易做到的信念!我們對於日本人的了解常在於其細心、一絲不苟的民族特性,但在這裡面似乎有更為崇高的底蘊─一種超乎堅持的執著。

相較於此我就很佩服日本人那種「終其一生都專精於一種領域,要把它研究到極致,到一種旁人都會認為已經到了一種有點過於吹毛求疵的境界。」我真的覺得那非常了不起,因為像我就無法做到那樣,因為一種事物就算自己有做那件是的天份或才幹,但只要一碰到其他新鮮好玩的新物事,就會放棄原有的堅持,「跳槽了」。不過關於這一點現在開始可能要慢慢改善了,因為以後出社會如果換工作換太多次,到最後可能就會找不到工作了…

看完這本書真的有一種想要飛到日本去體驗到底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日本美術館、美食和交通,等等,還有城市特色。各個不同城市擁有的面貌各異其趣,有的是法國風、有的是威尼斯風、有的則是充滿日本本土文化的氛圍…由於本身是喜歡追求新鮮感的人,看到作者介紹這麼多多采多姿的日本文化特色,感覺上現在不待在日本有點愧對自己的求知欲了…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21, 15:35
Comment Icon 英文才子陳威

書刊名:英文才子陳威
作者:陳威
出版年:2004
出版社:台北市:經典傳訊文化公司

第一次看到有人把自己寫成書,而且還用「才子」這稱呼,想不到這人對自己如此有自信,看著書名,不自覺地便拿下書架…

陳威小時後到高中為止學英文的方式都和我們差不多:背文法、記單字阿。不同的一點是他覺得句子應該沒有這麼難了解,於是就利用邏輯推理和自我詮釋的方式來了解文法,原來文法可以不用背!也可以用理解的方式記下來。因為文法的用法和邏輯性是有一定的脈絡可追尋的,只要換個方式不用死背也會深印腦海中…

常常看到有人為賺錢而打工,有人為生活開銷而打工,有的可以兼顧學業,有的卻是顧的了一方卻顧不了另一邊…陳威曾當過家教、補習班輔導老師,他本身是英文系,加上對於當老師很有熱忱,所以打工起來一舉兩得。他說:「打工的『工作』要和自己所學的『專業』做結合,因此必須好好地規劃。」如果打工無法讓自己的所學有進一步應用的機會,那我想以後在找工作時履歷上的工作經驗就沒有甚麼好寫了…

當家教跟補習班老師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把學生教會。我覺得這是他用心的地方,遇到不同學生,縱使教一樣範圍,但卻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講義,因為每個學生的狀況不一樣,碰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如果能對症下藥,對學生、老師和家長都是有益處的。曾經我也想過當家教,聽別人說時薪高、又輕鬆。但看了陳威的見解,我覺得「教育」對老師而言就包含一種責任在裡面,「既然要教,那就一定要教會」而不是只是讓學生一知半解。如果改天有機會當家教,秉持的這樣精神相信會收到不錯的成效。

當家教的另外一個功能就是「成為溝通學生與家長間的橋梁。」父母可能無法教孩子功課,對孩子的學習狀況也是霧裡看花;孩子不知道如何要和父母溝通到底哪些地方不懂。家教一方面要和家長時常保持聯繫,一方面也要和學生進行適度的溝通。因為學生會比較聽家教老師的話,如果以善意且理性的溝通,相信可以創造雙贏的局面。讀到這一段發現當家教還真不容易,除了有耐心、毅力,還要有溝通的能力,讓彼此認知上的差距能縮短到最小…

文中最後十幾頁提到學英文的方法。這邊我是比較有興趣的,因為他是英文系出身,而我現在也是英文系,就學校的課程而言雖然對於英文聽、說、讀、寫上會有幫助,但大部分涉獵的領域不脫文學這一塊。我想知道到底如何在非英文的環境中也能把英文學好。他提出很多學英文的方法,像是去參觀留學展、看英文報紙…等,除了不要半途而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留意自己平常生活的環境有沒有類似的機會。」因為學英文如果是刻意地去學,那學起來會相當乏味…不如利用生活中簡單就能利用到英文的事物來讓學英文也可以很自然,像是利用英文點餐、利用景點中的「英文服務」…慢慢練習英文,最重要的是要敢開口,當不敢開口的時候,你要學好英文的機率就是0。感覺讀完這本書受益良多,相信照著這個模式,英文程度會慢慢提升起來。當然,如果有同伴可以一起努力那是最好囉!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21, 15:16
Comment Icon 戀的芬多精

書刊名:戀的芬多精
作者:劉中薇
出版年:2001
出版社:台北市:大田出版公司

「戀的芬多精」是劉中薇早期的作品,雖然是從花邊副刊小文集結而成,但可以發現這和一般的愛情故事不太一樣。有初戀的青澀、熱戀的火辣和分手得不捨,但每一篇都相當精簡,而且輔以插畫讓讀者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想到初戀就想到當初由朋友慢慢進展到男女朋友的關係,那種關係很微妙,也很美好,好像全世界崩了也不關你的事,直到…,分離的那一刻才知道刻苦銘心的椎心之痛有多痛,幾乎比擬地球爆炸一百次還不夠…始終相信像書中女主角殷殷盼望著心中的「他」還會回到自己身邊,但…爆炸的碎片始終無法復原成原來模樣,只能靜待時間的療傷。

不時在書中見到以女生角度來看待愛情的美好,有著幻想、有著希望時間能停在當下的渴望,和他就這樣就好了,不用太浪漫的氣氛,只需簡簡單單的在一起就好。

女生會不會期待很多事情都能夠永遠,永恆一世?但世上很少事情是長久一成不變的。就像很多時候很希望畢業旅行是一輩子的,逛不同景點、玩開心的遊戲、飆歌,吃各式美食,讓好友們的喧鬧永不止歇…但是,如果這一次畢旅不結束,就沒有下次和別人參加不同畢旅的機會…

現實是「面對人生」這次的分離是為了緣會下次的相遇,現實是這樣;書中的女主角當然也需如此,因為在童話故事中的幸福美滿在現實中往往很難實現!很思念男友,但景物依舊,伊人已不在,只能給予默默的祝福─在地平線結為連理的兩人…

「在愛情的起點與終點之間,在我們的開始與結束之間,你有愛我與不愛我,我只有愛你與很愛你。」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20, 20:43
Comment Icon 尋情歷險記

片名:尋情歷險記
導演:吳靜宜(吳汰紝)
出版年:2010
出版社:台北市:舊視界藝術文化公司

起初看到這個影名以為是什麼新郎要追逐新娘或新娘要追新郎的冒險…結果不是,是講貼近導演身邊的人事物他們從婚前到婚後的故事,讓我吃驚的是導演把自己也拍進去,因為自己也是在結婚這一到看不見的障礙前徘徊,能夠越過它嗎?是否就因此得到幸福?

結婚,對我來說好像是蠻遙遠的事,感覺是在多年後才會發生…不過親戚們跟我年紀差不到幾歲的堂哥、堂姐都紛紛和另一半在一起,過去半年吃了不少攤的喜酒。片中的導演情況似乎比較慘一點,在失戀的時候半年內收到七張喜帖…朋友們似乎覺得結婚在一起是一件相當美好的一件事。但是由片中幾對夫妻的說明來看,剛結婚後需碰到一段磨合期,慢慢發現對方的好與壞,跟自己想得有沒有太大差距,如果有該如何面對及解決,這時協調者出現了,她是陳顧問。

陳顧問,就是所謂的媒婆。只是我覺得她比媒婆還厲害,她可以幫夫妻做婚前配對和婚後心理諮商。據她的說詞「因為不懂每年有這麼多男女想婚頭,但卻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對象而煩惱,她因為好奇而開始研究,一直研究發現她有這方面的專長,索性就從是幫別人配對的工作。」感覺有一點「旁觀者清」的意味。因為戀愛中的雙方常常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而找不到方向解決,有經驗的專家一看,立刻切入問題核心。她也有分析導演的感情路,發現她是個期待找到真愛,但不自覺為自己設立一到名為「結婚」的厚堵牆在眼前,有時候已經跨越了而不知…

片中一個比喻我覺得對於愛情的雙方來說都蠻有趣的:「娶到或嫁給另一半,就像買到一台洗衣機,附上終身保固卡,鑲金又包銀。」因為真的認同另外一半,那人生的剩下的日子就要一起扶持度過,沒辦法退貨,但擁有的是一輩子的幸福。有一對夫妻碰到的事件讓我印象深刻,妻子發生精神外遇,丈夫卻認為是自己的錯(可能是自己不夠好,或是哪裡虧待了妻子…)事後去找陳顧問才發現,確確實實只是妻子本身的問題,夫妻後來就一起協力面對並解決它。丈夫的包容和體貼讓我有感動到,因為外遇的下場大多不是分手就是離婚收場。而由於丈夫無私的愛讓他們的婚姻更加堅定地走下去。這也許是一種契機,是要試探夫妻間的感情是否有這麼堅固,因為一個第三者的攪局而壞了最初的愛。

影片結束前導演的一席話讓我覺得很有感觸:「要先了解婚姻是什麼,就要先了解愛;那要了解愛是什麼,就要先知道如何和人相愛。」有了相愛的過程才會知道愛情的滋味,也更明白攜手的下一步該如何面對…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19, 23:01
Comment Icon 遠逝的芳香

書刊名:遠逝的芳香 : 我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高更旅程紀行
作者:鍾文音
出版年:2001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事業公司

高更,一位堅持理想、盡情揮灑藝術天份的藝術家。由於早年擔任船員的經驗使他有機會悠遊各大洋,也讓他看見「大溪地」這個美麗小島。想讓藝術的火苗在此燃燒耀眼,他決定在此定居,度過餘生。但可惜的是,他的到來及往後數十年島民的經濟生活並沒有因此獲得改善,只是多了些觀光的成分…

「只要離開都市,要生存就得向大自然求救。大自然豐饒又慷慨,從不會拒絕任何向她索求的人。」─高更。這是高更離開巴黎到大溪地定居後的感受。他認為巴黎「不適人居」,只有原始、接近最初的美好才是最真實的,最會令人感動的。縱然日復一日的日出和日落,但只要用心觀察,大自然會給你不一樣的風景。曾經,我也有如此念頭,想逃離都市的喧囂、人群的慵擾。但要找到一塊真正遠離人群的桃花源是何等的不容易啊!就像高更來到大溪地卻發現一切早已充斥文明的影子「在你們來之前,我們的國家是多麼美麗阿!」

但高更仍然喜歡當地的風土人情,「陽光和空氣的氣味讓人不禁心神蕩漾…」熱帶的風情往往使人陶醉其間,留連忘返了。雖然我不曾到過熱帶國家,但藉由作者的帶領(一個島最多只能待4~5天實在太少了,起碼要一月餘…),我發現大溪地的氣候、人文真有種魔力,會讓你不想啟程到到下一景點。如果不是作者要追隨高更的足跡,我想這一本書的頁數可能不夠,甚至會擴充到兩、三本。因為感覺作者都會碰到新鮮事,永遠有不同的際遇像她招手(雖然她的目的真的只是來找高更的曾經…)

不過如果真的要在當地生活還真的要有點「本錢」。由於當地大部份物資仰賴進口,關稅高,物價也就相對居高不下。住一晚在台灣比雅房還破舊的房間可能就要數十元美金(真的太貴了…)除非在當地經營民宿或雜貨販賣,否則收支很難打平衡…

追尋高更,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還是一個人去闖,真的覺得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你不知道在前方等待你的會是什麼?但真正了解後會發現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樣,也有了新的收穫。像是高更的畫作、姓名被利用在生活必需品上,真是一種廉價的消費,不知高更地下有知會做何感想?雖然去體會,但畢竟真人已不在,留下的只是些用過的東西。他們沒辦法告訴你在數十年前發生的種種…這是比較可惜的一點。但數十年後還是有事物留下相似的面貌,像年記小的男人會跟年紀大他很多的女人在一起(像台灣版的小鄭和莉莉),或者相反。

感官的豐盛愉悅但物質上的缺乏帶給高更藝術上的顛峰期。也許真正會創作的人不在乎是否有沒有好的物質享受,卻反而會以另一種不同的心境看所處的環境是否能夠給予創做的養分…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19, 17:06
Comment Icon 希望的種子

書刊名:希望的種子
作者:林滿秋
出版年:2006
出版社:青林國際

一粒種子可以帶來一點希望,那如果擁有無數粒的種子呢?
這本繪本以簡單的線條、平淡的色彩,但傳達的主題卻相當明確─軍民和原住民互相幫助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明末國姓爺鄭成功來台,大量的軍人和居民到台灣這個小島,當時台灣剛經歷過被荷蘭人統治的階段,人民生活上處於自給自足。鄭成功眼見如此下去台灣糧食供應不足,人會被餓死,遂命令軍人以兵器當鋤具,開始耕田,參考陳永華的屯田制度和營盤田來耕作。期間南部大雨淹沒了多數農田,軍民兩看都無奈,突然原住民的小孩拿穀粒給他們耕作,帶來了一片希望。隔年春天新稻綠芽萌芽,秋季大豐收。軍民也拿布料、酒和鹽相贈原住民。

這是一則三百多年前先民奮鬥的故事,看著原住民和漢人也有如此美好的當初,我真的覺得這個時代變了…三百多年後,我們好像不再互相幫助,因為「自掃門前雪」的時間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去管原住民的生計…時代的演變,我們(指外來民族)為了資源、土地,掠奪,甚至殺害原住民。現在的關係好似表面上的美好,但真正要說感覺上我們虧欠他們的東西還蠻多的:我們真的有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想「正名」的問題嗎?為什麼缺水的是我們,但蓋水庫要蓋在別人家附近?(要在泰雅族尖石鄉蓋的比鄰水庫)

有些事我真的不太了解,很複雜,關係該從何建立,也需該從何終止。難道當初那一片純真、熱心,現在完全都找不到了嗎?一種互相信賴、依靠的羈絆好像隨著時間的巨輪轉動而漸漸消失了。雖然這是在說先民奮鬥的故事,但仔細思考會發現我們真的變了…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19, 16:19
Comment Icon 64個小海星

書刊名:64個小海星
作者:曾玲
出版年:2000
出版社:方智出版社

旅行,常常讓人最有感觸的不是名山美景,而是在旅行途中經歷的人、事、物,及在旅行後留在腦海中的畫面。作者以「魔法金粉」(感覺)說明旅行中要把感覺帶出來,利用感覺去感受,才有辦法體會旅行的真正意義…

「旅人的家」讓我思迴許久。「旅行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能夠隨意擷取別人的生活經驗,運用在自己的家居生活中。」我沒有想過旅行要帶些甚麼東西回來,也未曾想過那些東西帶回來之後有什麼用途,但如今…我發現旅伴們常常會照相、寄明信片或是買當地的紀念品,他們帶回來的是一種「回憶」一種專屬於那個時間點、那的當下的回憶,而我,什麼都沒有,感受的只是回到家的疲憊…而作者將那些旅行紀念品放在房間擺設當裝潢,時時回憶那種當下的美好,難怪作者可以好幾天不出門,因為就在家「旅行」了。

帶回來的各種東西都有他的故事,可能是自己的、別人的,或者是共有的。最好玩的就是讓這旅行的「痕跡」在回到家中還能有更有意義的用途─發揮更大的想像力,讓自己無時無刻都在旅行。沒有說旅行一定要出門、要花錢,簡單的旅行只要動腦,有時候加上動手(做紀念品)就可以很充實了。

另一篇「舊東西的溫柔」文中提到一位新近的雜誌女記者有一件穿了十幾年的毛衣,她認為「把洗過無數次的溫柔和舒適穿在身上,那是一種信任的感覺。」雖然我沒有一穿就穿十幾年的衣服(可能是身材一直在改變吧..哈哈),但我有至少穿4、5年的T恤和牛仔褲,穿上習慣的衣裝會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也向別人表明「這就是我的特色。」的一種感覺。只是…可惜的是,隨著時間過去,衣服漸漸寬鬆、牛仔褲也褪色了,過幾年要重新習慣新衣服,再慢慢穿舊囉!

「有一天當你失意落魄時,翻翻你舊有的書籍,你會找到你熟悉的溫柔和諒解。」我想這是因為在失意落魄時,書中提到的內容和自己當下的感受有一種「心有戚戚焉」之感吧!真的!人生好像是一種不斷面對失敗,又成功,又再跌下而爬起的過程。有些事碰到的當下也不知道如何跟別人訴說,而前人的腳步、經驗比自己豐富,聽聽別人的看法,想一下自己還可以做些甚麼、有能力去改變什麼,說不定就有新的體悟和發現…

曾經我也想要四處旅行,體驗「四海為家」的感覺,但碰到現實的巨大阻礙、理想的距離,不得不緩一緩,而在有限的能力下做「自以為的旅行」就是把每一次碰到的未知事物當作是一次新的冒險,冒險過才知道下一次會在哪裡開始下一次的冒險…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19, 11:59
Comment Icon 「說故事了沒」讀後感

書刊名: 說故事了沒
作者:劉中薇
出版年:2010
出版社:圓神

這學期有幸修到作者劉中薇開的課(說故事與創意),書中提到的說故事的方法和技巧,劉老師以實際的方式來呈現到底要怎麼說?怎麼說才真正會打動人心?怎麼說才真正會達到目的?要思考你的觀眾是誰,在想一下你的內容和呈現方式。
這就是一種行銷方法,利用故是此一媒介達到吸引觀眾的目光,進而認同你的想法。而且有些時候自己的想法不夠具體、不夠實際和不夠完整的情況下,「說故事」儼然就是一個不錯的輔助條件,它利用一種較婉約的方式來把你想說的東西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但我想要注意呈現的形式,如果你的說故事是打算以戲劇演出來說故事,要想到在那種時空場景下(觀眾的背景知識、周遭的環境)適不適用此一方式來呈現?而且也要想呈現之後是否能達到最大的效果,例如觀眾都了解…
那既然這是一本教人如何說故事的書,那不免俗地我也來說個故事:「前些時日學校舉辦智多星比賽,Leo(隊長)、Vincent(Leo的同班同學)、豆漿(Leo修課認識的朋友)、沛公(Leo修課認識的朋友)、小偉(Leo聽奧認識的朋友)和紅豆(小偉的朋友)。六個人從初賽到複賽,最近到複賽,雖然彼此不熟識(只認識Leo…)但默契的培養是慢慢建立起來的,只是…決賽當天紅豆遲到,尚未現身,隊中的氣氛相當凝重…Leo已緊握雙拳,眼神冒火,似要像綠巨人一樣打破牆壁,怒吼而出了!正要搥牆,紅豆出現了,原來是記錯時間。但總算來得及完成報名手續。雖然最後還是被淘汰了,但每個人心中都想著:『真的好不容易一起到這裡,不過這樣也值得了!』看不下去的Leo事後請大家吃飯。隔兩天,紅豆寄一封信給Leo:『感謝你,也感謝其他四名夥伴一起奮鬥,我很感動有這麼充實且愉快的回憶!』Leo拿著信紙,雙手微微顫抖…」這是朋友的經驗,雖然情節上可能沒有太大的高低起伏或者驚人之舉,但如何真正感動人心就要看說故事的人的功力了…(現在的我正幻想當時的情境,品嘗當時的氛圍…)

Posted by: 天明 at 2010/11/13, 08:09
 
Accessible and Valid XHTML 1.0 Strict and CSS Powered by Life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