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著作~好閱道:閱讀心得分享

    十月份先由本校圖書館館員分享心得,
   十一月份進行閱讀心得分享競賽活動,
歡迎您報名「參加競賽」或利用「迴響」分享您的心得。

« 3)The Reading Corner-閱讀心得分享--by Wendy Lin | Main | 1)神遊世界的閱讀翅膀--by 小八 »

時間是一條河流…… 而書籍是船隻。
許多書籍順流而下,但是在途中損毀而失落泥沙中不復記憶。
只有少數,非常少數,能通過歲月的考驗,留下來祝福未來的時代。
摘自丹.布朗【失落的符號】

迴響

Comment Icon 勇敢去敲未知的門

書名:勇敢去敲未知的門
作者:李紹唐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出版年:2006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494.35 /8463.2

心得分享:

「未知」有多遠?「未知」有多近?其實每個明天都是「未知」,但我們從來不怕明天的到來,反而很怕沒有明天。

書中說到蘋果電腦Steve Jobs說過的一句話:「生命短暫,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陰影裡,也不要盲從跟隨教條,讓別人的噪音壓過自己的聲音。」所以當這本書出版在大家猶豫是否到對岸大陸工作時,作者說:「不管你決定『東進』或是『西進』,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上進』,隨時隨地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對「活到老,學到老」,作者也提醒其重點不在於你有沒有「念一個學位」,而是你的「學習態度與吸收能力」。如果你真的有心學習,讀書、自修、聽演講...,社會上有非常多的管道,關鍵在於你如何掌握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或許對「未知」而言,「固步自封」絕對是它的絆腳石,不設限反而會是「未知」的敲門磚。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5, 20:51
Comment Icon 粗獷與詩意 :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

書名:粗獷與詩意 :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
作者:徐明松、王俊雄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公司
出版年:2008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923.33 /8553

心得分享:

書名除了如上所示,在封面頁它還有一個副標 -- 「重尋一個不復記憶的年代。」為甚麼這樣說呢?漢寶德老師在序理這樣說:「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到今天的這一段,一般認為是『現在』,不是『過去』,然而不可諱言的,大家對上世紀中葉的記憶已經模糊了。…….不只是年輕人,連我在讀書時就親身經歷的見證者,對那一段歷史也已經逐漸淡忘。」以此來看,這本書能出版,對建築史來說特別具有重要意義。

書中有我在這段時間看到的建築書籍裡提到的「國父紀念館」(徐明松著的『王大閎 : 永恆的建築詩人』與李清志先生所寫的『台北方舟計畫』),另外前年我看過鄭惠美著、印刻出版的「一泉活水 : 陳其寬」裡介紹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也列於其中。

當我們會追尋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建築之旅去探索與欣賞他的作品,或許對於書上介紹的這些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也能按圖索驥地造訪欣賞 -- 在我們這個小島上,跨國籍建築大師的精采演出。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5, 20:49
Comment Icon 這些人那些人

書名:這些人那些人
作者:鄭寶娟
出版社:洪範書店
出版年:1990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7.7 /8426.1-2

心得分享:

這是作者以法國為大環境,寫住在一間由中國大陸租賃的留學生集居的小團體,探索了臺灣和大陸在法留學生的作息、友情、愛情、想法與感慨,彼此的互動寫成的故事。這本書很具特色的是它不以一、二、三來區分章節,反而是以我們的節令來訂,也不以一年之始為首,起初就以「寒露」開始,止於「秋分」。故事順節氣的推移而發展,以此小標,自然不言而喻地讓讀者會知道那時節、氣候與溫度。

故事從何嘉書與華實去接一對留學夫妻的場景開始,一個人物、一個人物的牽出來,一件事、一件事發生,透過作者的文筆,有些地方讓人心有戚戚焉 – 如對原有婚姻的父執輩因來台,而各自嫁娶,等二岸互通時,那浮顯的舊情;如對法國高物價的調適;面對法國這個少災難的國家 -- 美麗的新世界,相較於自己的國情衝擊等等。

因為有三種文化為背景,讓這本小說添加許多有趣元素,當我在作者另一本書內讀到法國人的三個口腔文化(愛接吻、愛吃、愛說話),在這本書裡看到法國人當房東的有三怕 – 怕阿拉伯人鬧事、怕黑人不繳房租、怕中國人炒菜,中國人一炒起菜來,又是辣椒又是油煙,把整棟樓的人都熏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 讀跨文化的小說,就是這麼有趣。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5, 19:55
Comment Icon 再見,上國 : 李雙澤作品集

書名:再見,上國 : 李雙澤作品集
作者:李雙澤
出版社:長橋出版社
出版年:1978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48.6 /8494

心得分享:

作者1977年在淡水海邊因救人而在大浪中沒頂,這本1978年出版的書,無疑如副標題,是一本「紀念集」,收錄他生平的創作,雖是理科人,但左右腦都是極發達的人,這本書裡收錄的有他創作的小說,有報導的文章,編者又說,他是畫家、詩人與歌手。

數年前,曾經在台北信義區的新舞臺聽過胡德夫唱「美麗島」這首歌,那時以為是胡先生的新歌,慢慢循線知道,那是首舊曲,而在這本書上,不意看到那熟悉的歌詞收錄書中,原來在民國六十年代,它就被雙澤先生譜寫出來,跨越近四十年的歌,仍然扣人心弦。

我們對他的印象是民歌風起雲湧時的人物,那「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的運動,讓我們能擁有許多至今依然熟悉的歌曲,每一次傳唱,那純樸真摯的感覺就再次溫暖心頭。而這本書就記載了當時很多的想法。

我們可以用聽音樂去認識這位校友,也可以在泛黃的扉頁間去了解這個多領域出色的校友。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5, 19:52
Comment Icon 上班族 VS.老闆

書名:上班族 VS.老闆
作者:李建復
出版社:平氏出版公司
出版年:1996年
館藏地:6總館6樓書庫(Main Lib / 6F Book Stack)
索書號:494 /8479

心得分享:

我認識的「李建復」是唱民歌的歌手,那「龍的傳人」與「牧羊女」都是我喜歡哼唱的曲子。
他寫書嗎?是的!因為無需我思索,這本書的封面出現的就是我認識的那個人。

這本書收錄的是他在台北之音「台北 OFFICE」這個專欄的精采內容,錯過了收聽,可透過整理成清順的句子的文章來了解當時播出的內容。

每一篇都有一個主講人,李先生在採訪中引出受訪者的豐富經驗分享,而Call-in的開放,更增添了許多實用的建議,老闆有駕馭的「孫子兵法」,員工有實作的「教戰守則」,不是為對立用,而是讓彼此能將心比心地了解與合作。

這本書你可以了解到360行,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的老闆要求未必相同,員工對自我的要求也不一樣,例如對一些行業,自動加班是老闆不說但希望的,而對一些行業「準時下班」是嚴格的要求。將要求與條件排列組合,我們會對自己的需求更確認,不致做一行怨一行,或好高騖遠地不切實際。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5, 19:47
Comment Icon 勇敢去敲客戶的門

書名:勇敢去敲客戶的門
作者:李紹唐
出版社:天下雜誌公司
出版年:2010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496.5 /8463.23

心得分享:

這本書對做業務的人來說,「客戶」是很明確的對象,但不直接推銷某產品,難道就無客戶可服務、無產品可以行銷嗎?

看看作者所列的12個業務黃金法則 -- 「確認:真的有機會嗎?」、「聽得懂?懂得聽?」、「隨時隨地都能轉向!」、「需求,是創造出來的」、「學習力,居五力之首」、「熱情,賦予工作意義」、「要吃魚,也要吃肉」、「IBM百分俱樂部獎」、「時間,寶貴的資源」、「爛筆頭,勝過好記憶」、「心誠業勤三要件」、「壓力,讓你變聰明」,是不是有很多對不跑業務的人也很有幫助?

其中,我對「爛筆頭,勝過好記憶」覺得作者提供了一個非知識性的絕妙建議,因為我們常常對自己的「記憶能力」有驚人的信賴度,但往往「記憶」回報於我們的賞識卻是「遺忘」。
「爛筆頭」代表的是勤於記錄,一勤天下無難事,不是嗎?一記錄,我們相對也空出需要孜孜不倦去記憶的注意力,而能將這力氣用於更需要思考的事上,我覺得這個提醒,實在是太棒了!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5, 19:40
Comment Icon 八代灣的神話

書名:八代灣的神話
作者:施努來
出版社:晨星出版社
出版年:1992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7.63 /8487

心得分享:

「施努來」是雅美族人夏曼藍波安的漢名,隨著對原住民母語與姓氏的尊重,愈來愈多的原住民恢復了原本的名字,我們也有幸,可以看到不再侷限3 ~ 4個字的姓名,那些音譯的名字帶來更多音韻與字形的美好。

「八代灣」是哪裡?原來它位於太平洋上的蘭嶼西南側海岸的一個點,擁有著蘭嶼西部最長的沙灘, 由漁人村海邊延伸至紅頭村,長達1500公尺,構成美麗的弧形海灘。

這本書記述的是夏曼藍波安從父親那裡聽到,關於蘭嶼八代灣的神話故事。故事裡有雅美族的詩歌,有他們的曆法知識及對祖先歷史演進的記述,這些故事有雅美族人該了解的傳統知識與生存技藝等等。

雖然說是神話,但作者將它記述下來,迥異於我們對「神話」等於「迷信」與「荒謬」的認知,因為作者擔心,不書寫成將之保存記錄,這些神話故事的消失,會變成一個民族文化思維的貧窮!

書裡收錄了十多則雅美族人的神話故事,末了以一部份篇幅記錄了他自己成長與為女兒取名的過程,書中更具特色的是,它還搭配著雅美族語讀音的對照,內容不僅保留了文化也記錄了語音。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5, 17:07
Comment Icon 幸福從自己的窩開始

書名:幸福從自己的窩開始
作者:劉中薇
出版社:大田出版公司
出版年:2005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5.48 /8768.4-3

心得分享:

作者說:「當一個人可以在自己的窩裡幸福,必然可以在這個世界裡感到自在」。在海事博物館外長廊石椅上,暖和的冬陽在頸間輕拂,看著這本書時,我嘴角的笑意是未曾褪去的。字裡行間滿是作者對生活的熱情參與生氣勃勃地趣味書寫。

這本書記錄著作者整修一棟屋齡約30年,位公寓頂樓,有18坪大小的屋子過程、拿到廚師證照過程中對種種食材的實驗以及那有著漏水問題的浴室的二度施工。

看那小屋整修前與整修後的對照,我非常心儀那將陽台往客廳內縮的巧思設計,因為是頂樓,與天相近,這一坪大的空間卻有無限大的天空為前景,實在是太美好了。

最讓我莞爾的是,廚房的拱門搭配的是湖綠色的薄沙窗簾,真是頂著浪漫的心,操持著務實的飲食。而「衛生搞不定」的廚師守則,對我來說一樣心有同感地搞不定那應該謹守的叮嚀。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5, 12:08
Comment Icon 下一站,幸福

書名:下一站,幸福
作者:陳慧翎
出版社:采昌國際多媒體
出版年:2010年
館藏地:5樓非書資料室
索書號:DVD 989.2 /8323

「要幸福喲!」在這幾年好像是一個容易說出口的口頭禪,雖是祝福語,卻總讓我的耳朵聽起來有格格不入的感覺,可能是覺得那趕赴流行的時尚下少了些真實的心意般!

最先吸引我去看這部影片的是常常在片尾出現的歌曲 --「我愛他 轟轟烈烈最瘋狂 我的夢 狠狠碎過卻不會忘 曾為他 相信明天就是未來 情節有多壞 都不肯醒來」,那一點都不嬌柔的女聲腔調,搭配著歌詞有為愛敢於承擔的十足中氣,無形中映稱著故事裡看似嬌弱的女主角慕橙 -- 那隨著生活困境所激發出的堅毅性格,劇情中男主角的俊與女主角的甜美恐怕是少不了的,但我覺得因為有一些硬底子的演員,如林美秀所飾演的花姨與光晞的母親方德容的參與,這些甘草角色讓人對一再錯過的解釋而略嫌拖戲的劇情,還有等待的意願。而「下一站,幸福」這劇名,無疑也釋放出一個望得見的希望與值得的等待。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5, 12:07
Comment Icon 也是感性

書名:也是感性
作者:李靜平
出版社:三民書局
出版年:2001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5.48 /8455.22-1

心得分享:

妙語如珠的作者,對寫作這行有一語道破的真實描述 -- 「大家都說寫作是自由業,其實是最不自由的行業。比坐牢還不自由。坐牢的人睡了就睡了,寫作讓你睡夢思想腦子都不得安寧,這叫甚麼自由業?」

雖然如此,不吐為快的作者,還是被自己那「豐富的觀察」趕出了閘門,傾囊而出,樂壞了周遭人。一篇篇讀過,在「人生何處不幽默」看到作者對大家一致認同的「幽默風格」提出了自己的說法 --「『當』幽默作家是很尷尬的,因為不是自己要『當』,而是被別人說成的。每個「幽默作家」本來都是「立志」要當個寫起文章擲地有聲的『大作家』,誰曉得會變成這樣子?」又「女人都怕矮、胖、老、醜,可是,寫幽默文章就生冷不忌。當然,挖苦的對象可要全是自己。這道理很簡單,因為,言詞再過火,我絕對不會自己告自己。」既是如此通透想清了,「多根弦少根筋」的,哪有不可幽自己一默呢?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5, 12:06
Comment Icon 綠色的心

書名:綠色的心
作者:鄭寶娟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
出版年:1992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7.7 /8426.1-3

心得分享:

這是一本描寫三位男性與一位女主角的充滿懸疑性的小說。故事從女主角沈雲與一位在共同朋友家所舉辦的派對上認識的男性(以第一人稱『我』代表),在他溫州街的住所談話開啟序幕。

沈雲以接到大學時曾經相識,但已多年未有聯繫的異性朋友(華文森,另以筆名『華石』寫作出版)的五封威脅信函,向『我』求助。

沈雲有一位對她有著病態式占有慾及嫉妒心的丈夫(馮朝陽)。

華文森曾出版一本書叫做「灰色地帶」,裡面幾乎可以對號入座地描寫他自己在大學時代和沈雲交往的過程與情愫。在沈雲收到的五封威脅信,都有「灰色地帶」裡類似的語氣,因此讓沈雲不得不將可能的變化與「灰色地帶」的結果想在一起,讓人不寒而慄。

尋求真相中,書中埋下伏筆 -- 「最醒目的角落就是最安全的角落,最沒嫌疑的人就是最危險的人。」

作者這本迥異於過往寫作的風格,也開啟她以反思現代人生活的筆調進行一系列帶有評論性質的寫作。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4, 21:20
Comment Icon 媽媽們的舌頭

書名:媽媽們的舌頭
作者:鄭寶娟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
出版年:1992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5.48 /8426.1-2

心得分享:

「媽媽們的舌頭」是指東加長、李家短嗎?還是指在廚房練就的精敏味覺呢?都不是呢!這本書是作者從到法國留學、結婚、生子的異鄉觀察記述。好喜歡她描寫「悅讀者」的姿態 --「不管白日裡多忙多累,只要寬衣登床,離地一尺, 高出擾擾嚷嚷的塵俗,這時往背後塞入兩個軟枕,擁被而坐,手上必然捧著一本書,……打開書,一下子就有被照亮被提升的感覺」真懷疑她在速寫著我的模樣!

既是「舌頭」,難免說在法國的「食」方面佔了多篇幅,不過我同意作者細微的觀察 --「說來說去,吃東西是一種『血液裡的事』,自小習慣吃甚麼長大就喜歡吃甚麼,很多人心目中世界第一大廚是他母親」,讓我這不諳廚藝的母親,很受安慰!

其中在「法國大嘴巴」一文,說到法國人的三個口腔文化,是指「愛接吻」、「愛吃」、「愛說話」三種。文中提到一位久居法國13年的華人最怕法國人請吃飯,因為當他們的演說癖一發作,那超過4、5小時的餐會是逃不過的,而身為客人的,基於禮貌要在聲音與表情上給予熱烈的呼應,「好累!」是最深刻的回憶。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4, 20:55
Comment Icon 暗夜倖存者

書名:暗夜倖存者
作者:徐璐,
出版社:平安文化公司
出版年:1998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782.886 /854.41

心得分享:

「世界上最偉大的放大鏡,是人用心看自己的時候」--英國詩人 Alexander Pope。

這是作者自我療癒的書寫,寫的不是輕飄飄的浮雲往事,而是積累多年,透過忙碌、忽略都無法遺忘的深沉傷痛,「不說」-- 對一位已是社會上聲名小具的作者,仍保有白天人前光鮮亮麗的形象,但那晚上呢?暗夜中呢?能無懼也無憂的自處嗎?「說」呢 -- 我仍記得那時聽到出書資訊時,連我這遙遠的路人,都不忍心她的苦與痛,更別說那揭疤的勇氣,經過10年重讀這書,依然佩服。

35歲的一個夜裡遇到的「搶劫、猥褻、強暴」,「蜷縮」與「堅強」這二個矛盾的行為交織在後來的那些日子裡。當作者終日要穿戴「堅強」這盔甲時,她發現人生已經少了許多能笑、能哭、能憤怒、甚至能大口呼吸的空間了。

於是她將曾經失去的愛情、失去的親情、失去的手足、失去的自己,寫成了這本書,那無數用哭泣經過的夜晚,她,一個倖存者將它們釋放出來,好讓自己終能如蝴蝶向藍天處飛翔。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4, 20:30
Comment Icon 笑的路上我和你

書名:笑的路上我和你
作者:李靜平
出版社:文經出版社
出版年:1996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5.48 /8455.22

心得分享:

知道作者寫作動機嗎?--「我想名字上報」。因為作者發現四十多年來,她的名字上報只有4次登上報紙 – 3次聯考放榜和1次公車月票遺失。若以此相較,現代人要上報的機會幾近於「零」。但就是以此為理由,便知道作者是個有趣的人,與其偕行,必然會是「笑的路上我和你」。

書內寫的是與孩子、同事、老公和她自己的生活有感,「有感」太文質彬彬了,應該說是作者生活的歡笑劇場。

看她寫對結婚二十週年的期待 -- 「一大早我就開始打點,……,難得賢慧地看著食譜做那些麻煩的菜,……,我聽見汽車聲,我的心怦怦跳,……,哇!要力持鎮定還真難。可是……我真不願形容當時的場面,……我看見的是像平常一樣的一隻鬥敗的公雞進門!……他根本忘記今天是甚麼天,今天還是一個平常天。」

今天還是一個平常天,就是如此平常無奇,才愈發在讀這本書時,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瑣事的獨具慧眼。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4, 20:27
Comment Icon 一個人又怎樣 : 單身也有好人生

書名:一個人又怎樣 : 單身也有好人生
作者:好了眉
出版社:意識文化公司
出版年:2010年
館藏地:6總館6樓書庫(Main Lib / 6F Book Stack)
索書號:544.386 /8654

心得分享:

初看這本書,覺得已經過了我的年齡需要,可是看著看著,覺得年齡多少又怎樣?

我喜歡作者跳躍在文章中的「.」,那有種視覺的輕跳,也好像心情的躍動,看看幾個有趣的詞句「這.是.戀.愛」、「為.所.欲.為」、「最‧佳‧解‧答」、「正.在.單.身」、「縱.情.熱.戀」、「就.要.愛」,有趣吧!
「一人飽、全家飽」是我們對單身者的羨慕,但是看過俄文系呂眉均寫得這本書後,那「羨幕」就一篇一篇加乘起來,因為好多心情、好多條件、好多嚐試、好多、好多,都可以被充滿在單身的生活中,我們怎能讓單身這飛鳥被栓在不適用的籠子裡,綁手綁腳地?

我喜歡作者沒有指令式、沒有批評的書寫風格,藏於文字間的通透與幸福,舒舒服服地圍繞著,讓你去想 -- 你跟自己「幾分熟」? 頭上問號的收發器,電力用罄了嗎? 你知道自己可以過得更好嗎?

10月的新書,如果這時開起擔心起太長的年假,那一定要看這本書,可以不讓好好的假期有輕輕忽忽、悶悶地過。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3, 12:16
Comment Icon 跟著建築去旅行

書名:跟著建築去旅行
作者:阮慶岳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95.
出版年:2006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920.7 /8567

心得分享:

「跟著建築去旅行」,漢寶德老師說它是對文化探索的初階,的確如此,因為這本書裡收錄了十篇不同作者對不同地方的書寫,說建築也說文化。

裡面有阮慶岳寫西雅圖、黃承令寫紐約、褚瑞基寫費城、黃健敏寫倫敦、徐純一寫巴塞隆納、徐明松寫翡冷翠、閻亞寧寫南京、朱祖明寫蘇州、郭英釗寫愛知及陳國偉寫檳城。

從沒到過上述的城市,因此只能透過文字與記憶中的知識相應,但蘇州卻因《楓橋夜泊》這首詩而讓我覺得親切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前些日子看過由馮小剛執導的《非誠勿擾》,劇中有整整20分鐘,攝製於杭州,鏡頭下的西溪濕地,讓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隨著劇情被傳播。書中說到明清時期,蘇州一躍而成江南頭等富庶繁華之地,人才輩出,畫家、文學家、書法家、藝工美術匠師都精益求精,各自發揮、相互激盪,產生空前的成就。

小橋流水人家雖是大陸很多地方的景致,但在蘇州無疑是發揮的更精緻的。書中藉由「引」「渡」二種手法,利用走廊或迴廊、或卵石砌道,藉由光影的變化,欲擒故縱地逗弄行人。就文化的探索而言,書上也說:蘇州林園代表了中國人正襟危坐、有規有矩的另一種生活態度,趣味又自由的庭園代表了人生嚴謹正規的生活背後有輕鬆愉快的一面。

如要按圖索驥,蘇州無疑是最快能應證本書所介紹具特色建築的城市。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2, 17:02
Comment Icon 隔壁親家

書名:隔壁親家
作者:廖風德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公司
出版年:2009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7.63 /8555 98

心得分享:

查閱校友寫作書單中,有許多名字都是帶著熟悉印入眼簾,「廖風德」也是。確認他是那位在2008年5月與妻子為徹底放鬆而不帶手機,如常習慣地到住家附近的小山走走,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倒下,與世隔絕的政務官員。令人錯愕的消息隔日上報,當時只知他是官員,卻不知他還是位作家。

更新我認知的還在這本曾獲文學獎的短篇小說「隔壁親家」,竟是民視常青連續劇《親戚不計較》(播出時間長達七年)的底本。

這本以「隔壁親家」為名的集子裡,收錄了廖先生的作品《見習官》、《愁容騎士》、《竹仔開花》、《隔壁親家》、《祖厝》、《那系陽》、《寒流之夜》。

我喜歡《竹仔開花》這篇小說,它寫的是作者熟悉的農村,是篇鄉土濃厚的小說,從主角跛腳松和收破爛的阿清伯的對話「竹子開花,有人會衰」點出小說主題。窮極破落的家庭,當在台北工作的女兒回家久居開始,流言耳語,窮酸苛薄像空氣般從村人的眼神與氣息中,不斷播送到這個家庭,實在令人難堪,作者擅用方言成語,讓閱讀增添韻味,小說結局,情節急轉直下,讓主角在遭遇工商社會金錢萬能的大浪撲打下,看似堅強的倫理宛如泡沫。作者深刻地凝視農村內部蘊釀的悲劇眼光,銳利而真實,讓人讀了不勝唏噓。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1, 11:10
Comment Icon 像我們這樣一個家

書名:像我們這樣一個家
作者:丁亞民
出版社:皇冠出版社
出版年:1994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7.7 /8545.2

這是一齣電視劇,吵吵鬧鬧的一家人的故事,看到書時,沒想到改寫成小說的作者是我這幾年才熟悉名字的褚士瑩。

「像我們這樣一個家」,說的是一個三姑六婆、瑣碎粗糙、學不會的人生教訓、原地打轉的情節、毫無新意的人生,家庭生活問題層出不窮卻永遠只是八百年來的舊帳,永遠的交通阻塞、永遠突破不了的生活瓶頸、永遠不見的生活品質,如此糟糕又動彈不得。

可是它真好看,因為那硬底子演員,演技一流,彷彿你看到的就是自己、就是家人、就是村裡的某戶人家,你發笑,你悲哀,歎口氣還想看它,看這一家子還能編派出怎樣的事來?真是一個人就是一顆石子,投入生活大和中,一圈圈漣漪,彼此影響又干擾,混亂的讓現在只有二、三口人的小小家庭無法想像,人真是能無事生非啊!

這齣電視劇好像一個底稿,看看之後推出的連續劇,說的依然是層出不窮的生活問題,依然不脫八百年來舊帳的規模。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1, 10:16
Comment Icon 鄒敦怜極短篇

書名:鄒敦怜極短篇
作者:鄒敦怜
出版社:爾雅出版社
出版年:1992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7.63 /8762.4

心得分享:

一看「極短篇」,就覺得這個詞好熟悉,而且是有年代的熟悉。看了書序才知道「極短篇」小說在臺灣文壇流行起來,是七o年代中期後的事,主要是報紙傅刊在編輯上的一種創意所引發的寫作風氣,當然也是為滿足工商社會讀者的閱讀需求與習慣。

「獵鴿場主人」讓我回想起小時住在南部,隔二條巷子那裡住著一戶養鴿人家,黃昏當我到頂樓去收拾吊曬的衣物時,常會看到那家男子,將一長籠的鴿子放出來,鴿子們快速飛離鴿籠,又群聚繞圈飛翔,待主人覺得時間夠了,揮動掛著小布幔的長竿,鴿子們順服地一一回籠。養這麼多鴿子為了甚麼?難道與這篇小小說敘述的一樣,為了「射擊」用?天天親眼目睹被虐殺的鴿子,莫怪男主人要在夢中,親身體驗被BB彈射擊的痛楚!

「話局」最教人莞爾,因為五十步笑百步,當一心一意跟著對話走,腦中忽之欲出的畫面如此真實,待看到最後,竊笑那誤會之人的會錯意之剎那,忽發現明寫的書中旁觀者,但隔著書看文字的我這個讀者,何嘗不在被取笑之列?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21, 09:36
Comment Icon 鐵道建築散步

書名:鐵道建築散步
作者:李清志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2004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7.85 /8433

心得分享:

記得10年前上旗文化事業公司出了一系列由櫻井寬撰文的「搭火車玩 XX」的旅遊指南,那時對於藉由鐵道的鋪展延伸旅遊可到的境地,心中是很嚮往的,尤其當我將火車上的閱讀視為「移動的書房」後,長途的旅行,反而是閱讀一本長篇小說最佳的時間距離。

「鐵道建築散步」這本書說的不是速度,是作者在他的建築探險與鐵道旅行裡的分享,其中多篇章的介紹,也透露了他對日本的喜愛。

因為暑假與家人第一次以自助旅行拜訪大阪、京都,因此對於書中第一篇章的「東海道新幹線與京都車站建築」裡的描述,格外有著經驗應證的鮮明感受。文中說道京都車站裡的「大階梯」那真的是令人驚奇的設計,它明明是室內,但視線的長遠無礙,又彷彿身處室外,沒有封閉空間的窒礙感,透過高度、透過光影,反而覺得那是值得花上一天沉靜的地方,書上說 – 人們最喜歡坐在高高的階梯上,遙望城市的人群與建築景觀。(相較於大階梯,一旁百貨公司的一線到底的扶手電梯,也讓人耳目一新。)車站的設計者原廣司是希望人們在京都車站內,藉由許多曲折上下的小路通,穿梭於車站,亦可爬上車站頂的眺望平台,欣賞整個京都市格局,過程有如登山健行般,甚至有人以此為每天健身的路徑。

迴轉壽司與鐵道文化是有關聯的,搭火車逃學去看海是愉悅的經驗,歷史悠久又四通八達的巴黎地鐵,都在這本書裡,藉由作者以散步的緩慢,細細體會裡與我們分享。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19, 17:02
Comment Icon 王大閎 : 永恆的建築詩人

書名:王大閎 : 永恆的建築詩人
作者:徐明松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公司
出版年:2007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922.932 /8473

心得分享:

日常總是看著介紹國外建築的書,當看到這本書時,才知道國內許多至今仍覺典雅有特色而歷史悠久的建築,如:台北市區內的外交部、教育部、東門長老教會、國父紀念館,都出自王大閎先生。他是國內元老級的建築大師,他所設計的建築物以現代簡潔的手法去詮釋中國建築傳統的意境。

對於國內外都熟悉的「國父紀念館」,書中成寒的專訪裡說到–「有人說到國父紀念館的造型不中不西」,王先生回答:「是啊!有人批評國父紀念館屋簷起翹,像一個小女孩掀起裙子來,我很喜歡這個俏皮的形容。」這個有趣的形容真是唯妙唯肖,俏皮回答之餘,王先生也說明了創作司考的背景 – 「國父是樸實、友善、真誠的人,建築物是方形的,象徵正直的人格。他又是一位革命者,所以紀念他的建築必須創新,他的為人與生活特色,在於樸實簡單,所以這座建築不應俗氣華麗,必須在莊嚴中帶有親和力」。

另在李清志先生所寫的「台北方舟計畫」一書中,也看到他對「國父紀念館」這個建築的觀點 -- 「國父紀念館建築,在比例優美的屋頂弧線之內,竟然隱藏著一座巨大的表演廳,實在是空間設計的一大挑戰;而素雅的材料與細部處理,更彰顯了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文人氣質。
我很喜歡國父紀念館這棟建築,它沒有摩天大樓的霸氣,卻有著一種無法隱藏的魅力,特別是在混亂的台北建築群縫隙間望見其上揚的屋角,更教人無法不被其吸引。」

看了書,知道王先生1941年進哈佛大學時與國際知名的建築師貝律銘同學。他的建築主張 -- 「把sensual(情感、感官)去掉,剩下spiritual(精神),不鋪張、不炫耀,這就是我的設計原則,Less is more,化繁為簡。」

書中介紹了王先生的許多建築實物,除了「國父紀念館」,還有我熟悉的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與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讓我以書為媒介,更多認識週邊硬體外的設計軟體思維。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19, 12:26
Comment Icon 台北方舟計畫

書名:台北方舟計畫
作者:李清志
出版社:紅色文化事業公司
出版年:2000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5.48 /8433.24

心得分享:

聖經舊約挪亞造方舟,因當世人邪惡敗壞,方舟拯救了挪亞一家人。看到這書名時,想著如果台北要被棄換,那甚麼會被收納進「方舟」裡呢?原來這是作者在中國時報「三少四壯」專欄散文的合集,以他建築師的觀察與另類想像力,對我們身處的這個「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都會空間,喚起我們的思考。

在一篇「捷運都市的新空間經驗」,當他在捷運地下空間看到有便利商店、唱片行、麵包店、相館、咖啡館與拉麵店,在寬敞的空間,一群人在此地,放著錄音帶、擺開陣勢,認真嚴肅地打著一套健康養身拳,他以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所描述的「為了使從生命到死亡的跳躍不至於過於陡峭,居民造了一座城和他們的城市完全一樣的翻版地下城」,這樣的觀察書寫豈不有趣?

「村上先生的沙發與都市街道家具」,以村上先生對「買沙發」一事態度嚴謹,相較於我們對於這事的倉促與慌亂,而在公共空間的街道家具 – 居民搬出家中的破舊桌椅,或是從垃圾堆中撿回不要的舊沙發,攏聚於公園內,在塑膠棚中大唱卡拉OK,將開放空間弄得亂七八糟,這種種突顯了我們所住的地方真是缺少品味的都市。

「櫻花溫泉鄉」裡說到 – 四時的變化感覺對於水泥森林中生活的機械現代人而言,顯得十分重要,多種植會開花的行道樹、公園樹木,有助於喚醒都市人內心沉睡已久的自然節奏與交際熱情,這樣的想法是這學期當我在操場健走時心有所感的,那時驚訝著發現靠馬路邊竟有二棵欒樹,綻放著暗粉紅的花朵,不遠處宮燈的校慶布幔隨風飄揚,藍天綠山,多美的景致啊!

這本書篇篇散文,都引我以另一種眼光去思考。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19, 12:20
Comment Icon 開門見山色 : 文學與建築相問

書名:開門見山色 : 文學與建築相問
作者:阮慶岳
出版社:麥田出版公司
出版年:2005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5.48 /8567.2-2

心得分享:

這是建築師阮慶岳所寫的一本散文集,將文學與建築界的大師的作品互相對照。我因個人喜歡日本建築家安藤忠雄,因此對於書中恰巧有以這位大師與捷克著名作家拉赫巴爾為提問探討的「孤獨卻不徬徨」這個篇章,讀來較能理解與領會。

書中說到這二位在其領域同為翹楚的大師,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誠實的心態,去面對生命個體當中孤獨的本質,拉赫巴爾在「過於喧囂的孤獨」裡,讓主角透過閱讀非翔於文學宇宙,愉悅地鏡享某種遺世的孤獨,安藤先生的建築又常以一種「禪意」,沉寂簡單地,讓人在空間中要面對的,只是自己最深沉的內在。唯透過「靜」能讓人體會孤獨之美,明白喧囂之過眼雲煙。

這本書作者藉由不同文學家與建築家的對應,提供我們一個在閱讀文學時也能延伸到對空間的想像,而在空間裡思考文學的可能性,將二者作一個可能的串聯。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17, 17:01
Comment Icon 希望的種子

書名:希望的種子
作者:林滿秋文 ; 張哲銘圖.
出版社:青林國際
出版年:2006年

心得分享:

這是一本繪本。描述的是鄭成功率領大軍到臺灣後,因發現當時臺灣的農業不發達,而致使糧食短缺,因而施行了「寓兵於農」的政策,也就是「屯田制度」-- 讓士兵參與開墾,耕種存糧,農閒時練習戰術與操練兵器。因軍人參與農事,而形成了軍屯田,又稱為「營盤田」,這本書就是以此為背景而寫成的故事。

這本書在書架上吸引了我,因為以色鉛筆調的圖書,乾乾淨淨與天寬地闊的自然畫景讓人賞心悅目。故事中阿泉一家因無穀種可以種植而四處尋借種子的過程,讓我回味小時候的記憶—雖然對於尋求幫助的人,無法給與滿足的需要,但總不會讓人空手而回,爸爸的借穀種雖然不成,但帶回地瓜與胡蘿蔔,原住民西拉雅族少年烏達與提達兄妹,向左鄰右舍積少成多的收集穀種,讓阿泉一家有下田播種的希望,雖不豐厚,但阿泉一家仍殷勤耕種,隔年有了收成,更主動提供穀種讓其他地方也能播種。如此良性的循環,說著人心的敦厚與善良,真是一本讓人讀完會感覺到天地有情,人間有愛的溫暖。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17, 17:01
Comment Icon 幸福集點卡

書名:幸福集點卡
作者:潘台成
出版社:旗林文化出版社公司
出版年:2006年
館藏地:6總館6樓書庫(Main Lib / 6F Book Stack)
索書號:192.1 /8363.1-4

心得分享:

「幸福是給感恩的人」、「快樂是給知足的人」、「智慧是給學習的人」,作者用107個觀察,來分享觀點,每一篇短文,在初看時,其實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想看看是否與作者的觀點吻合,但有趣的事發生在「撒鹽」這個題目裡,我心裡想著「鹽」有調和之意、軟化的作用,作者想說的應該是要我們記得常做「和平」之人,勿製造無謂爭端,可是看完後,發現作直者要說的「勿在傷口撒鹽」之意,如此南轅北轍,真是閱讀裡的趣味。

「遠眺」以二個男孩比賽誰能在鐵軌上保持平衡並且走得遠的技巧,來分享 – 當我們做事的時候,如果只注視眼前的得失,計較當下的利益,不往前方大局著想,永遠抵達不了勝利的終點。

幸福集點卡裡有趣的小故事,讓待人處事的生活修練,變成垂手可得的智慧,一點一點彙集為幸福的來源。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16, 12:01
Comment Icon 朱銘美術館步道

書名:朱銘美術館步道
作者:林滿秋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年:2001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906.8 /8769

心得分享:

看到這本書,真讓我驚訝,因為它帶我回到數年前的記憶裡。隨著閱讀這本「旅遊指南」,我彷彿也隨著步道的引導,再次看到記憶裡鮮明的景象。

多麼幸福的事啊!朱銘美術館就在距離淡水不遠的金山!美術館裡收錄了朱銘大師的創作,開幕之初前往拜訪時,偌大地庭園,雖然還有些地方角落未完工,但因大師的作品多是雕塑,在金山開闊的天地間,也襯出作品的大氣。太極系列以青銅、鐵鑄製成,站在「單鞭下勢」前,會讓人也忍不住比畫比畫。「三姑六婆」的詼諧逗趣、「歡樂人間」的愉悅輕快都讓人在作品裡,見識到大師經多少年生活體驗與觀察的累積,歷練與涵養,才能雕塑出這般豁達與隨心所欲的作品。

書中拍攝的「粉藤步道」,那粉藤的鬚根自藤架上垂落,人行其中,彷彿走在一層又一層的簾幕中,那無須言喻的清涼爽快啊,真是令人恣意舒適!

朱銘大師是台灣的驕傲,那露天的美術館真是我們都要去享受親炙的地方。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16, 12:00
Comment Icon 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

書名: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
作者:李清志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2007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920.7 /8433.2-2

心得分享:

我喜歡安藤忠雄的建築,因此介紹他的文章或書籍,總是吸引著我。這本書封面的光與影,雖是建築的一角,但將安藤先生在建築裡對光的引用、擅長的手法,很明確地呈現出來。

安藤先生的建築總是以大自然為主體,讓建築與自然相依不突兀,而對具特殊意義的建築(如教堂或寺廟)又在建築本身呈現信仰的獨特性,如「光之教堂」,不另製一個十字架來代表教堂,直接讓光自清水膜製的十字牆縫中投射入內,直接來自大自然的光,正呼應創造天地的神的作為!而在設計「真言宗水御堂」的新寺廟時,也跳脫室內以放置蓮花模型的方式,直接在寺廟的屋頂建造了一座圓形的蓮花池,讓開花時節綻放滿塘蓮花,讓對於佛教本身便是一種極致神聖的象徵--蓮花,有了最令人陶醉的詮釋。

今夏造訪京都,走在安藤先生設計的「陶版名畫庭園」,平日在博物館、美術館欣賞的名作,如今都鑲嵌在牆上,此園不大,但在開放空間所經營出的藝術情致,一點也不亞於館內的欣賞,想想當你俯視眼前水中熟悉的莫內的〈睡蓮〉,它在天光映照下,更讓人覺得不是欣賞一幅畫,而是與莫內看著同一個景像般的真實啊!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16, 11:59
Comment Icon 下午茶時間

書名:下午茶時間
作者:馬叔禮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
出版年:1985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7.63 /8383

心得分享:

下午茶時間,該當成正餐,把它吃個飽足?還是只是在時間的流動中,輕拾一塊小點心、淺酌一口淡茶?

當我看到這本泛溢著時光沉澱色澤的書時,有點驚訝又不覺莞爾,驚訝,下午茶的概念與受到的普遍支持,不是才幾年的時間,為何一本沒多少歲數的書,已具如此「光澤」?莞爾的是,它的輕與薄,完全符合我對「下午茶時間」的概念,輕小,味雅!
×
書內包含了5篇短篇小說 --「四秒鐘」、「露水師生」、「青天缺頁」、「下午茶時間」及「歲月剪影」。

「青天缺頁」裡水南與菊月是青梅竹馬的有情人,友情、親情、愛情交織在他們人生前進的歲月裡,初看青天缺頁,覺得好像幸福有了截角,直至看完整篇故事那二人彼此真誠守候,沒有背叛的坦蕩性情,雖然日子有缺憾,但朗朗青天的廣闊,讓那缺角可以被包容覆蓋。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16, 08:17
Comment Icon 巴哈蓋房子 -- 建築與音樂的對話

書名:巴哈蓋房子 -- 建築與音樂的對話
作者:李清志
出版社: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
出版年:2000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920.7 /8433.2

心得分享:

我是因為對安藤忠雄清水模的建築有興趣,在閱讀有關他的報導時,而「看到」李清志老師的名字,這一、二年在商業週刊上,幾乎每一期都能看到李老師以建築專業的眼光,撰文介紹各地有趣及具風格的建築。

有趣的是,這本2000年曾閱讀過的書,我記得的卻是書名,而非作者,原來10年前,作者就已經是引領我欣賞建築的老師啊!

建築與音樂,對專業人來說可以彼此對話,對非專業的我來想,完全是跨界不在一塊兒,這也是當年這本書的書名吸引我的地方。馬友友彈奏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在我心裡可以應和的旋律,但對這樣的音樂,建築要如何呈現?又我心儀的安藤忠雄先生的「光之教堂」又有哪一曲音樂能與之詮釋?

書中作者為我搭起橋樑,試著在我封閉的眼光中看見跨界交流的無限,如能「按圖索驥」,或許我對建築與音樂的欣賞,是可以同時進行,彼此呼應的,而對這樣的一段話「『科學』與『音樂』,『理性』與『感性』,從來都不是兩條平行線,它們彼此共振、和諧共鳴,互為因果。」心領神會。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16, 08:10
Comment Icon 多分享一些心得

非常高興看到 Breeze 選了蔡素芬的兩本重量級作品(都是得獎作品),Breeze 是否可以多分享一下妳對於兩本書中主角及情節等方面的閱讀心得呢?11月30日蔡素芬來分享她的創作經驗時,也可以和作者有更多的互動喔。

Posted by: 蔡素芬的粉絲 at 2010/11/10, 17:36
Comment Icon 燭光盛宴

書名:燭光盛宴
作者:蔡素芬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7.7 /8437-3
ISBN:9789574446278

心得分享:
看過「鹽田兒女」再看「燭光盛宴」時,同為五十年代出生的蔡素芬,我幾乎要以為她曾是我的鄰居,同住南台灣的眷村裡,因為那麼多小說裡的內容場景、人物性格、故事的經緯都如此熟悉!

「鹽田兒女」作者寫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至工商社會時,一對青梅竹馬的生命刻痕,故事場景與人物都在這個島嶼上,隨著我們與大陸的交通愈發流暢,兩邊小老百姓那幾乎數不清的隱藏的情感也有了自由表達的空間,「燭光盛宴」寫的是一個外省老太太,因戰爭顛沛流離地離鄉背景來到台灣,與一個本省老太太建立起的數十年友誼的故事,都是年歲已高的婆婆,在身手都已將萎頓的末年,透過一位年輕的女子為引線,說的雖是個人的故事,但背景卻是山河家國的歷史。「燭光盛宴」以標楷體的套餐型式,一道一道呈現,其間佐以細明體的故事,雙線平行前進,不同於逐年敘事的寫法。

點一盞燭光,說經年往事,透過作者豐沛的情感與文字的老練,這樣的閱讀絕屬「盛宴」。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10, 13:04
Comment Icon 鹽田兒女

書名:鹽田兒女
作者:蔡素芬 著
出版社: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出版年:1994年
館藏地:7總館7樓書庫(Main Lib / 7F Book Stack)
索書號:857.7 /8437
ISBN:9570811870

心得分享:

2010年11月重新閱讀「鹽田兒女」,館藏的複本呈現了書籍歲月的顏色,一翻閱首頁,那屬於台灣南部七股鹽山與蚵田特殊的景象與氣味,如煙絲般,微微緲緲地似在心頭、又在記憶裡浮顯,故事的梗概如寫作之初,框架已出,館外有學校六十週年點燈的熱鬧即將登場,館內有我記憶中的情節呼之欲出。我依然記得十多年前讀這本書時,跌落其間的心情,愛情、親情、鄉情層層疊疊,糾緊又嘆息,無淚卻有鹹鹹的滋味!這本書讓那幾乎要教人遺忘的鄉鎮風貌被描繪記載,成功的書寫又讓我在 2000年造訪七股時,不免想起「鹽田兒女」這本書,看到當地居民,竟無端生起熟悉親切之感。雖是文藝小說,又是鄉土寫作,認識南台灣,若以小說入門,我想這本書絕對是非常合適的閱讀。

Posted by: breeze at 2010/11/09, 16:03
 
Accessible and Valid XHTML 1.0 Strict and CSS Powered by Life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