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先由本校圖書館館員分享心得,
十一月份進行閱讀心得分享競賽活動,
歡迎您報名「參加競賽」或利用「迴響」分享您的心得。
« 五年級生的記憶 | Main | 你相信命運嗎?~泡沫之夏~ »
分享人:鄭美珠
這是一本病中隨筆,也是一本勵志小品,透過文中各篇短文,述說蔣海瓊女士從2007年得知罹患「漸凍人症」到2009年病中生活的點點滴滴,從憂傷到豁達,從埋怨「為什麼是我? Why me?」到「為什麼不是我」的接受事實。從發現鞋子不斷滑落到無法走動「四肢癱瘓,…不能吞嚥,說話含糊不清…」,雖然身體的機能漸漸都被凍結,但跳動的心仍充滿對社會弱勢(單親家庭)的關懷與愛。讀來十分感動人心。
「漸凍人症」是「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的俗稱,一稱「運動神經元疾病」,由文獻查得資料的病情變化是:「末稍肢體無力、肌肉抽搐,容易疲勞等一般症狀,慢慢的會進展為肌肉萎縮與吞嚥困難,最後產生呼吸衰竭」。「在醫學上,是一種無藥可治的神經系統重症,患者通常只有3至5年的生命」。是一種恐怖、折磨人的疾病。一般患者及家屬一定無法接受現實,會怨天尤人,但蔣女士用另一種心態去感受「我仍然能去愛,能接受愛…,因為…,我的心…,我的心不凍。」是怎樣平靜詳和的心境。
喜歡種植花草、欣賞大自然四季變化的美麗景色,透過文中「斜陽下的海棠、一片金秋…」等文,描述植物的無限生命力,賦予著者對「不放棄生命、生命的可貴、好好活著就是美!」的激勵的動力,不盡使我連想起O’Henry「最後一葉」的故事情節,當自己沒有放棄自己時,生命一定會找到出路。
人生無常,凡人面對生死,常會問:「我何時會死?我如何死?我死後會到那裡去?」因為無法預知,所以恐懼、害怕。但靜讀蔣女士的<<又不是判了死刑>>,文中述說著在醫院看病檢測的種種過程,當確知罹患了漸凍人症後,實在很難坦然面對,但她卻能跳脫心牢,看破生死。……「我不過是得了絕症。我還有自由,還有工作,還有生活!」「…有病就醫,好好活著,又不是判了死刑」。
面對生死是多麼的豁達,因為她對「何時會死?如何死?」已有答案,所以不懼。怕的是時日無多,因此把握分秒時間,忘去肉體上的痛苦,希望在完全失去行動能力前,能多為單親家庭盡點力,因此海內外奔波,四處演講,呼籲社會重視單親家庭,並錄製有聲書《單親不孤單》,去協助更多的單親家庭。又因身罹「漸凍人症」,為了激勵其他「漸凍人症」患者,忍著身體的疼痛,用盡生命的最后力量集結了這本<<我的心不凍>>,告訴世人病沒有什麼可怕,「在活著的時候儘可能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自己的短暫生命活得更有價值。」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四個過程,也是每個人最大的無奈,我欣賞蔣女士面對「病」的勇於承擔,面對「死」的無懼,且能從恐懼徬徨的情緒中,體悟了「生」的意義,讓自己的短暫生命發光、發熱。蔣海瓊女士是位虔誠的基督徒,藉著宗教的力量治癒了她的憂鬱症,最後更藉著上帝所賜的力量,讓她在生病最痛苦的時候仍有無比的信心,「…我相信,這信心會不斷飛躍,直到我與主面對面」--<<信心飛躍>>。所以也無有死往何處去的恐懼。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活的長短,而著重在活的有意義,活的燦爛。由本書中看到一位堅強女性,如何活得精彩、如何以無比的勇氣和力量與病魔抗爭,雖然己是病重仍能對訪病者笑得燦爛, 分享朋友的熱情關心。期許每位「活在當下,能多行善事,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開開心心的活著,不怨尤,能有正面思考…」
*註:蔣海瓊(1951-2010)女士,淡江中文系畢業, 2004年在美國賓州成立溪水旁關懷單親協會,並於2007年初在臺灣成立中華民國溪水旁關懷單親家庭協會,舉辦單親家庭活動。2010年2月16日蒙主寵召,病逝於美國賓州。本書是她的未竟之作,由她口述,助理記錄下完成的,2010年5月由時報出版社出版。生平留下有天恩出版社出版的《單親不孤單》與時報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心不凍》兩本著作。
雖然我沒讀過這本書,但我看過「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的書與電影,同樣是以柔軟的心與愛勇敢面對死亡的故事。
曾聽前輩提過鄭主任是圖書館的才女! 今見閱讀分享內容, 果真印證所聞!
蔣海瓊校友的故事雖令人感到遺憾, 但也讓人佩服, 從「為什麼是我?」的無法接受, 到勇於面對的豁達, 並進一步關懷單親家庭; 從怨天尤人到關愛其他的人, 這種自我生命格局的加大, 化小愛為大愛的精神, 很值得大家學習.
« | 九月 2023 | » |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