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閱讀.悅讀
arsh | 25 四月, 2006 09:54
發行人:黃鴻珠 總編輯:鄭麗敏 執行編輯:梁鴻栩 2006.4.25 第2期 |
春天的四月,坐在總館樓上大窗戶旁,淡水的山光水色及校園的美麗景緻一覽無遺。此時此刻,如果閱讀到一本好書,真是享受極了。佇足在書架間的讀者,沉浸在閱讀的氛圍裏,更是為這座知識寶庫增添無比的美。
|
本期電子報發行適逢世界閱讀日(每年的
緣起
適逢世界閱讀日,本校圖書館黃鴻珠館長為新成立的電子期刊邀稿,我也是共襄盛舉的一員。問題是,答應容易,提筆行文卻又頗感吃力。一方面因為身邊的瑣事太多,一面寫文章的時間少了,二者夾攻之下,寫文章也總有力不從心之感。然而,人畢竟每天生活著,都有其生活的感受,能將感受與朋友分享,應是世間一樂,形式與內容儘可千差萬別,而其中之誠意則無絲毫損傷。如是想,則寫文章又有何苦?以下請以個人的閱讀習慣與想法,與諸師友共享之。
有效閱讀 V.S.自由閱讀
我在指導研究生及大學生寫論文時,首先便要求他們設定目標並擬出大網,根據這樣的目標與大綱選擇材料並進行閱讀,而不是漫無目標的閱讀,此時正是一種有效閱讀的要求。
如前所述,自由閱讀與有效閱讀其間之差別僅在閱讀目的的不同。自由閱讀不預設明確之目標,而有效閱讀則以明確的目標的為導向。然而,一般人總會在自由閱讀中較易獲得閱讀的樂趣,此中之理由即在於自由閱讀提供更寬廣的自由與空間,使人有「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偶然性之感,以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奇。其實,有效閱讀裏何嘗不然呢?問題是,人在目標的要求下顯然有較大的壓力,如果壓力與自己的興趣合一,則問題不大,但若壓力純自外來,則吾人便難有享受之感,此所以有效閱讀較不易引發喜悅感之原因所在。我的意見是,二種閱讀皆有其價值,應給予合理之分配。即使學術研究也不該忽視自由閱讀,因為它能提供新的想像與創意。但是完全的自由閱讀又不免鬆散,以致缺乏深入與成就感,而難以持續引發人的興趣。
開卷有益?
一般說來,「開卷有益」這句話是可以成立的,多讀書多增加知識總是有益,當然,垃圾書可就另當別論了。然而,如果我們總是停在開卷有益這個階段卻也有相對的危險性與缺陷。易言之,我們也應該要有讀完書的習慣,有一種較為完整的觀念與訓練。
一本書一如一篇文章,大多以起、承、轉、合為發展次序。當我們只是開卷時,我們也就只停在起的階段,缺少整體發展與細部架構的訓練。因此,把一本書讀完不只是文字的掌握,更是一種節奏、系統、結構的掌握,同時也較能深入掌握細節,從而讓我們的思維更為細密而完整。而且,讀書不應該只讀小書,應該要選擇經典性的大著加以閱讀,唯有在大作品的洗禮下人的思維與心靈才能更完整而深刻。更具體的說,我們每個人總要有幾本武功秘笈,做為基本功的基礎,也做為個人思想系統建構的參考指標。當然,人的時間有不同的分割與利用,閱讀亦然,大作品留給長而完整的時間,零碎時間則可讀些雜書,如此當可既愉快又有效果。
閱讀與寫作
俗語說:天下文章一大抄,此言亦非無據。人類是經由摹仿學習而獲得自己的內容,因此,寫作的內容亦不必只限於自我的創造,適度的了解其他生命的內容以做為自我生命的補充,原本就是人類文明開展的法則。因此,大量而有深度的閱讀正是寫作能力的來源之一。因此,寫作的進行也使得閱讀更具深度與要求,由是形成閱讀與寫作間的互動。
人的寫作內容來自人對事物的理解與感受,而人的理解與感受乃是生命情境之表現,人之所以有此種表現則決定於他的歷史,也就是他的生命內容。易言之,我們理解世界乃是以我們的歷史為基礎,而閱讀正是自我歷史建構的重要內容。愈豐富而深刻的閱讀,愈能提供更多元而豐富的意義,也愈能強化吾人理解的背景,而這些背景不但影響日後的閱讀,也決定日後的寫作。同理,優質的寫作也會形成吾人生命意義的建構,進而幫助吾人的理解與閱讀。嚴格言之,只閱讀而不寫作,或只寫作而不閱讀,都不是生命成長的正途。 |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閱讀或寫作,都應該注意整體觀,也就是要掌握由整體了解部分的道理,避免陷溺在某一個死角裏。例如閱讀或寫作時,不妨膽子大些,先建構出一個整體的理解藍圖,這樣的藍圖將有助於我們對部分之意義與價值的定位。因此,讀不通時無妨,讀下去再說,有些答案正在後面等著被發現;寫作亦然,不必糾纏在小問題上,先寫下去看看日後的發展再說。別忘了,我們提出的作品是整體而不只是片斷,寫作與閱讀皆然。
結語
人類由圖畫進化到文字,現在是否有可能再進化為圖像呢?這仍是未定之數。但是無論如何,文字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容畢竟是人類文明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新的閱讀尚未定型之前,掌握現有的閱讀智慧仍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亞里斯多德說:哲學起於驚奇。人間世不可思議,廿一世紀的閱讀會有何發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1995年,把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希望藉此向大眾(尤其是年青人和兒童)推廣閱讀寫作,以及宣揚與閱讀關係密切的版權意識。
在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各地所舉辦的重要活動。
國家 |
活動名稱/網址/簡介 |
台灣 |
· 【421萬人說書會】 · 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37779 · 由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籌劃,在4月21日當天邀約全台各地的故事媽媽,發起萬人說故事活動,用說故事的行動力來建構出新時代的台灣文化。 |
台灣 |
· 【閱讀日做一本手工書送給朋友】 · http://www.tyjh.matsu.edu.tw/xoops/modules/news/ · 連江縣東引國民小學舉辦的「做一本手工書送給朋友」活動,由全校師生於4月15日前製作手工書一本,4月23日活動當天互相交換手工書,贈書者並可獲得玫瑰花一朵。 |
英國 |
· 【一人一書】 · http://www.worldbookday.com/ · 英國將世界閱讀日的慶祝活動提早到3月2日舉行,由學校、圖書館及書店共同舉辦各式活動,較特別的是當地機構提供學童面值1英鎊的圖書日兌換券(World Book Day Book Token),讓他們到圖書日會員書店換購一本喜歡的書。 |
香港 公共 |
· 【閱讀報告比賽】 · http://www.hkpl.gov.hk/tc_chi/ext_act/ext_act_pc/2005/12/ · 自2005年12月底至2006年4月23日,舉辦「走入書籍的世界—閱讀報告比賽」及「走入故事的世界—書簽設計比賽」,藉此推廣閱讀與寫作。 |
香港教育城 |
· 【悅讀交享樂】 · http://www.hkreadingcity.net/article/reading_wbd06/info/ · 結合學界、出版界、社福界以及資訊科技界的各方力量,由香港閱讀城、語常會和教育統籌局訂於2006年4月21日,舉辦「悅讀交享樂─全港學界悅讀大行動2006」,活動項目眾多,包括:悅讀劇場、讀書會十面體、好書大匯演等。 |
日本 |
· 【本屋さんへ行こう】 · http://www.shoten.co.jp/nisho/worldbookday/index.html · 由日本書店商業組合連合會製作,舉辦的活動包括:令人感動好書投票、以書為主題的俳句創作比賽、閱讀環境作畫比賽、購書金額超過日幣500圓可參加抽獎等,另有徵求書評等各類活動。 |
西班牙 |
· 【玫瑰贈書人】 · http://www.albacity.org/semana-santa/albacete/semana-santa-albacete.htm ·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每到4月23日,當地將會舉辦許多書展,街上也有許多書攤,讀者每購買一本書,都可獲得一枝玫瑰花,所以在世界閱讀日那天,很多人拿著玫瑰在街上走,就像是情人節一樣,十分有趣。 |
利用布林邏輯觀念組合各查尋用語之間的關係,以擴大或縮小檢索範圍,是資料庫檢索成功的要素之一。一般常使用的布林邏輯有:and、or、not,代表意義如下:
邏輯運算元 |
代表意義 |
範例/說明 |
and |
交集 |
例如:兒童and 閱讀 表示資料中同時包含「兒童」與「閱讀」兩個查尋用語的資料。 |
or |
聯集 |
例如:兒童 or 幼兒 表示資料中包含「兒童」或「幼兒」任一個查尋用語即可。 |
not |
去除 |
例如:兒童 and 閱讀 not 英語 表示資料中同時包含「兒童」及「閱讀」兩個查尋用語,但是去除含有「英語」這個查尋用語的資料。 |
小提醒:部份資料庫是以符號來代表布林邏輯,如:*, +, - ......等,使用時請參考各資料庫之相關說明。
一流書.一流人.一流社會 |
|
出品單位:人間衛視 |
|
出版年:2005年 |
|
館藏地:總館5樓非書資料室 |
|
索書號:DVD 019.08 /8947 v.32 |
|
條碼號:00002065247 |
|
本片為人間衛視台「讀一流書」節目的一集,這個節目,由天下文化社社長高希均教授及發行人王力行女士主持,透過兩位主持人廣博的學識,為觀眾選好書、導讀好書,引領大眾產生品味閱讀的樂趣。
這一集的主題書是高希均教授所編的書「一流書.一流人.一流社會」,是天下文化公司慶祝20週年,提倡大家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構一流社會,而集結了21位知識領袖所寫的文章。此集邀請對談的來賓是洪蘭女士及賴英照先生,洪蘭女士任教於陽明大學,從事心理學及腦神經方面的研究;賴英照先生曾任行政院副院長,現為司法院大法官。
將近50分鐘的節目中,洪蘭教授談到讀書其實是一個促進神經發展最好的一個方式,且思考經驗可以促進腦神經的連結;賴英照大法官提到自己對書很有興趣,是源自於父親的枕頭旁都是一些書。並且認為讀書對年輕人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閱讀可以是一種終身學習知識的累積,如同涓滴之流終將匯成一條智慧的長河。在面對變遷迅速的現代資訊社會,學會思考、判斷、建立自我價值觀,從而在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學習與成長。圖書館購進一系列「讀一流書」節目的影片,有興趣的讀者可至總館5樓非書資料室借閱。
![]() |
書名:圖書館的故事 (Library : An Unquiet History) 作者:Matthew Battles 譯者:尤傳莉 ISBN:9573255677 出版社:遠流出版社 館藏地:總館5F 索書號: 020.9 /8555 |
書與圖書館,在人類的閱讀過程裡,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個人化的閱讀是可以自行典藏書籍,但在目標導向的有效閱讀裡,圖書館扮演提供聚集整合資源的重要角色。圖書館學家I. M. Rufus曾說:「一本書只不過是一本書,而一座圖書館卻是人類文化進步的重心。」,適當的表示出圖書館在文明上的重要性。
但是圖書館在歷史上卻常被忽略,甚至許多圖書館員本身對於圖書館的故事都不熟悉。對於歷史枯燥的刻板印象也常令人敬而遠之。
然而本書的作者Battles,卻以本身對於圖書館的深厚認識與輕鬆的筆觸,從古至今,將圖書館的大事有如說故事一般在書中侃侃而談:您知道秦始皇焚書,但身為東方人,您知道希特勒也做過一樣的事嗎? 您知道亞歷山卓圖書館燒毀的真相到底為何? 而阿拉伯世界圖書館「智慧之屋」在西方中古世紀時,是怎樣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 您知道哈佛大學最早是從一所圖書館而來的嗎? 這些緣由都如同故事一般,在書中自然呈現,閱讀起來一氣呵成。
不論您是對文明史有興趣,或是一位單純的愛書者,本書絕對是您必讀的選擇。
作者簡介:
馬修.巴托斯(Matthew Battles),目前任職於哈佛大學霍夫頓圖書館(Houghton Library),並擔任<哈佛圖書館學報>(Harvard Library Bulletin)的編務,也為<哈波雜誌>撰稿,曾在哈佛的總館懷德納圖書館擔任決定哪些書該留在書架,哪些書可以退到儲備書庫的館藏評鑑者之工作。另著有<懷德納圖書館傳>(Widener:Biography of a Library)一書。
書名:第21頁 作者:李家同 出版項:九歌出版社 出版年:2006 館藏地:總館7樓書庫 索書號:855.48/8465.22-5 |
很幸運地,在這個憂鬱、躁鬱上身,人人高喊:「我要快樂!」的世代中,在我們的生活社會裡,猶存在著一群不忘人道關懷的熱心人士,不僅從行善中使自身心靈充實,更慷慨地透過人類偉大的發明--文字,深入淺出地將生活中的小故事娓娓道來,透過媒體、出版等管道,一點一滴地散播快樂、也散播愛。
《第21頁》一書,乃將李家同先生曾刊載於報紙副刊、論壇、雜誌專欄等處之文章集結成冊。有別於多數請名人寫序之圖書,作者以「羞愧與感恩」一文代序,明白地陳述自身的反省、以及每則故事之書寫動機與目的。全書編排大抵分為上、下兩卷,上卷雖名為「『我』的故事」,實為多個主人翁的生活體驗,故事的主角或為作者本身、或為生活中所結識的人,繼之以作者的觀察行文分享;而下卷的「故事之外」則為作者對於社會現象之體認與反思。下卷所呈現的社會現象,較上卷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每個事件與現象皆與生活息息相關,細心的作者也不吝分享見解與想法,在在希望呼喚大家共同關懷我們的社會,讓世界可以更美好。
就寫作風格而言,書裡的故事與現象,皆取材自作者的生活,字裡行間對於情感的抒發與價值觀及概念的陳述表達,自然、簡單卻足以引起讀者共鳴。而就全書內容而論,讀者可很容易明瞭作者的用心:瞭解社會現象、關懷弱勢、並在能力範圍內給予適當的援助,建立縮小貧富差距的基本觀念;拿出道德勇氣譴責並抵制暴力文化、培養悔罪與謙卑之心、以同理心思考、學習寬恕與尊重、並常懷感恩之心,則有益於世界和平。最後,作者更聲明將此書版稅贈予公益團體,實可說是一本「為善而著」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