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刊號:資訊與圖書館服務進入 2.0 的世代?
ted | 10 元月, 2006 11:37
發行人:黃鴻珠 總編輯:鄭麗敏 執行編輯:梁鴻栩 2006.1.10 試刊號 |
||||||||||||||||||||||||
總編輯的話
|
||||||||||||||||||||||||
網際網路的普及、電子化資源的快速成長、新世代讀者立即取得資訊的期望,種種趨勢已將傳統圖書館服務推向另一個世代。當人們習於隨時隨地取用及接收資訊,視即時服務為理所當然之後,圖書館的到館使用服務似乎已不能滿足需要速成服務的讀者了。在快速而急劇的變化潮流中,圖書館該如何經營?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應有那些新思維?圖書館員該何去何從?有太多的未知因素將左右我們的走向,但也有不少的現象正在影響著圖書館未來的發展。 資訊電腦界提出的Web 2.0揭示網頁服務新紀元的來臨,圖書館的服務與資訊科技的進展一向有十分密切的關連,如何提供隨處可得、隨時可收的圖書資訊服務?如何提供讀者容易使用且感到有興趣的圖書資訊?圖書館空間運用的重新定位與調整似乎並未解答這些議題。當Google及Yahoo陸續提供Web 2.0服務之際,思考圖書館該如何有效應用新科技達到讀者服務的新境界正是時候。 圖書館的部落格正在熱烈討論Library 2.0。為什麼是 2.0?為什麼不用3.0?這些並不重要,關鍵在於館員應該擴大視野及展開胸襟,嚴肅思考及深刻體認讀者要的是什麼樣的資訊及服務?這些討論也許不能提供我們答案及作法,但是卻可能激發我們的想像及創意,或隱約透露未來的方向。因此,在本館電子報正式發刊前,特別針對Library 2.0提供專論及相關資源介紹。希望以試刊號測試本館電子報發行機制的同時,可以引發同仁們深層的思考及熱烈討論。 |
||||||||||||||||||||||||
繼前年討論的Blog、去年的RSS以及Podcasting等議題後,近日許多的圖書館Blogger開始大量討論另一個新議題「Library 2.0」,在Blog、RSS等議題均在近年發燒發熱後,Library 2.0會不會也將成為另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觀念呢? 幾個要預先了解的觀念: Web 2.0 因為Library 2.0是從Web 2.0延伸而來的觀念,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Web 2.0。 Web 2.0其實不是什麼新的東西,近年來網際網路的應用快速發展而與十年前網路剛出現時的服務與應用已經有很大的不同,若把網際網路在前十年的應用想成Web 1.0的話,Web 2.0就是指近年的新的網際網路服務/應用。以檔案傳輸應用為例子來說,以前是以FTP(Web 1.0)為主流,現在則是P2P軟體(Web 2.0)大行其道。 Jim Cuene把二者之異同整理如下表(註一),可以協助釐清: Web1.0與Web2.0觀念比較表
Jim Cuene製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來,Web 2.0比之於以前,容許更多使用者參與網路內容的產生,使得網路內容不再被侷限在學會HTML或是具備網路上下傳使用能力的少數玩家手上,而成為人人均可以創作的園地,也因如此,互動性在Web 2.0時代裡更被強調,不論文字或是多媒體內容均是如此,這也該是Web 2.0的核心精神。 雖然至今,Web 2.0是精神還是技術,仍在討論中,但若把以上的觀念以實際技術來看,如在 維基百科(Wikipedia)裡,定義使用下列技術的就可稱為Web 2.0為核心架構的網站:
Wiki中也定義Web 2.0必須具備的要素有:
目前在網路上使用這些技術並廣為人知的服務也已不在少數,Jim Cuene整理出包括:Flickr、Google Maps、Blogging & Content Syndication、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這些有互動性質的社群網站服務,而以網路為基礎的應用近日也快速發展,以Google為例,Google Maps, Google Earth, Google Scholars等一連串的服務,均可以認為符合Web 2.0的觀念。 Library 2.0 了解了Web 2.0後,其實Library 2.0就是圖書館因應Web 2.0所帶來的改變,進而將Web 2.0觀念/精神的工具結合進圖書館服務裡。 在2005的Internet Librarian Conference裡,美國的館員們提出了Library 2.0的內涵(註二):「這些創新的圖書館員了解到有些Web 2.0的技術 (如 blogs、wikis、及像Google Print 的線上資料庫) 已經獲得讀者的注意。圖書館員打算使用像是blogs、wiki工具及tags等Web資源來建立圖書館的分享網路。他們希望Library 2.0這個運動將可使圖書館員跳脫實體的機構,改以blog comments、即時軟體IM、及 Wiki entries來與讀者互動。」 可以看出來在Library2.0上所提的技術Blog、Wiki、Google Print、IM等這些都是近年來起步發展的Web的應用。 以實例看較易了解,簡單來說,淡江大學圖書館日前推出了Blog@TKULib的服務,藉由Blog推廣知識、進行公告、與讀者互動,並利用RSS技術主動將資訊”推”給需要的使用者,這就有符合Library2.0的觀念。 至於整合系統方面,目前有將Library2.0應用的實驗模組為TALIS公司的Silkworm系統,它試著結合Blog、討論群和Google Map成圖書館服務,然而結合得很完美的範例尚未出現。 上圖為Silkworm系統整合Google Map與Webpac的實例,可以看到,它將各類圖書館標示於Google Map上,可點選離家近的圖書館後點選圖書館圖示,即會出現Wepac的查尋畫面,並進行查詢,可至http://www.talis.com/libmap/libmapuk2.html試用。 Library 2.0目前仍然是眾說紛云,也有對這個名詞反感的人質問,為什麼是2.0,不是1.5,1.8,為什麼是2.0呢?每家說法都自成理論,然而,與其在文字裡打轉,不如可以向上看精神的所在,Library是幾點幾不是很重要,Blogger Library Views認為Paul Miller 在 Do Libraries Matter? The rise of Library2.0 提到4個原則,應該可以視為Library 2.0的精神所在(註三):
不論技術到了幾點幾,科技還是為了提供最好的服務給使用者而已。 (註一)錄自 http://cuene.typepad.com/MiMA.1.ppt (註二)錄自 Library views (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5/11/18/194) (註三)錄自 Library views(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5/11/30/210) |
||||||||||||||||||||||||
Google Scholar(beta)是Google在2004年11月推出的學術資源整合性搜尋服務,資料類型有經過同儕審查的期刊、學位論文、圖書、預刊本(Pre-print)、摘要、技術報告等。檢索結果以「與檢索條件的相關性」(Relevance)排序。 以查尋「virtual reference」為例,說明圖示如下: 1.文獻篇名與作者 2.文獻被引用次數「Cited by」 3.文獻出處 4.Web Search。【回到Google 的General Search再查詢此筆資料】 5.Library Search。【查詢擁有此資源的圖書館,來源取自OCLC WorldCat,可以使用此功能查尋淡江是否有館藏】 |
||||||||||||||||||||||||
Talis這家英國的LIS公司對於Web 2.0技術的應用相當積極,例如他們有一個叫做 Silkworm的專案。底下介紹這個專案中一些成果的demo。 這是 Silkworm Services 結合Google Maps API的運用,允許使用者在地圖上找到圖書館後,直接進行書目的檢索。有興趣的話,可以到這裡去體驗一下。 Silkworm Threadster a Firefox/Greasemonkey Demonstration 透過Silkworm的服務、Firefox瀏覽器及Greasemonkey外掛,當網頁上有ISBN號碼時,便可以有進一步的搜尋,如查尋Amazon或圖書館的館藏。若你想要親自體驗的話,可以參考demo網頁上的說明。 這個不是影片,而是在Talis Insight 2005研討會中展示的網站。除了包含了上述二個demo 的連結/功能外,還提供了Inter-Library Loan及追蹤的功能,不過有些功能需要Firefox 才可以順利執行。 |
||||||||||||||||||||||||
使用搜尋引擎或資料庫查找資料,如果你的關鍵詞是一個片語或是一組詞彙,而且不希望讓你的關鍵詞被拆成好幾部分,例如「Library 2.0」、「圖書館管理」,請用雙引號「""」將關鍵詞括起來,就像"Library 2.0"或是“圖書館管理",這樣會讓你的檢索結果更加精確。各資料庫所使用的符號請參考資料庫裡說明,偶有不同。 |
Posted in
General.
迴響: (0).
引用:(0).
靜態連結網址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