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風流
09/18/2006, 16:05 Posted by 典閱組 | 
書名:遍地風流
作者:鍾阿城
出版項:臺北市 : 麥田出版公司, 2001
索書號:857.63 /8653.4
館藏地:總館7樓書庫
「禮教」、「廟堂」相較於「田野」的對抗或者是矛盾,在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的研究當中,一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基準,然而在這樣的基準比較過程中,知識份子所扮演的角色也常常會是一種尷尬的局面。這樣的矛盾型態在通常的時候,有可能激化為「華麗」與「粗俗」、「神聖」與「污穢」對抗方式。也因為如此,文人所抱持方式有時就會無限上綱地成為截然不同的陣營,在朝或在野也就變成知識份子處世或自省的人生態度。
在中國,尤其是歷經文化大革命這一世代而言,眼看著新中國從所謂的「一切為人民」到清肅階級敵人這種惡鬥的局面,相信從文學的角度來記敘這樣的發展當然不只是「傷痕文學」可以概括的。其中,文學家所面臨的課題,可能就會包括所謂知識份子定位的思考,因為,歷經所謂人民的國家機器的壓迫,這樣的矛盾更加可以顯現出人性的荒謬之處,也正因為人類生存困境的荒謬,小說家筆下的情節才更顯得有張力。
我們從阿城這本在他早年「下鄉插隊」所創作的小說集中,文中處處可以感受到小說家體察鄉野民情的深刻觀察,對於小人物的描寫、鄉野民情的描述或者是基層人民內心深處的心聲,阿城運用的豁達的態度去看這一切。雖然,文學可能是一種「苦悶的象徵」,但是,我們卻可以在阿城的筆下看到除了苦悶之外,文學平實表達的一面,可是這樣的表達,卻不失讓讀者自省的結構與佈局。
小說之所以可以忠實反映人生的一面,當然不只是因為小說家筆法的高超技巧,動人之處還在於感覺到作家內心所感覺的,進而記載這種感覺。我們在阿城這本小說選集中,雖然每一篇的篇幅不大,所描寫的人物當然也並非達官顯要,但是,在他細娓到來的筆觸裡,我們可以體會到小說家平實且透徹的寫作技巧,以及深刻的人性反省。在每個世代中,縱然史詩般的壯闊值得人們動容,然而,我們卻還可以發現另外一種不同的典範,雖然是「俗民」的,卻也能真誠地感動我們。(文/莫瑞森,文字工作者)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6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