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版圖

06/20/2006, 20:12 Posted by 典閱組 |

書名:記憶版圖
作者:林育德
出版項:臺北市 : 臉譜文化事業公司, 2002[民91]
索書號:856.9 /8735.2
館藏地:總館7樓書庫
記憶版圖

      版畫結合機械大量複製與美學獨特創作的雙重優點,在攝影技術發明之前,如實地留置視覺感官經驗。本書收錄的30幅銅版畫的鑄製時間,都在19世紀中期兩次鴉片戰爭之間。
      翻閱著全書一開篇所收錄的,看似不相干的30幅銅版畫,只覺得令人發思古之幽情。讓原本對古中華帝國的美麗想像,在版畫的具現下更顯真實。光是翻閱書前的銅版畫,就令人對古大清帝國,悠然神往。
      在過去,這些銅版畫的主旨,是在讓當時的歐洲社會能夠瞭解、認識中國。在本書,則成了窺視古老中國的取景器。或許版畫裡的中國是四處拼湊、混雜一氣而不盡正確的紀錄,但更因如此而提煉出一種特別的中國幽情。
      有關中國的版畫,再次加深了西方人原本對中國的印象。中國熱導致對中國銅版畫的需求。西方人姿意拼湊對古中國的風俗民情、人物山水,形塑一種「想像的中國」。並且製成版畫,大量複製,在歐洲四處傳播這種「東方學」。
      全書寫作以乾隆時代訪華的英國使節馬嘎爾尼和當斯東的紀錄為主軸,大量引述西方使節對中國風土的紀錄,再搭配上西方版畫技藝/記憶,與作者的現代的記憶與敘述,共構了一幅19世紀中葉的中國景象。在其中,我們以西方版畫技術得,窺見乾隆皇帝的面貌,當時的人物風俗、街景巷弄、花草樹木,燈會景象,社會民風,北京帽店馬聚源、藥王同仁堂、八重橋、圓明園…,大清帝國從富麗堂皇逐日凋落的景象,一一在歷。
      西方社會在這個時期,從崇華/媚華轉向排華/反華。短短數十年間,因乾隆皇帝一人,讓中國失去了提前兩百年現代化的可能性。
      西洋繪畫技術與工藝技巧,搭配上古中國的符號,這樣一種美學上的中西合併,讓風俗景物在虛實之間,在中國意境與西方具像之間,多了一分美學上的神秘。
      在古中國正史的角落,充斥著數以萬計但永被遺忘的苦難。一趟看似對歷史運轉毫無貢獻,頂多是皇室貴族展現富麗/權力的「遊船」,賠上的是多少的無辜窮苦良民,川州過省,甚至客死異鄉。而這樣的苦難史,一再上演。平民百姓在歷史的巨輪下,狗延殘喘。而歷史,就以這些良民的苦難與生命作為養分,持續的運轉下去。
      作者藉由探索正史邊緣角落,落企圖瞭解個人在歷史角落的位置。本書藉由版畫、古書引文與作者評點,企圖重現整個19世紀中葉的大清帝國,由盛轉衰期間的社會史。本書透過版畫,讓中國社會活靈活現的再現於讀者眼前。
      這是一本企圖宏偉的書,它結合了歷史、遊記與藝術,借西方人之眼,重新窺視古老神秘的古中國。讀著讀著會讓人想起法國年鑑學派。作者在歷史的荒煙漫草中,搜尋同樣屬於我們平民百姓的社會生活史。間或以鴉片戰爭作為正史的記憶標準,然而這個大歷史的角落,無疑才是作者想要借版畫所剖析的。      (文/王乾任,文字工作者)


資料來源:http://db.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86436

 

語言/文學 , 圖書資料 | 迴響 (0) | 引用 (0) | 主頁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Leave a Reply

0 comment(s) to 記憶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