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層破裂過程與海嘯波形之間的關係 I~III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ult rupture and tsunami wave. I~III
06/15/2006, 17:29 Posted by 參考組 | 
書名:斷層破裂過程與海嘯波形之間的關係 I~III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ult rupture and tsunami wave. I~III
出版年:1993-1996
索書號:FM NSC81-202-M001-001
媒體類型:微縮片
1975年在Kalapana,Hawaii,發生規模Ms=7.2的地震,我們模擬在三個驗潮站--- Hilo,Kahului,Honolulu觀測的海嘯記錄來研究其發震機制。由這些海嘯來計算各種斷層模型,沒有任何斷層模型可以解釋海嘯的發生。
因此嘗試用一個傳播的崩移模型(Slump model),此模型沿著海岸有一公尺的沈降,而近海地形變有一公尺的抬升。這個崩移模型能夠解釋所觀測海嘯的初達時間和振幅,所排開水的總體積估計約有2.5立方公里。由1994年5月24日花蓮地震來研究海嘯發生的可能性,由長週期P波所得到的震源解,得到花蓮地震產生的機制,其傾角(Dip)=23.6.degree.,滑移角(Rake)=-31.4.degree.,走向(Strike)=135.3.degree.,地震矩(Seismic moment)約9.0*10/sup 25/-1.3*10/sup 26/dyne-cm(Mw=6.6-6.7)。而1994年5月24日花蓮地震,其震源時間函數是由一個持續八秒的主事件,後面跟著兩個小的子事件組成,使得震源時間函數持續的時間延長至35秒。長時間的震源時間函數和不同的Ms,mb意味著花蓮地震為一慢震(Slow earthquake)。而這個慢震會增加海嘯產生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 全國科技資訊網路(STICNET): 國內資料庫-研究報告摘要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