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
09/18/2006, 16:29 Posted by 典閱組 | 
書名:贖罪
作者:伊恩. 麥克伊溫(Ian McEwan)著 ; 范文美譯
出版項:臺北縣新店市 : 正中書局, 2002[民91]
索書號:873.5784 /8355.2-1
館藏地:總館7樓書庫
專家導讀:贖罪與寫作的必要
(文/周英雄 現任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系主任暨語言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人非聖賢,過錯總是難免,而如果過錯不是有意,那麼錯到底是不是在自己身上,也就值得商榷了。不管如何,犯了錯,要不就是消極的等受罰,再不就是積極尋求贖罪。這個倫理問題看似簡單,可是如果我們把它放在比較形而上的層次,那麼問題也就值得探討了。《贖罪》這部小說剖析的正是贖罪的必要與困難。
故事分四部份。第一部分發生於一九三五年,當時布烈安妮‧泰利斯年方十三歲,人住父母鄉郊一個莊園裡,生活優閑自在,成天專心寫作,故事開始時剛完成了《艾瑞貝拉的考驗》的劇本,主題環繞生命的因果與世界的秩序,她本意是要找三個表姐弟參與演出,無奈事與願違,她主觀意願中的想像世界與現實顯然有相當的落差。從這件小事,小說其實也帶出一個相當嚴肅的問題﹕人的想像與現實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到底如何?根據唯心主義的看法,世界一片混沌,唯有透過人的心智,才能架構起某種秩序,產生某種意義。可是如果主觀意願太強,那麼客觀現實極有可能受到輕忽,甚至發生視而不見,或是指鹿為馬的現象。
有一天布烈安妮從屋內看到她姐姐西西莉亞與她劍橋同學羅比‧特諾(也是布烈安妮她們家佣人的兒子),兩人在水池旁做了一些奇怪的動作,只見西西莉亞脫光上身跳進水中,而遠看羅比也似在強迫她姐姐做些什麼。羅比雖然是佣人的兒子,社會地位不高,可是不但上了劍橋大學,畢業還得到名列前茅的一級榮譽學位,比西西莉亞的三級榮譽要光采多了,而他與西西莉亞兩人似乎還發展出男女關係,顯然讓布烈安妮感到不是味道。也正因如此,這個場景看在布烈安妮眼中,肯定有其不可見人之處。可是事情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原來兩人為了搶奪一個花瓶而將它扯破,把瓶頸給弄斷了。那個花瓶是祖傳之寶,兩人於是急著要從水中撈回碎片,好拿去修補。事後羅比寫信向西西莉亞道歉,而陰錯陽差信讓布烈安妮偷看到,更不幸的布烈安妮一知半解,認為信中含有不堪入目的文字,認定羅比是個色情狂。之後羅比與西西莉亞兩人在圖書館中雲雨,不巧又讓布烈安妮撞見,以為羅比強暴她姐姐,更加強化了她的偏見。而當她家表姐蘿拉‧昆西發生被強姦的案件,布烈安妮竟然先入為主,作證咬定是羅比,可以說是一錯再錯。
問題是人要不管實際情形,不去求證,一口咬定他人有罪,是不是患了先入為主的毛病。作者在故事沒開始之前就引了珍‧奧斯丁的一段話﹕「…請想一想妳那可怕的疑心。妳是依據什麼來判斷的。請不要忘記我們所屬的國家和所處的時代。請別忘記我們是英國人,我們是基督徒。請想一想妳自己所瞭解的;想想事情的可能性,以及妳對周遭事物的觀察。」也就是說,人要審思慎行,不可遽下判斷,更不該率而入人於罪。
故事第二部分於是改變地點,把讀者從安詳的田園帶到一九四O年聯軍撤退至敦克爾克血腥的場景。故事也從羅比跟西西莉亞的觀點切入,描述戰爭,也回溯當初兩人的關係,情形當然與布烈安妮所想像的可以說是南轅北轍。布烈安妮最後終於也獲知真相,而故事第三部分描寫布烈安妮如何放棄就讀劍橋大學的機會,投身護士工作,用意無非是要贖罪,而她親身經歷戰爭的傷亡爭無疑也可以說是贖罪的必要條件。問題是﹕光為贖罪而受苦受難是不是足夠?
故事最後一部份篇幅很短,但卻是故事的核心所在。五十九年之後(即一九九九)布烈安妮已達七十七的高齡,她對寫作熱忱一如往昔,而她努力耕耘的力作也終於大功告成。如果說她戰時獻身護理,以求贖罪,戰後她孜孜不倦,致力寫作,企圖還原真相,贖罪的動機更加明顯。可是嚴格說來,贖罪並非全靠人力就能竟全功。她自問﹕「我這五十九年的問題是﹕小說家如果有絕對的權力決定結局的話,那她怎麼贖罪?難道她也是上帝嗎?世上沒有人,沒有什麼實體,也沒有什麼超人的形體可以讓她申訴,或和她和解,又或,原諒她。在她體外,什麼都沒有。她已在幻想中設下了限制與條件。上帝不能贖罪,小說家也不行,縱使他們是無神論者也不行。贖罪是永遠無法達成的任務,問題正在於此。重要的是贖罪的努力。」
贖罪不僅限於個人自感對不起他人,歉疚之餘必須有所補償,甚至祈求贖罪。在西方它其實是個宗教的概念,原文atonement源自at加onement,也就是合而為一的意思。基督教教義中上帝與凡人之間存有很大的鴻溝,後者要與前者溝通、獲得前者諒解,甚至結合,依賴的是耶穌亦凡亦聖的中介,透過耶穌有限生命與無限的品德,為人類的拯救而與魔鬼搏鬥,結果在十字架上奉獻了生命,可是死後戰勝黑暗再生,替人類帶來永生的機會。就人類而言,上帝的愛也需要有人類的奉獻,人類需要對生命抱贖罪的心情,方才有獲得永生的可能。
換句話說,這部小說探討的是生命的兩大議題﹕一、想像力乎?現實乎?二、贖罪之可能。觸及的無疑是西方思想中有關唯心與唯物,以及西方原罪與神性與人性的中介問題。再說,在一切似乎都已商業化與世俗化的當今社會中,這部小說毋庸發揮了暮鼓晨鐘的功效,要我們思考一下西方最最基本的思想議題。何況小說筆觸細膩,透過作者精心的勾勒,在讀者眼前呈現的,是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國與歐洲人心焦慮、苦悶的刻劃。這部小說之所以收入【新思潮】叢書原因即在此。
(本文由正中書局提供)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0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