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婆一定得死 : 童話故事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

06/02/2006, 16:23 Posted by 典閱組 |

書名:巫婆一定得死 : 童話故事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
作者:凱許登(Sheldon Cashdan)著 ; 李淑珺
出版項:臺北市 : 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2001[民90]
索書號:815.9 /8544
館藏地:總館7樓書庫
巫婆一定得死 : 童話故事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

      白雪公主、睡美人、傑克與魔豆、小紅帽、灰姑娘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今天的童話故事是給小孩子讀的故事,然而過去卻不是。而這些看似千篇一律的童話故事,這些由「從前從前有個…」開始,到「最後終於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作為結束的童話故事背後,有著什麼特殊或深層的涵義嗎?童話故事那種清楚明白的善惡二元對立,清楚明快的故事結構等等,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嗎?還有誠如本書所問的,為什麼巫婆一定得死?巫婆的死代表什麼象徵性的涵義嗎?我們反覆閱讀相同童話故事所獲得的是什麼?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閱讀過童話故事,或者精確一點的說,閱讀它們各自的童話故事。
      而到底這些童話故事的用意是什麼?
      許凱登說童話故事是處理罪的問題,是幫助兒童認識自我人格特質的工具。童話故事中主人翁與巫婆往往犯下相同的錯誤,然而故事的結果是兩種極端的結果,為的是將那代表人格負面特質的巫婆處死,讓人格正在發展的孩童,藉由這樣的故事情節的發展,除去心中那份負面的人格特質。並且藉由反覆的閱,讀加強這種效果。像是白雪公主與皇后都犯了虛榮之罪,然而為什麼皇后卻得死,白雪公主卻得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你可以說皇后想要害死白雪公主,那也沒錯,不過白雪公主因著虛榮的緣故,再三讓自己身陷險境,也是因為虛榮的緣故阿。
      作者認為那是因為童話故事中的主人翁們,所代表的是現實生活中的孩子自己,童話故事藉由強烈的善惡二元對立,來突顯人格特質中的正負形象。許凱登說人的童年有七大罪,而在本書中分別使用一或數個童話故事來討論這七大罪,分別為虛榮(白雪公主)、貪吃(糖果屋)、忌妒(灰姑娘)、欺騙(養鵝女孩)、貪心(傑克與豌豆)、懶惰(木偶奇遇記)。故事的版本情節或有所不同,但是故事的主軸與中心主旨卻都擁有強烈的一致性。而既然童話故事中的主人翁與代表巫婆的邪惡人物所犯的都是相同的錯誤,為什麼主人翁可以獲得幸福的結局,而巫婆一定得死。許凱登說那是為了讓兒童能夠分別清楚人格中的善惡特質。
      然而得以超越善惡的寶物為何?在童話故事中總是出現魔法或者可以保護主人翁的寶物,作者認為這些寶物或魔法是一種移情之物。讓孩童或主人翁可也藉由這些寶物獲得代表所有正面特質的母性的保護,得以順利度過或去除故事中的不愉快。而這些移情物品最有名的像是泰迪熊、毛毯等等,移情物品可以幫助我們,使我們有受保護的安全感。許凱登認為童話故事中所出現的慘忍情節一來是為了幫助孩童可以強烈的與負面的人格特質劃清界限,二來則是真實史實的情況。童話故事源初是為了成人而寫,所以有許多描繪當時史實與性方面的情節。然而經過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新教禁欲等時代文化的轉手改寫後,童話故事成為兒童讀物。
      許凱登說童話故事是隨著時代與社會文化的需要而會有所改變,像是今天我們所接受的童話故事版本,有著過去十九世紀所沒有的迪士尼動畫版本。而童話故事從口語傳播,到文字傳播,再到今天的影像傳播,這些傳播方式的變遷也造就了同一故事不同版本的情形。
      諸多版本的存在為的是符合社會的需求。每個時代都有特別需要處理強調的人格特質,而童話故事就會跟隨著時代的需要而側重不同的角度。然而作者認為到了今天,童話故事或許是最可以彰顯初過去初版那種成人風格的重要性的時代,而從台灣與日本乃至世界各地的重新發現成人版童話故事的風潮,不難發現作者的洞見。
      下一次當你再唸童話故事給小孩聽時,不妨參考一下本書附錄的童話故事使用指南,停下來問一問小孩一些問題。像是為什麼故事中的主角與巫婆都犯了同樣的錯,巫婆卻要遭受殘酷的懲罰。或是問問孩子,故事中的主人翁犯了什麼樣的錯誤?相信童話故事的閱讀將有助於健全人格的建構。
                                                             (文,王乾任,文字工作者)


資料來源:http://db.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62612

 

語言/文學 , 圖書資料 | 迴響 (0) | 引用 (0) | 主頁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Leave a Reply

0 comment(s) to 巫婆一定得死 : 童話故事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