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

11/27/2012, 20:45 Posted by 典閱組 |

書名:單身
作者: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著 ; 宋瑛堂譯
出版項:臺北市 : 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 2010[民99]
索書號:873.5784 /8866
館藏地:總館7樓書庫


       在還不知道什麼叫「出櫃」的年代,一個男人失去摯愛並永遠無望被理解的故事。小說時代背景在1962年的洛杉磯,男主角喬治是位大學文學院教授,故事發生在一天之中,開始於喬治對失去戀人的哀悼,而這一天的開始也可能是他一生的最後一日。
  伊薛伍德寫出那個年代人們壓抑的情感,內心與外在的斷裂,呈現出整個六零年代初期美國社會窒息保守的氛圍,精采刻畫出不受社會接納的人們內在的心思。美國知名同志作家艾德蒙懷特(Edmund White)曾盛讚這部小說:「為現代同志解放做了開場,一部經典之作。」
  本書近半個世紀都未有中文版,在湯姆福特改編電影好評不斷的刺激下,新經典決心譯編此書,鄭重介紹給華文世界。特別商請台灣頂尖設計師聶永真,以華麗內斂的紫底白點布紋書衣加上特別色印刷的獨家劇照,呼應湯姆福特為這部電影所營造的復古美學,也準確詮釋原作者伊薛伍德在文字與生命態度上的優雅,希望透過製作的細工講究向大師深深致敬。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 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 ~ 1986),英國作家,活躍於上個世紀20到80年代。於兒時求學階段認識他的恩師,知名詩人奧登(W. H. Auden),在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All the Conspirators,第二年就追隨奧登遊歷到柏林,30年代都在當地生活,這也是他寫作最用心的時期,完成了The Last of Mr. Norris 及Goodbye to Berlin兩本書,後者就是1946年改版重出、廣為人知的代表作《柏林故事》;這本書寫出柏林30年代獨特的文化氛圍,影響後世甚巨,也讓他從此聲名鵲起。該故事先被改編為大型歌舞劇《我是照相機》(I am a Camera),1972年再改編為電影《酒店》(Cabaret),由Bob Fosse執導、Liza Minnelli主演,不但轟動一時,並在當年奧斯卡金像獎中囊括八項大獎,搶盡了當年最佳影片《教父》的風采。
  伊薛伍德於二戰後主要生活在美國洛杉磯,並參與許多好萊塢編劇工作、與當時藝文界人士多所往來,也結識他的伴侶,畫家唐巴卡迪(Don Bachardy)。兩人年齡相差超過三十歲,相戀時承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卻努力維持到伊薛伍德因癌症過世為止(共約三十三年),這故事已被喻為「好萊塢最偉大的同志戀情」,不同年歲不同地位不同背景的兩個人,幾乎可以成為現今所有同志的愛情典範。
  在美國生活的時期,伊薛伍德創作了許多精采的小說,其中最知名的就是1964年的《單身》,此外他還出版了Prater Violet(明年將出版中譯本)、A Meeting by the River以及The World in the Evening等短篇小說,回憶錄作品Christopher and His Kind, Kathleen and Christopher, My Guru and His Disciple等。

 

譯者簡介:
       宋瑛堂,台大外文系學士,台大新聞所碩士,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斷背山》、《迷情書蹤》、《永遠的園丁》、《蘭花賊》、《非關男孩》等書。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8792

 

語言/文學 , 圖書資料 | 迴響 (0) | 引用 (0) | 主頁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Leave a Reply

0 comment(s) to 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