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咖啡館:尋找自我的東歐世界

04/30/2009, 14:04 Posted by 參考組 |

書名:歐洲咖啡館:尋找自我的東歐世界
作者:德古麗琪 1949-
出版項:臺北市 : 商周文化事業公司, 2006[民95]
索書號:740.3 /8545.4
館藏地:總館7樓書庫


內容簡介:
       現今,東歐的革命建設已經完備:舊有秩序已為各式各樣的自由市場經濟與法律上的民主所取代。然而,根據史拉玟卡.德古麗琪的觀察:「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發生在日常的瑣碎事物上:例如聲音、外觀、象徵等。」在這本出色的政治報導作品裡,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我們看到歐洲依舊是一個分裂的大陸。倒塌的柏林圍牆當地,仍然有著一道東歐與西歐之間的缺口,這道缺口蘊含了兩地人民持續生活與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西歐正一點一滴默默地向東拓展:販售Levi’s的精品商店與掛名「超市」的小型食品店,在各主要大道繁衍成長。儘管德古麗琪幾乎能在每座東歐城市找到一家提供維也納式咖啡與「西式」裝潢的「歐洲咖啡館」,然而,東歐國家在其他歐洲地區的可接受性,卻依舊教人難以捉摸。
  本書作者德古麗琪雖然成長於共產體制之下,然而也見證了東歐共產世界的所有變化。得益於經常旅行歐洲各地以及瑞典籍的丈夫,德古麗琪擁有廣闊而獨到的見解,使得輕薄短小的本書道盡東歐各國的文化底蘊,內容讓人大開眼界。然而,本書並非異國文化搜奇,而是以歷史和分析的角度探討深層的意義。作者經常從日常生活的小事著眼,譬如人們習於使用「我們」的語言,而缺乏「獨立自主」、「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的民主意識,甚至可以從一口爛牙、一間骯髒無比的廁所可見一斑。東歐人民也缺乏資本主義的適當價值觀,不僅官僚制度貪污腐敗,人民也對金錢和工作抱持著錯誤的態度,譬如不願對客戶微笑並提供適當的服務,不知以實際工作成果來要求應得的報酬,反而以為只要西歐來的人都是有錢人,從上到下都流行著詐騙與取巧,對未來沒有期望,以趁亂撈一票為生活理想。
  然而,東歐仍是急於成為歐洲一份子的,在共產主義的隔離打破之後,現今東歐各地可見西歐風味的歐洲咖啡館,可惜貌合神離,裡面所提供的食物卻與西歐的大相逕庭;當東歐人民越過邊界時,一方面要承受本國官僚的蠻橫,另一方面卻要忍耐西歐官僚的傲慢與歧視,加入歐洲社會宛如遙遙無期的夢想。而東歐內部也存在著新舊觀念的衝突,有些人因為面臨新時代的不安感,而開始懷念往日的共產集權時代,有些人期待國王般的父親來領導,有些人(掌權者)則想要清除舊時代的一切遺跡,有些人則因國家主義的長久迫害而拒斥單一的國家認同,以地區為身份認同的依歸;作者更從一件軍民糾紛事件,看出舊式國家權力與新興資本主義私有財產之間的衝突。
  現今,東西歐之間還繼續存在著差異與歧視,需要時間尋求改革與理解,而作者也提出許多東歐人民自己必須注意及解決的困難,見解不同一般經濟與政治分析,筆鋒在批判中常帶感情。 

資料來源:
博客來網路書店

書評:
  「德古麗琪是個敏銳又幽默的社會評論家,其觀察細節的眼光,教人嘖嘖稱奇」--《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內容深刻、辛辣卻不失趣味……讀完本書,你將對資本主義、現代史或完美潔白的美國式牙齒,產生全新的看法。」--Elle
  「本書充滿洞見……不僅點明了多數東歐國家的政治與社會問題,並且針對東歐人民的日常生活、情緒習性、恐懼和夢想等,提出新的觀點」--《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遲鈍的觀察者或許只是哀嘆共產主義所遺留的產物,德古麗琪卻能徹底了解她的同胞,看出人性弱點的救贖本質;為了這些東歐人民,我們應該讀讀她的著作。」--《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德古麗琪談到,東歐人焦慮地想成為西歐人,於是每個城鎮都出現了「歐洲咖啡館」,然而只是巴黎和羅馬咖啡館的蒼白模仿。本書文集探討了共產主義垮台之後,東歐各國的生活方式。身為克羅埃西亞(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的公民,身為活過共產主義治下的人民,她了解試圖解脫蘇維埃包袱的各國,還有許多困難必須突破。在阿爾巴尼亞,她觀察到四處瀰漫的民怨,要將何斯哈統治的遺跡摧毀殆盡。在羅馬尼亞,她批評公廁的清潔維護:「像羅馬尼亞這種廁所的衛生水準,本身乃是共產體系的遺產,反映了共產主義的本質,目前,衛生條件方面的毫無進展,正是預示了未來民主實踐的危機。」德古麗琪辛辣又深具洞識的沈思,不僅描述了她的生活,也讓我們察覺其意義。」──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德古麗琪有著少見的報導天份。她觀察一個國家是從生活小處著眼,也了解如何向高雅的讀者解釋被邊緣化的東歐文化之中的熱情與希望。一種國際歐洲社群的幽靈,或許在西歐的報紙上僅是不起眼的小新聞,然而對德古麗琪而言,它的意義更為重大。尿布、特權、廁紙、咖啡館等,在她的政治評論中都是象徵。對於一位反法西斯英雄的女兒而言,西方代表了金錢可以超越未來的現實,以及生活可以比共產主義的「活在當下」更豐富的現實。德古麗琪並未使用傳統經濟及政治分析的語言,而是以日常生活的語言描述了重大的文化變革。這本重要的書由出色的歐洲作家撰寫,值得推薦。」──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部落格推薦:

作者簡介:
史拉玟卡.德古麗琪

  一九四九年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里耶卡(Rijeka),後屬於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國民,從小生長於嚴格控制的共產主義政權下。1976年於札格瑞布(Zagreb)大學取得比較文學與社會學學位,之後是個自由新聞工作者,也是知名作家及時事評論家。1982-1992年期間,她成為札格瑞布Start雙週報與Danas週報的記者,主要撰寫女性議題的文章。
  其非小說文類散文作品,包括《女性主義的死罪》(Deadly Sins of Feminism)《如何在共產主義中存活,甚至一笑置之》(How We Survived Communism and Even Laughed),以及《巴爾幹快報:戰爭另一邊的片段紀錄》(The Balkan Express: Fragments from the Other Side of War)。其小說創作亦有三部,包括南斯拉夫暢銷小說及英國獨立報一度入圍最佳外國著作獎的《恐懼的全貌》(Holograms of Fear)、《大理石肌膚》(Marble Skin)與《男人的品味》(The Taste of a Man)。
  她也為許多種語言的大報撰寫文章,包括定期投稿《國家雜誌》(The Nation)、《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義大利《新聞報》(La Stampa)、瑞典《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德國《法蘭克福論壇報》(Frankfurter Rundschau)、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Politiken等及其他國際性報章雜誌。
  1990年代初,出於政治上的理由,她離開克羅埃西亞,移民外國。主要因為有數家重要且採強硬外交政策的大報抨擊她不夠愛國。1992年在Globus上出現一篇未署名的文章(後來一位知名社會學家Slaven Letica承認該文為其所著),抨擊德古麗琪在內的五位女性作家是「女巫」,而且「強姦」了克羅埃西亞。此文一出,德古麗琪開始接到恐嚇電話,私人財產也遭到破壞。由於昔日的朋友與同事冷眼旁觀,在得不到幫助的情況下,她決定離開克羅埃西亞。
  德古麗琪現與其瑞典籍夫婿居於斯德哥爾摩,偶爾回到克國家鄉探望。有人將她的散文與莒哈絲、貝克特與卡繆相提並論。她的作品曾於十三個國家出版,並譯成十二種語言。她最近的作品主要是有關南斯拉夫的戰事:As If I Am Not There有關波士尼亞戰爭中對婦女所犯下的罪,They Would Never Hurt a Fly是描寫她在海牙國際刑事法庭中對南斯拉夫戰犯的觀察,兩本書都涉及導致她在戰時離開克國的問題。

語言/文學 , 圖書資料 , 閱讀歐洲 | 迴響 (0) | 引用 (0) | 主頁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Leave a Reply

0 comment(s) to 歐洲咖啡館:尋找自我的東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