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
閱讀馬拉松 | cir | 五月 03, 2007,13:13
去年有收看的讀者便知曉,同樣是幾聲無知少女的讀後無病呻吟,同樣為賺金石堂的十張禮卷,煩請各位看官再度收看。
下一篇 | 上一篇 | 迴響 (13) | 閱讀 3283 次
少女書 | 08/05/2007
《寂寞之井》
作者:Radclyffe Hall
譯者:嚴韻
「其實這本書我從來沒有看完。」當我這麼說的時候,請你不要訝異。
它原出版於英國西元1928年,描寫一對女同性戀情侶掙扎著要為社會所接受。在當時保守社會風氣下,其出版是一件非常有勇氣的舉動,書中毫無隱諱的坦蕩描寫同性間情感,可以說是第一本譴責社會對同性戀者不公平對待的小說。作者從主角史提芬的出生開始寫起,從小時候在父親呵護下毫無拘束地探索領域,從西洋劍、騎馬到文學寫作、評論,史提芬是一個很「特別」於一般孩子的小女孩,她不像她的母親:生來似洋娃娃般的「優雅文靜」,史提芬有強健的體魄及深厚的精神。如果,我說如果,她是名男性,她一定能穩穩當當、非常順利的度過一生,繼承她父親的爵位和名聲,受人愛戴的生活下去。但史提芬不是,她只是名女性,在那個時代那個當下,女性應該安安靜靜的像她的母親,找一位門當戶對的爵士嫁過去,好好扮演如洋娃娃般貴婦的角色。她,不應該有自我意識,不應該擁有強健的體魄,不應該,千不該萬不該還是「那種人」。
書中處處可見女性的困境,更可見得在當時「同性戀」是一種不被接受、承認的「不正常」,在作者寫作的年代(1928年),同性戀還是個尚為成形的概念,一直到小說進行到一半才以「倒錯之人」形容。 我好想說,這真是一本很寂寞很寂寞的書,字裡行間充滿對世間的無奈,從沒有那麼一刻我能制止淚水往下落。故事本身其實並不可憐,但隱藏在書頁中的沉重無奈卻哀傷得令人承受不起,當我一頁又一頁隨著故事起伏而翻閱,同時卻需要不時闔上書本,讓早已泣不成聲的我好好消消化主角史提芬的苦痛。容我這樣形容吧,若你有看過《追風箏的孩子》,你一定會因哈山的單純忠心感到心疼;若你曾讀到《藍調石牆T》,你一定會為費雷思憤憤不平,這世界的苦痛為什麼那麼那麼多呢?為什麼為什麼有那麼多莫名歧視存在世上呢?
所以這本書我無法看完它,我害怕翻到最後一頁,史提芬努力那麼久後仍舊是個悲劇,就像在觀看自身的悲劇一般。雖此書是1928年出版,但書上描寫對女性的壓迫與對同性戀的歧視,很諷刺的於今仍舊沒有過時。
少女書 | 09/05/2007
《女性主義經典》
主編:顧燕翎、鄭至慧
你,對於女性主義抱持著什麼樣的看法呢?
女性主義絕非單純主張「女性至上」的一種主義,而是「以女性觀點描述解釋不平等的現象及女性的第二性處境,並試圖尋求解決之道,探討如何根除宰制與附庸的權力關係,建立平等共存的新文化、新社會。」雖然介紹的很嚴謹且硬梆梆,但本書中內容卻一點都不拒人於千里之外,若你曾感受到世界的不平等,或是女性在社會中所受的隱形拘束,或欲瞭解女性主義卻不得其門而入者,此書將是你其中很好的選擇。
大至上分為四大章,分別是:女性意識的覺醒、性別角色反思、父權體系中的女體、開發女性情欲。雖然內容有些生硬,但絕不枯燥乏味(至少我讀起來挺津津有味XD)。此書從18世紀歐洲啟蒙以來說以,一直介紹到20世紀本土反思,從西方到台灣,編者很有系統的編選這些篇章,雖然顧燕翎於出版緣起說,要將兩百年來女性主義的論述濃縮在一本書內,實在太過於困難而刪減很多內容,但此書仍有極高的可讀性。
(其實,我一直在想,究竟該介紹點輕鬆有趣的小品散文讀本,還是該介紹些「值得一讀」的好書呢?今天的《女性主義經典》或許太過無趣,但真的很值得大家一閱,附帶一提,顧燕翎另編有《女性主義經典》,由10位台灣本地女性主義者通力合作完成,對女性女義各流派及演進皆有很詳盡的介紹,對女性主義有興趣的讀者,一定要去借來看看)
少女書 | 09/05/2007
第三段第三行「.....此書從18世紀歐洲啟蒙以來說"以".....」"以"打錯了,應該是"起"...Orz
請大家包涵 >_________
少女書 | 09/05/2007
最後一行"
少女書 | 09/05/2007
感覺一直耍笨。這系統也太詭異了。
總之上面那篇原本是要說上上一篇少一個「左箭頭」....Orz
看樣子系統真的對這些符號過敏。泣
少女書 | 10/05/2007
《科技渴望性別》
作者: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等主編
很高興能為你介紹這本書,聽過「STS」嗎?
STS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三個英文單字的簡稱,教育學中理科教學模式的一種,課程強調科學,科技及社會三者的交互關係。那麼,這又跟今天我要介紹的書有什麼關係?這就是有趣的地方,容我慢慢道來。
女性主義昨天我們介紹過啦,想想若以女性主義的觀點,試著融入科技社會,以性別的角度來詮釋科技,那麼科技在我們心中又會是怎麼樣的畫面?讓我舉個例子,一般人想到「科技」,映入腦中的不外乎是飛機、火車、汽船等龐然大物,但幾乎都會遺忘了某個方面,如:奶瓶、冰箱、熨斗,這些「科技」對於人類的影響可不比那些龐然大物少呢,光是個奶瓶幾乎就足以寫盡人類遠古至今的發展史,但通常沒有人看見。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慣於用男性觀點去理解(或者說不得不,因為男性觀點在歷史上幾乎是不可擋的主流),而這本書就是要讓你從新以「性別關係」來看科技社會,大致上在探討科技發展中的性別分工、科技又如何影響性別認同。這樣講真的很無趣,不如直接看看書上的內容:「......為什麼哺乳動物最多只有其中一半有能力哺乳,卻要命名為『哺乳類』, 起碼也可以叫『吸奶類』啊?......」、「......家用科技越來越普遍,家庭主婦居然越來越像忙不完的老媽子,科技難道不一定減輕家務勞動的負擔?......」等。
當然啦,我一樣不能保證這本書看起來很好玩(我承認看到其中一篇曾經睡著了),但你可以挑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許你會發現另一種不同於以往看社會的角度。
另外推薦同是STS的讀本:《科技渴望社會》,看書名就知道了,上一本是以性別來重新觀看科技,而這本則是偏重於社會學。
少女書 | 11/05/2007
第四段第二行「...."從"新....」應為「....."重"新....」
第五段第二行「....不同於"以"往...」應作「....不同於"已"往....」
又打錯字,真是慚愧。
刀 | 11/05/2007
我對那本~~從文學看歷史
有很大的興趣~~有時間我肯定會翻翻的~~~
這個地方坐的很不賴,有很多好書。
可以在這裡找到指南~XDD
很經典~~>W
少女書 | 11/05/2007
《愛傷害》
作者:Amelie Nothomb
「就如同那些神話故事一樣,這是一本可稱之為『巫話故事』的書。激情、粗野、挑動、詼諧、字句犀利、用語荒謬:愛蜜莉‧諾童,以其狂放的純潔、悖常的天真,筆下如刀鋒。」這是Renaud Matignon在《費加洛報》給這本書的評語。
這本小書(它的確很小,只有普通A4大小的一半),是作者以擬童筆法創作的,以第一人稱的七歲小女孩敘述,就像是看一本小女孩的日記一樣。故事橫跨1972到1975年,主角隨父母到當時位於北京的外僑居住區,那裡的外僑小孩們也如世界各國一樣,分眾別派,常群集起來攻打「某一國」,但自從某一天小女孩發現「敵國」來了一位叫伊蓮娜女孩,主角瘋狂的愛上她(雖然你可能發現,兩個都是女生,但是就如我們曾經純真的童年時代一般,我們也曾瘋狂迷戀上某個人,不管性別、年齡,是一種單純的蠢勁)。
書中雖然是用七歲兒童的角度描述,但仍然可以看見當時國與國之間是如何充滿敵對意識,更有趣的是,你仍可以從中發現「外國人當時是如何看待中國」,以及當時的世界發生了哪些事情。作者的筆觸有種天真的優雅,吸引著我一口氣把它看完,相信你也會喜歡。
少女書 | 12/05/2007
《空間就是性別》
作者:畢恆達
我對兩個議題很感興趣,分別是「性別」與「媒體」,前幾天介紹的書似乎講來講去都有關性別,除了《愛傷害》跟《臺灣:從文學看歷史》這兩本,如果各位看官對這方面的議題也很有興趣,歡迎回應與我交流,我想我們有很多很多很多可以談。
而今天要說的這本《空間就是性別》也是一樣,光看書名就知道啦,跟「性別」很有關係,畢恆達是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教授,對於台灣的性別與空間有長期且精僻的觀察,探討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背後,所運行的性別機制。空間的生產涉及複雜的權力關係運作,性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而注入女性主義的觀點,空間也可以形塑新的性別關係。
舉個令我印象的深刻例子,在書中畢恆達明白指出:「為什麼,我們有女作家書展、同志影展,卻沒有男作家書展、異性戀影展?」因為女性、同志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如男性、異性戀如此「一般」,好比我們在看一部電影、小說,裡頭的主角大都是以男性的健康異性戀白人為標準,很少我們能夠看到其他性別、種族、性取向甚至其他宗教的人的觀點。可以試著回想一下,你曾經看過任何一部以回教國家為題拍攝的電影嗎?多少本小說故事中,才能出一本類似《追風箏的孩子》的國家背景?......嘆,我扯遠了。
很多事情,其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而是值得我們處處質疑、反思。為什麼呂秀蓮要受人說「穿裙子的不適合當三軍統率」?統治國家跟性別角色有關係嗎?而又,為什麼男孩爬樹大家會稱讚「好厲害!」,女孩爬樹卻變成「野Y頭」;男生在操場上追趕跑跳碰,女生卻當可愛的啦啦隊;男人坐姿雙腳大開,佔據大片空間很豪邁,女生必須很秀氣,雙腳併攏微微斜擺。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呢?為什麼中國文字中「女字偏旁」的字大都包含貶意,如:「奸、姦、妖、妄、佞、妒、妓、婪......」?
太多為什麼存在於這本書中,如果你看了也很有感覺,我很樂意為你再推薦另一本亦是畢恆達的大作:《空間就是權力》,一樣是以他犀利的文筆撰寫,讓你清楚看見空間就是種社會關係,其中有複雜的權力關係。
同樣的,希望你會喜歡。
少女書 | 12/05/2007
囧rz
我發現我有一篇寫了一個大錯,真糟糕,關於最上方的《女性主義經典》的最後一段:「....附帶一提,顧燕翎另編有《女性主義經典》,由10位台灣本地女性主義者通力合作完成....。」大大寫錯,囧,應該是《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大哭....,我到剛剛才發現。
少女書 | 13/05/2007
《打開史金納的箱子》
作者:蘿倫‧史雷特
看到這本書是在課堂上,「同學有聽過哈洛的猿猴實驗嗎?」老師在台上問,台下同學面面相覷,一個勁地猛搖頭,「是一個剝離母愛的實驗,將小猴子尚在襁褓期就將牠從母親身旁帶走,讓牠不能跟母親相處,強制剝離母愛。」老師繼續說,哈洛還設計了代理母猴,觀察小猴子對於母愛的移情作用,甚至是設計了兩種,「一種是擁有充足母奶,卻是冰冷冷的鐵猴;一種是柔軟卻沒什麼功能的布猴。」哈洛試圖觀察這兩種代理母猴對小猴子的影響。
「有同學有興趣嗎?這本書──《打開史金納的箱子》有介紹喔!」老師才剛發下這本書傳閱,我幾乎當場就想在課堂上看完。但當我翻閱書皮,看到上描寫著「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心裡卻是在大喊著:什麼偉大簡直就是極端殘忍的十大心理學實驗嘛!而這句話,在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想我對了一半卻也錯了一半;書裡極端殘忍的不只哈洛,包括史金納的箱子、藥物成癮實驗,甚至是米蘭格蘭服從權威的實驗,幾乎都遊走在所謂的「道德」邊緣,但同時這些實驗的的確確影響了接下來幾十年、幾百年的心理學發展。可以說它們偉大,但同時我不禁也替實驗的受試者感到憐憫。
尤其當我看到遭切除海馬迴的H.M.,我幾乎難以控制自己大叫:「這醫生究竟有沒有搞錯?」實行手術的是史考維爾醫師,他自己也不能斷定切除的好處,他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H.M.喪失自己應有的部份記憶,甚至一些知能逐漸退化,這是多令人驚懼的事情?我想我只能說蘿倫‧史雷特真是最出色的心理學寫作家,她將那些艱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和少為人知的實驗,用最真實的手法寫出來,我幾乎能身歷其境,我能感受到受試者的痛苦、實驗者本身決擇的猶疑。
這本書引起我對實驗心理學的興趣,我會想要了解更多更多心理學的實驗,甚至是理論學說,人的種種性格、想法、認知……等,似乎都能從心理學找到答案。當然,我說的是似乎,心理學解釋了一大部份,我想另一部份或許只能往心靈層面探究、向哲學中去尋,就如蘿倫‧史雷特她在結尾說說:「我們隨時都有新問題……,兜了一圈,我們又回到哲學領域,這是心理學無法逃避的宿命。不管新的實驗採用多高深精密的科技,我們無法逃避人心自有神秘幽暗之處,我們只能帶著這些不可知的成份前行,尋找答案,遍尋各種可能。」
《台灣:從文學看歷史》
少女書 | 07/05/2007
想介紹些什麼,卻又不知該從何開頭。看著架上一本又一本書冊,目光游移至《台灣:從文學看歷史》,一本曾讓我浸淫好久的書。想起裡頭從古早的台灣一直到近代,許多文人騷客用他們特有的筆觸下所紀錄的台灣,那些曾讓我如癡如醉,我決定今天要將它介紹給大家。
誠如編選此書的作者王德威,他在一開頭導論所寫:「......那應是情緒與欲望的軌跡;是日常生活、物質細節的紀錄;是眾聲喧嘩──文言白話、鄉音國語──的網絡;是教養形成或敗壞的印記;是生態墾殖與摧毀的見證;是圖騰和禁忌的重複搬演;是個人與政教機器間永無休止的對話。......」書中所承現的絕非歷史的枯燥乏味,取而代之的是活生生蹦跳於眼前的鮮活事蹟,或是充滿血肉的引人角色。
王德威編選的文學篇章,除了小說、散文、新詩,甚至有當代的歌詞、報刊雜誌等,當我順著歷史脈絡翻至第25章〈鄉愁的想像〉時,乍然看見那首動人的《鹿港小鎮》一詞,我幾乎可以想見羅大佑當時是以怎麼樣的神情譜下這首歌。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從原住民神化時代開始讀起,也可以用任何閱讀方式、任何一個時間隨意翻至任一章節,而我能跟你保證的是,無論如何,你絕對會因書中作家的繁複多樣的台灣經驗而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