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
閱讀馬拉松 | cir | 五月 03, 2007,12:56
下一篇 | 上一篇 | 迴響 (13) | 閱讀 2923 次
COS | 07/05/2007
世界上有兩種長大的方式,一種是明白了,一種是忘記不明白了的,心中了無牽掛。所有人都用後一種方式長大。
萬物生長 / 馮唐
生長是什麼?小說中的秋水用一種極為辛辣又絮絮叨叨的方式完成敘述,主題是什麼?關於情色、關於生活、關於那些愛與不愛的認知、關於北大、關於 (他媽的) 我是誰。我看著北大醫科生的生活,在酒與女人,大體解剖與人頭間晃動,左邊、右邊、一個弧度,我們就開始成長。
生命中,有好些事是如此殘酷而直接,詼諧而冷漠,我們付出多少淚水換取這成堆回憶,在一陣笑罵之後,都成了編年史,都成了詩。在經歷過生活之後,或多或少,我們都帶了點兒文藝氣息地從市井巷弄中滾出來,落下一地塵埃。
然而閱後爆笑不已,但在似曾相識的文字中,好像有點無奈、或許帶了些墮落,最後會發現感傷,還是帶著髒字自作堅強的那種形式。
所以才說:你看,一回頭還來不及細看,什麼都變了個樣兒
因為萬物生長。
這是個關於生長的故事。
牛人 | 07/05/2007
醫大的故事嗎? 這又挑起我的興趣了。 似乎又是個落寞哀傷的故事。
COS | 08/05/2007
書名:藍調石牆T
作者:費思雷(Leslie Feinberg)
在女人、女同性戀、男同性戀以及雙性戀追求解放的同時,還有另一種與她們緊密相連的壓迫存在──也就是對跨性別者的壓迫──而它必須被當成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來看待。
藍調石牆T /費思雷
我們依循區分自己的線,在社會上存活。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線圈,當超出線外,就是過度、就是不正常、就應該被攻擊或是歧視。這是我們的世界,被線圈圍繞的跼限。
這本書的作者完完全全地站在線圈外,她是女人也是個T,看起來卻像個男人。東方世界與西方世界對待線圈外的人是如此不同。她隨意在酒吧喝個啤酒,哈雷機車會被裡頭所有男人用棒球棍砸個稀爛;上個廁所會讓其中的女人輕視,外面的男人怒目相向;而進商店購物,有人用it來稱呼她。
從小到大,她一直在區分自己屬於那個線圈,經過一連串性別認同的過程,她鍛鍊身體、施打荷爾蒙讓第二性徵改變、做平胸手術、以男性身份與女人發生關係,因為她受夠了那些來自男人、女人的另眼相看,她想加入他們的世界,然而,做了這麼多,她遺失了自己。所以回到原點,她決定當自己,一個跨越性別的男──女人。
每次讀到這些文字,這些充滿愛、不安、混亂中尋求自己的文章,不禁熱淚盈眶而心痛。她勇敢地將所有經歷的惡夢說給讀者聽,她讓我知道,自己是多麼的渺小,我的線圈也許只有二十一年這麼點大,在那麼多害怕與痛苦之後,她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地帶,延著每個人的線圈跨越,自由而行,並且發現自己不孤獨。
更重要的是,她擁有群眾的才能,她開始期待一個值得生活的世界,一個值得爭取奮戰的世界,她開始相信,世界也許有一天會改變。
然而我也相信,一直都相信。無數電影與小說,性別研究興起,廣播電台和書店,那些隱藏在明處暗處的角落,逐漸浮上線圈,而人們比自己想像中的寬容。我們花了無數時間認同自己,多少社會資源和朋友支持我們的認同;卻吝於支持別人的自我認同。
當我開始思考自己,我發現….費思雷和她的朋友是多麼與眾不同並辛苦地前進於人生。
所以我相信,世界會改變,希望會開始飛翔。
這是一個關於我是誰,進而改變社會的線圈的故事。
justice | 09/05/2007
聽來這是一本感人的書, 作者的勇敢足夠讓她自己引以為傲。
迷失自我的人是痛苦的, 追尋自我是一個漫長的 難堪的過程。就算有再多的勇敢和才智, 迷失者還是會在社會的洪流裡漂搖顫抖, 他們用愛來劇烈地燃燒自己的生命。
一切都太複雜, 不如目標單純, 想法單純, 生活單純, 不安的線圈不如踩下, 痛苦的心牆不如看穿, 喜歡自己, 相信別人, 漂流冰海不如輕握雙手, 傾心地相守。
小n | 10/05/2007
萬物生長真的是非常有趣!
尤其是女主角對避孕一段的描寫(大笑)
因為是關於成長的故事,因為每個人都還持續成長當中
感覺故事也更貼近我們了~
COS | 10/05/2007
書名:天河撩亂
作者:吳繼文
他們總是不自主地被暗潮兇暴地推離安穩的、可預測的、一般人所謂平安幸福的軌道,留下一長段一長段的空白因為不被理解,因為背棄;或著更多是自我放逐。
天河撩亂 /吳繼文
正因自我有如此多種樣貌,我們才放逐自己尋找那些隱藏的真實。作者的半自傳體小說,與另一篇探險記實───斯文‧赫定所著之【羅布淖爾考察記】合而為一,嚴格來說應該是兩本書的綜合體。當探險家執於尋找那漂泊的湖,探索河流四處游走的蹤跡,時澄也在命運的潮流中浮沉。
探險家的河流在某一天更改了它既定行程,將其依存的生命傾注於另一處,造就另一座湖泊;時澄和曾經是『叔叔』的『姑姑』及父親、伯父的生命交錯,如同河川不斷流動,然而大河仍在。全書如同詩句般敘述時澄和『姑姑』凝視生命或是改變及矛盾的片刻,卻又詳實地記載斯文‧赫定探訪羅布泊的冒險歷程。而後產生交錯,這也是讓我驚為天人的一段,時澄讀到本書的另一部份,在他自殺未遂,無法承受世界林林總總現實的時候。
『即使人生只是一條簡單的河和它寂寞的流域,即使世界只是一座漂泊的湖,而時間以無邊無際的荒漠包圍著這一切。』
他決給自己十年的時間,『或許會有一個「我」,跌跌撞撞也好,迷迷糊糊也好,輕鬆愉快也好,有一天突然從蜃氣樓的幻影中走來,見證他短暫的存在。』
第一次看著本書,我剛上大一,一切是如此不確定,腳踏著虛浮地面、信心一擊必碎。讀著讀著,我彷彿看見了河、海、還有那沙般的幻影,茫茫籠罩著世界,時間不斷行進,於是下定決心,也給自己一個十年,如今兩年過去。
這短短的段落陪著我,每當我看不清自己,每當河流逐漸離我而去,每當感覺世界與我的不協調。我告訴自己,我有一個十年。在文字的月光下,水悠悠流逝,而大河恆在,我不斷走在十年的道路上。
肉體與靈魂的纏繞,是故事更深入的主題。當男兒身的成蹊,看見自己女性的靈魂,他花了很多時間尋訪自己是何許人。在他看遍圖書館、醫生,面對家人和自己之後,「他」經由手術變成了「她」。那是何等漫長的一段旅程,長久地讓她偶爾凝視生命怔怔回神,發現『一百座圖書館的喧嘩,也抵不過一朵花或是一尾魚的靜默。』肉體不只是肉體,它具有同等的靈魂。
太多太多的生命交雜於書中,種種凝視後的回神,一再思考都令我有不同體會,無法全部寫入書評。我只能說:
這是一個關於活著,和持續迎接死亡的冒險故事。
冬洵 | 11/05/2007
即使人生只是一條簡單的河和它寂寞的流域,即使世界只是一座漂泊的湖,而時間以無邊無際的荒漠包圍著這一切。
人生,是交錯的水系和沃野千里的流域(親戚多...)
clapton | 13/05/2007
結尾說: '這是一個關於活著,和持續迎接死亡的冒險故事' 突然覺得有感觸.
我不明瞭原意, 但我想起幾年前曾寫給自己的一段話:
”...這不是你的錯...;或許無助的你篤定要失敗, 你仍然必須不斷地去反省, 把握時間去努力, 培養出良好的習慣, 和更堅強美麗的心, 請相信重要的是努力的過程, 請記住有人一直在等你, 很抱歉這就是你的劇本; 必須繼續堅持對的原則, 不要在意他人的目光;...”
我必須給那人解藥: "其實繞了這麼一大圈 費了這些工夫 才發現能夠幫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惟有如此才能夠自立自愛與被愛 被愛才有力量 去愛你所愛的人 事 地.
COS | 13/05/2007
書名:夜(La Nuit)
作者:埃利‧維瑟爾(Elie‧Wiesel)
永遠,我永遠也忘不了這個夜晚,集中營的初夜讓我一生變成漫漫長夜,並且重重鎖上。
夜 / Elie‧Wiesel
不知道翻譯這本書的人、校稿的人們、和我們,如何感受。順著作者敘述,不斷閱讀下去,如同墮入冰川,越沉越深;那些左右我的社會腳本不再,我開始懷疑起當時的世界與信仰。不忍再看、不敢再看,卻又忍著翻閱時的心痛,如同中邪般地繼續閱讀,因為想知道真象。
本書的原名為:而世界依然緘默。是的,當猶太人的希望化成虛無,痛苦的利刃持續虐待,那時的世界,無聲。
曾經買過一本關於集中營的德文繪本,書名為【Auschwitz】,封面是一個小男孩,張大眼睛凝視著斜上方。那雙眼睛,是如此害怕、驚張,還有堅強。為了閱讀那本繪本,我靠著近乎零的德文程度和字典,一字一句拼湊出那個殘忍的故事。
也曾在去年暑假到過德國,做了一個淺淺的簡單半自助旅行。我和朋友去了東德的集中營、猶太紀念博物館,看著博物館附近的紀念碑、並感受到德國人現在的心境。我記得,猶太紀念博物館的建築相當特殊,外表為一棟佈滿傷痕般的鋼鐵建築,德國人說,要讓大家都知道,這些事情曾造成的傷害。而內部設計了一個空間,一個用水泥牆圍起來的巨大三角形空間,水泥牆又高又厚,上面約二、三層的高度開了一個小窗,透入一絲絲陽光,底下則是無比的陰霾,用來模擬當時的集中營。
外牆上寫著猶太生還者的一段話:「進入這裡,就像與外界切斷了一切連繫,可以聽見外面的聲音,但無法與外界連絡......。」
當我們進入其中,那些沉鬱的空氣、高大的壓迫緩緩圍繞著,而大家無法言語。
而當我開始讀【夜】這本書,這些相關的回憶,一湧而上。在閱讀的當下,所有的經驗一一浮上,當我走入集中營舊址,進入那些曾是牢房的矮小方格;當我走入猶太墓園,發現自己走過的是他們的身軀;當我看見他們的書信,寫著再見。作者描述的言語,讓我無法忘記。他是如何開始怨恨他信仰的上帝,他喪失了信仰,卻更加堅強,他害怕到讓父親之死成為心中永遠的痛。
『我永遠忘不了這些瞬間,它們扼殺我的上帝和我的靈魂,讓我的夢想化成荒漠。』
故事本身即為傷痕,而我們不想遺忘。
judy | 15/05/2007
內容就如同黑夜來襲,讓人無法呼吸
痛苦的深淵讓人一頭的跌入,無法比擬的感受...在閱讀時讓人無法承受
For Sharing
justice | 05/05/2007
是阿, 有人說: 人就是一本書
我們隨時隨時都在閱人 讀事 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