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
閱讀馬拉松 | cir | 五月 03, 2007,12:50
下一篇 | 上一篇 | 迴響 (10) | 閱讀 2798 次
peirung | 08/05/2007
故事的內容從個性與理念不同的兩名醫生開始說起。從個人醫療原則著想的內科醫生里見以及以企圖登上外科權力頂端的財前。藉由他們不同的理念以及與教授間的醫療原則來揭露出在莊嚴神聖的醫療聖地裡,白色巨塔的內的險惡人心。
或許在社會中不是每件事都如我們所看見的這麼單純,僅僅是在救治人命這點上就可以出現每個人不同的內在私心與外在虛偽。現實的說,如果不以虛偽的外表來掩飾對於我們自己自私的掩蓋,那在這個社會中想要得到所謂的成功是非常困難的,書中的財前醫生正是在給我們這樣的一個例子。但是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卻給予了一名與其相反的里見醫生來作為對比。不以失敗和虛偽為掩飾,不以金錢與權力為目標,而所堅持的只是在自己的研究與診斷下可以救治的每個病人,即使到最後失去了在一流醫學大學擔任副教授就職的機會,卻也不願放棄自己所堅持的原則。在閱讀這本書時,每個人都會被里見的理念所感動,每個人也都可以輕易的評斷出本書中每人所堅持的信念何者為正義。但是,現實的生活裡卻是這麼的簡單嗎?
一旦設身處地的將自己投射在這麼一個充滿競爭的環境裡時,才發現自己在心中所堅持的原則或許只是內心裡的夢想及信仰。但在現實生活裡,卻不一定會帶領我們到社會所定義的成功。我相信這也是本書作者所要傳遞給我們的訊息,是否我們所達到的成功是社會期望的,還是我們心中所堅持的?
醫院裡的鬥爭是許多想描寫鬥爭險惡的內容時最容易想到的劇情。因為在這麼一個小小的白色巨塔中,卻涵蓋了整個社會的各個面向。從教授,醫生,醫護,病人,家屬,每個人觀看事情的角度都不同,所關切的事也不同。每位人物的個性不同,所追求的也不同。這如我們在社會上的各個環境也是,也這因為這些不同的信念的觀點,讓我們可以去審視自己所持有的原則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我們也適用某種角度再看待自己的原則跟他人的信仰,因此,我們也是這社會中批判與被批判的一份子,即組成現實社會的一員。
peirung | 09/05/2007
這是篇短篇小故事,整個故事是由多個片段的場景組合而成。從一個老人午後散步回家,進房看見同年時候初戀的女孩伊麗莎白的像片而勾起的片段回憶開始整個故事。
男主角蘭哈特與女主角伊麗莎白從小玩在一起,一起在原野間玩耍、分享情故事兩人感情比兄妹還要更親近。但是蘭哈特長大離鄉求學,兩人因此分隔兩地。再這幾年當中,伊麗莎白的母親極力偏袒男主角留在家鄉且繼承父親家業─茵夢湖田莊的朋友埃力希,讓他常常與伊麗莎白接觸碰面,獻殷勤。
離鄉一年後,男主角返鄉度假,這時蘭哈特仍相信兩人間不渝的愛情,依照往年共同的嗜好,與伊麗莎白一起採集植物標本,並送她從小爲她所寫的詩歌,兩人的感情在這段期間提升到了頂點。在離別時刻伊麗莎白也許下承諾要等蘭哈特兩年後學成歸鄉。此後漫長兩年的希望與等待,突然有一天蘭哈特接到母親的家書,帶來伊麗莎白與埃力希訂婚的噩耗,摧毀了他長年愛情的美夢。
多年之後茵夢湖山莊的男主人埃力希邀請男主角至家中做客。蘭哈特到了因夢湖山莊第一眼見到伊麗莎白就發現她臉色蒼白、鬱鬱寡歡,與山莊的其他人成了強烈對比。這時才明白伊麗莎白因為母親的強做主,把她嫁給和她毫無感情的茵夢湖農莊少莊主。這才明白她的處境,以及她內心所隱藏的痛苦。
後來蘭哈特終其一生都單身一人。寧可終身不娶,也要在內心保存那份已失去而無法挽回的純潔愛情。
整個故事的情節發展很單純,也可以說是大家耳熟能響故事情節,但是整個故事也可以說一直是一個千古難題。到底,我們應該終忠於我們的愛情,還是相信父母的眼光,聽信父母的安排選擇他們認為最好的結合。到底,我們該追尋我們的感情童話,還是臣服於世俗的眼光接受門當戶對等等的價值觀?!就像兩人對感情的態度有著強烈對比。男主角蘭哈特視忠貞愛情為至寶、婚姻神聖的高潔心志,所以他寧可終身不娶也要在內心保留那份純潔的愛情。女主角伊麗莎白則從一開始便對愛懷著不堅定的心和游移,後來聽信媽媽的慫恿,鑄成婚姻大錯的不幸結局。
哪種選擇才是對的,這永遠沒有答案。因此我覺得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在戀愛中就盡情的享受愛情帶來的酸甜苦辣才是真正好的選
peirung | 10/05/2007
這是一本懸疑的推理小說,但是看完書後,卻發現作者在刻畫的並非只是單純的推理情結。
如果單純以懸疑的角度來看的話,這本書比起其他的推理小說並沒有製造出太多的推理過程,反而是連兇手的名字都大剌剌的寫在裡面讓讀者從一開始就知道的很清楚。
但是這本書讀完之後很吸引我的是,本書沒有任何一位主角。書中出現了許多的角色,而每個角色都與書中所發生的命案有關,但是作者卻讓每一位出現的角色都成為主角,仔細的描述他們的個性到心路歷程,從他們過往的事到他們的價值觀態度。即使是兇手也是,讓我們了解到他的動機,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內心所想的思路等。
而書裡也詳盡幾十位的角色他們的不同個性,積極,消極,虛偽,誠實,掙扎,偏激等等,讓我們不像是再看一本小說,而是自己融入在書中所創作的世界哩,仔細的去觀察在我們身邊的每個人所做的每件事,說的每句話,每個眼神,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為何,動機又為何。最後,我們再慢慢把這些人都一一串聯起來,形成這本小說裡所創造出的一個社會環境。
就如同書中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在模仿別人的行為,我們觀察,正是因為我們要學習、模仿,而當我們也表現出來後,這麼一個行為便會一一的傳遞下去,不僅是行為,包括想法也是。正因為模仿,才讓我們與身邊的人,與我們所處在的社會接軌。也因此在刻畫了近幾十位的角色後,最終,作者也只是在模仿所觀察到的人以及內心的故事來呈現這個故事。
jenny | 10/05/2007
戀愛中就盡情的享受愛情帶來的酸甜苦辣~我喜歡你這句話
HAHA~ | 11/05/2007
沒想到你也有參加~~
加油~~我會每天都來捧場喔
捧花阿嬤 | 11/05/2007
這本推理小說看起來好好看喔,而且書中沒有主角的小說真的很特別喔!
加油,期待新作,哈哈!
peirung | 11/05/2007
捕夢網 生命的啟示
劉墉 著
夢,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來說,是人們內在潛意識的衝動,因為無法在社會規範中實現而藉由夢中來完成。也常常是人們往年的創傷或遺忘的記憶。佛洛伊德認為藉由夢可以去解決一個人的心理問題。但是從劉墉的角度來看,夢,是一種靈感,是人們尋求答案的地方。人們可以將問題帶入到夢中,等夢醒後,往往問題也都會比沒有做夢時還要順利的解決。
人們是不可能沒有做夢的,重點在是否可以記得夢中點點滴滴,也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補夢網來幫我們捕捉每一晚的夢境,因為在那裡面,包含了許多的靈感、啟示、哲學。往往我們對於事物人生的哲理,只是在那一瞬間的白日夢中便得到了醒悟。
這本書來用了許多的小故事來給予不同的課題一個省思。有關於宗教的小故事,也有作者本身身邊所發生的小事件,而在這些故事事件中,劉墉本人得到了什麼啟示,而他用這些啟事又給予了我們什麼的感想。有時候一些大道理的真相只是在一些小事物上給予我們一些啟發,但是重點在我們是否可以觀察到這些小事物,還是我們都只是被大的、華麗的、壯觀的事情所吸引。
從劉墉的書中,讓我最容易學到的,不是在他的一字一句中我們可以引用到什麼,而是在於他的精神。學習到如何去觀察身邊的人、事、物的演變,即使是多麼小的事情,被大家所忽略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學習到一種觀念,這就是存在,這也就是夢。因為有夢,我們才有希望,才會學習。
peirung | 12/05/2007
作者 劉墉
愛,一般人來說是自私的,是不共享的,不論是哪一種的愛皆是如此。因為對於人們來說,愛給予我們大多是幸福的感覺,所以大家通常都不願意放開這幸福的感覺。但是從這本書中,我們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看到愛。不是自私的,是共享的,是包容的,是豁達的。而正因為我們無私的分享,才讓我們得以獲得到更多的愛,包括親人,朋友,情人,甚至是陌生人間。讓人與人之間更多了許多的聯繫,就靠我們對愛的豁達。在這本書中用了許多生活的小故事,其中包括許多是有關朋友間的談話,而這些談話讓我們了解到愛不是需要多大的犧牲奉獻,而是只要用簡簡單單的一些話,一個動作,就可以達到的。而這也是讓我們分享的因素,因為我們不自私的分享這些話跟動作,所以也相對的得到更多人的回應,因此,讓我們更懂得愛人,也更容易被愛。
peirung | 13/05/2007
作者/徐四金
雖然說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夏先生的故事,但是整本書卻對於書名中的主角“夏先生”沒有太多的著墨,只有在開頭的幾個篇幅中提到夏先生這位人物。故事以作者的童年生活記憶為主,但是我們也不能確定是否真的為作者的童年,姑且說是某某人的童年吧,反正是以一個孩童的觀點來敘述整篇故事。
夏先生,在書中只知道是一位神秘的先生,甚至對於他的年齡都不太清楚。總是在做者所處的村莊中從早到晚的在散步,幾乎是在凌晨到接近半夜的時刻繞行著整個村莊(這讓我想起康德)。已婚,但是對於他與夏夫人間的互動甚至是相處關係則是一點點的提到都沒有,彷彿這對夫妻是互不認識的兩個角色。拄的一根高於自己肩頭的柺杖,弓著背,穿著大一,背著背包,用那兩根細瘦的腿和靴子在散步著。但是如果仔細的觀察書中主角的生活,會發現到每每在主角的一個小故事結束前,總會看到夏先生的身影。雖然對他的敘述不多,但是卻瞭解到這個身影對他的影響。
在看這本小說時,一開始會感到奇怪的事,似乎作者的寫作方法很怪異。總是在不同的點上跳來跳去,有時候你會認為他甚至是離題的,而且是在不同的點間很流暢的公式、定律,就把你帶到另外的一個點上。然而這個現象在書中那位孩童也有提到,因為小時候從一棵樹上摔下來,撞到了後腦杓,導致線在有時候說話會容易離題。但是有趣的是,當你在看這本小說時,你會發現甚至是作者的父親、母親,哥哥、姊姊都有類似的情形出現。有時出現在家人的聊天中,有時出現在父親的故事裡,而看到這就不禁讓人聯想到或許,這也是作者在寫這篇故事時的離題吧,就如同故事中的某某人童年一樣。
在書裡提到夏先生得到的是空間幽閉症,一種不能待在密閉空間裡的症狀。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夏先生必須每天都在外面散步。作者曾經看到他已痛苦的模樣躺在大樹下,然後吃著麵包。而因為看到這幕,讓本來想要輕生的作者打消了這念頭,因為體會到了夏先生正痛苦的生活著,自己卻因為一個可笑的理由要自殺。但是是否夏先生真的有空間幽閉症是不知道的,但是卻知道他因為某些原因而必須強迫性的讓自己不能停下,即使是大雨中。
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這本書只有在前面的一部份跟最後面作者目睹夏先生步入湖中央自殺時的情景外,並沒有太多有關夏先生的故事。可以說是作者的童年,但是穿插著夏先生這位人物。而從書中看到最多的故事,雖然都以孩童的口吻,角度來看待,但是卻可以從中看到許多啟發,其中最明顯的是有關生與死的啟發。書中強調了作者許多面臨人生的挫折時的心情,尤其是在一開始的期待到最後的失落,或者是在遇到責難挫折時的內心衝突與情緒。而令人欽佩的是,雖然你可以清楚的看出那不過是以一名孩童的角度、說詞、甚至是幼稚的想法來闡述整個事件,但是在看時卻能深刻體會到當時作者面臨的態度為何。那是一種與仔細詳述,或者是優美詞句無法給予的體會,似乎讓人回歸到童年時,用著純真天真的角度再體會事情,沒有成長的太多污染,而用最初的體會、感想來看待事情,然而這樣的角度反而更能貼近我們的心情,更能牽扯我們的情緒隨之一起波動。有時候我們看待事情時,反而回歸到我們最原始的態度來體悟時,更能去了解到我們真實的需求,而不是用成長中的許多知識來做解釋,因為那只是在為我們的原始心得做一個華麗卻多此一舉的掩飾罷了。
我相信,夏先生的故事這本書不是在讓我們體會小說裡夏先生的故事或者是作者童年的故事,而是在讓我們體會作者在下每一筆時,都是用他當初童年時最純真的筆觸來表達,沒有華麗的文辭,沒有精采的情節,而是單純,但這樣的單純卻可以打動我們每一個讀者的心,挑起我們已經忘記的童年,已經忘記的天真。而書的最後夏先生的死讓作者隱瞞了,似乎也代表著作者的童年純真也隨著夏先生沉入湖底了。
做書蟲也做玩家
peirung | 07/05/2007
這本書是由作家劉墉的兒子,劉軒所著。
主要的內容是在講劉軒在哈佛博士班求學時所見所問,以他一個華裔美國人的身份來看他身邊所發生的事。雖然說他從小是在美國長大,但是卻有著華人的文化教養。用這份教養來體會美國的文化氣息便是他在這本書中寫作的一個主軸。
書名『做書蟲也做玩家』是由他父親劉墉幫他所取的,因為在父親的眼中作者就是這麼一個人,可以認真的讀書,像個書呆子一樣,最後考上哈佛大學;可以盡情玩樂體會生活,像個玩家一樣,最後游走世界各地。
這麼一個精神也是我們年輕人所應該學習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扮演好自己的腳色。用不同的腳色來思考面對每個不同的文化、生活,事物,人。敏銳的看待再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從中學習,這正是我從這本書中所得到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