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
閱讀馬拉松 | cir | 五月 03, 2007,12:32
下一篇 | 上一篇 | 迴響 (22) | 閱讀 5009 次
Miki | 08/05/2007
書名:辣得好吃! 亞洲突擊激辛紀行
作者:椎名誠
(台北:遠流出版,2005)
筆者很愛吃辣,所以深深地被書名吸引住了。翻閱後才知道原來辣椒的原產地是南美洲的玻璃維亞,在1542年由葡萄牙人帶進日本,當時日本人認為辣椒是有毒的,所以並未受到重視。當時的日韓關係很有趣,日本人不懷好意地將大量的辣椒送到朝鮮,企圖讓朝鮮人生病。朝鮮人並沒有中毒,用辣椒來醃製泡菜,反而成為韓國現今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食品。
冬天寒冷吃辣能暖和身體是理所當然,所以台灣在寒流來襲時,麻辣火鍋店都要排隊等候。但在韓國還有另一功效,就是在夏天天氣炎熱時,人們常會感到身體委靡無力,可以食用辣椒來提振精神。
在此書順道也學習了韓國些許飲食文化,在韓劇中常看到一家人吃飯,飯桌卻有超過二十個碗盤碟了。原來是韓國人喜歡將食物分配在許多小碟裡,使滿桌看起來準備很豐盛,是每個韓國家庭的基本文化。中國人的滿漢全席,韓國是數不清的菜和湯,都是以豐盛為名。
最值得注意的是,韓國的餐廳裡都提供再洗式的金屬碗和鐵筷。那是因為韓國人會將牙籤在剩餘的食物上,剩飯剩菜拿去當豬隻的飼料,會不小心吃到牙籤造成大量死亡,於是牙籤都是用馬鈴薯做的。也全面汱換免洗餐具為可洗式碗盤,講求環保。
台灣也很重視這樣的環保議題:免洗餐具近日面臨到疑似漂白水洗淨過程下的生產,台灣能鼓勵國人自備筷具,講求環保,也能保住自己的健康。我覺得是很好的一個措施。
有趣的是國人能吹極辣,卻不能吃日本的山葵(芥末),因為辣椒是乾辣,是甜甜的味道。山葵是溼辣會很嗆鼻。所以韓國也不是最會吃辣的國家。
全世界最會吃辣的國家是緬甸,因為氣候太過炎熱,沒有辣的食物就過不下去,因為無法排汗,也沒有食欲和力氣,就會造成不想勞動,所以辣椒在緬甸是左右國家力量成長和國家利益的關鍵呢!!
雖然辣椒不是真的有毒性的,吃多了對身體也不好。韓國食物中到處都有辣,又會喝很多烈酒,所以腦溢血成為韓國人的國民病,常會突然死亡。
看完本書後學到了很多,也馬上跑去吃辣麵了。適當地攝取辣椒能增加口感和暖和及提神,但切忌不能過量食用,以免造成身體上的負擔哦!
yo~yo~yolin | 08/05/2007
我喜歡你寫的心得感想
希望你多寫點耶
多看點書阿
呵呵
Miki | 09/05/2007
書名:美國與美國人 作者:John Steinbeck 出版社:台北:一方
美國給予大眾的印象,都是霸權、世界影響力最高的國家、富有,美好等。
但美國作家John Steinbeck指出,每個人從大眾傳播媒介看到的美國,並不是從自己的角度。攝影師選擇它們所愛的照片放置在書或其他媒介上,而大眾對美國的印象就等於透過攝影師的觀點來看美國。所以這本書是由美國人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的國家-美國。
美國善用媒介來宣揚其帝國霸權文化,從電影、音樂、生活哲學等,都讓我們忘了它原先的痛苦。是由一群被驅逐出境的先民來到陌生大地,和印第安人互相殘殺,只為求能在這片土地上有個落腳之處。四個世紀的努力、流血、孤寂與恐懼,才創造出今日強大且美好的國家。
美國是合眾為一的國家。我們今日看到的美國,是文化人種的大熔爐,但是在剛始很多外來的移民,是互相憎恨的,對少數民族的欺壓。有趣的是它們漸漸明白,若想要達到商業經濟的目的,就得去包容妥協才能把自己的商品賣給其他人,所以在國際關係中樂觀論者都認為民主化和經濟活動能達成和平。白人占了優勢而趕印第安人到貧瘠的地方,這和台灣人對原住民的對待相似,不過美國總統卻至今仍設法成為印第安某個部落的榮譽會員,因為他們萬萬沒想到,那貧瘠的地方卻是黑金油田的盛產地。
其實美國至今仍面臨很多種族的問題,只是這個國家擁有著各個人偉大的夢想,大家都想到美國去完成夢想。近年來的法國菲藉移民暴動,台灣不法地對待外藉勞工等問題產生,但全球化造成世界人口到處流動,所以種族問題和移民政策都應該要嚴肅地去找解決方案,別讓雪球越滾越大成為未來的難題。
Miki | 10/05/2007
書名:馬鈴薯
作者:Larry Zuckerman,出版社:台北:藍鯨,2000年
只是看到書名,心想:咦!怎麼會有以馬鈴薯來取名的書。翻閱書後才發現了它帶給人們有很大的影響。
最早開始種植馬鈴薯的是七千年前在玻利維亞北邊的安地斯山脈的居民。西班牙人則在1570年將馬鈴薯橫渡大西洲帶到歐洲,當時歐洲人還嘲笑西班牙人除了帶金銀財寶回國,居然還帶這外表醜陋的東西。其實馬鈴薯在之後幾世紀所帶來的價值卻是鑽石黃金都比不上的。
剛開始西班牙人把馬鈴薯做為醫院病人的飲食,逐漸也被視為窮人或奴隸的食物。各民族在語言上都會用馬鈴薯這個字來做為負面的表達,還有謠言認為食用馬鈴薯會導致麻瘋病等。其實只是當時窮人在未攝取足夠營養成份和在衛生不佳條件下而生病,並不是因為食用馬鈴薯。
馬鈴薯是個生命力很強的食物。它可以被種植在高達一萬五千英呎高的山地,也能在最貧瘠的土壤中生長。所以當時愛爾蘭在面臨高失業率、貧窮、人口過多及土壤貧瘠下,農夫們開始種植馬鈴薯,也成為第一個以馬鈴薯為主食的歐洲國家。馬鈴薯也使得愛爾蘭渡過了1845-1849年間的大饑荒。
十六世紀的英國,是喜食肉為主,不喜歡蔬菜,理說當然地馬鈴薯不被重視。但在發現馬鈴薯麵包比小麥麵包的成本少於一半。英國則開始大量種植,創造當時經濟奇蹟。並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時,馬鈴薯地位更加重要。因為工業帶來市中心的人口成長,必須大量供應食物,小麥種植時間比馬鈴薯久,所以馬鈴薯成為這些辛勤做事的工人們的主食,逐漸發現馬鈴薯的重要性。
台灣早期些許家庭沒有錢買米時,也會吃蕃薯維生,沒有受過知識的人只能做農務種蕃薯來自給自足。雖然它曾是窮人的食物,它卻解救了數不清的饑民生命。
我們常會忽略了生活中一些小而不起眼的事物,但其實這些事物的價值,卻是沒有辦法衡量的。其實從馬鈴薯中也能看出人的通病,常以外表和既定印象來評定一個事物或一個人,都需要時間來體會其重要性,才會開始懂得去珍惜。
我以後會心存感激地吃著麥當勞薯條的!
Miki | 11/05/2007
書名:不生病的生活 : 全美首席胃腸外科醫師的健康祕訣
作者:新谷弘實
出版:台北,如何出版社,2007年
市面上有很多醫療保養的書藉,唯獨這本書非常吸引我,因為對於出外念書老食在外多年的我,便當多屬油膩,胃腸常會不好,所以想從書上學習有相關保健「胃」的方法。
除了一些基本保養:足夠的睡眠,多喝水並吃清淡,三餐攝取均衡和吃八分飽即可。
但其中幾項另我非常驚奇:
有時常會聽到如果便祕或想清清腸胃時,可以喝優酪乳,會有助於排便。但其實醫界並沒有正確指出優酪乳是有如此功效,所以在飲用時要多加注意。
從小到大都會聽到要多喝牛奶才會增加鈣質。但其實這只是當時的牛奶商人打出的廣告台詞。就像現在市面上很多產品都打出有抗癌的效果是一樣的。多喝牛奶已被醫界證實無法增加鈣質,反而攝取過量還會得骨質疏鬆症。其實牛奶是小牛的飲料,有時人類在拉肚子或胃腸炎時還會被警告不能喝牛奶。作者還指出東方人在嬰兒吃喝母乳和稀飯湯汁是最富有營養性的。
飲食也要順應大自然法則,美國人為了便牛肉更富有營養價值,就給牛隻們吃肉骨粉。但牛是草食性動物,它並不吃肉,所以造成牛隻們的病變,也間接影響到人類。
其實多吃肉,並不會長肉,也沒有吃肉就會強壯這種定律。作者認為肉會增加人類身體酸性體質數值增高。曾經有數據顯示一百個癌症病患中,有一百個酸性體質。最好要攝取一些醶性食物,很驚奇的是其實世面上超級便宜或常會被忽略的食材都富有高度的醶性,像是海帶芽、芋頭、豆腐等,如果真要吃肉也盡量多選魚肉為主,但攝取之中都要均衡。
我再額外去查要怎麼知道自己的體質是不是屬於酸性,其實只要看皮膚有沒有光滑即可。即是作者提到的「胃相」,你的飲食的胃相是常會反映在你的臉上。像是花蓮慈濟的證嚴法師長年吃素,素食食品中又多屬鹼性食物,所以看到她時都是這樣容光煥發,很有朝氣,所以一個人的精神和我們攝取的飲食還息息相關呢!
期許大家都能活得健健康康的,開開心心的擁有不生病的人生。
Miki | 12/05/2007
書名:卡夫卡的沈思
作者:Franz Kafka著;高志仁譯
出版:台北縣:立緒文化。200
我很喜歡卡夫卡的文筆,細膩的情感表達。在它每一篇短篇小故事中,都不明白地寫著主角是誰,或者是明確地描述事件。而是用一種細緻的小地方,讓你藉由它的文字,自己能想的更深遠。
我對幾個短篇故事有很多人生的看法:
在「決心」裡,卡夫卡寫著「儘管如此,無可避免的失誤終究讓一切停擺,簡單的和困難的事情都靜止了,我只能繞回去。因此,最好的建議還是:承受一切,彷彿自己是一塊搬不開的大石頭,...」
很多時候我們常會在人生中有些許失誤,無論是在家人之間,朋友之間,工作之間都曾發生。像是可能在無心的時間說了無心的話,卻傷害了對方。這個錯誤,使得雙方的關係陷入低迷,停擺。也許其實只是一句簡單的對不起,或者寬恕的一句沒關係,都變得靜止。這時真的只能承受一切,靜待時間來端看雙方的微妙關係。這句話給了我在這方面的啟示。每個人看到這句話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你的是什麼呢?
在「衣服」裡,卡夫卡每次看到女孩們穿著蓬蓬華服,很多縐褶、流蘇襯托衣服的華麗。這樣美麗的華服是每個女孩期待的衣服。女孩穿起這套衣服,美好的皮膚,骨架嬌小等很迷人。但在他們夜歸回家時,臉裡已無笑容,疾憊、浮腫等都出垷了。
所以是女孩的衣服襯托出她們的美麗,還是一個女孩面容散發出的美麗,和她們的衣服相襯呢?「衣服」變成了女孩們美麗的工具嗎?在媒體上看到的女孩光鮮亮麗,是不是因為這些衣服妝扮,使她們更美麗呢?對美麗的定義,到底是女孩美麗,還是裝扮使得女孩美麗,思考起來真的有趣。
最後一個是在「樹」裡,卡夫卡寫著「我們就像雪地的樹幹,看起來浮浮的一堆就倒。不,不可能的,因為樹幹其實深植土地之中,不過這也是表面上看起來如此罷了。」
很有感觸的一段話,給我的想法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以為很輕易能把我們絆倒,但其實我們的靭性卻是堅定不移,不輕易被打敗的。但是也許這只是表面上,在他其他篇裡有寫著,卡夫卡覺得榮耀者很可悲,在面對大家歡呼讚美,享受光榮的一天,隔天卻是面對孤單的寂寞。我們在追求光榮時,內心是否只是想要尋求平凡呢?
卡夫卡的文字很神奇,「每個人看完都有不一樣的感觸」。有些文字也許我還沒經歷過還未能體會。但在閱讀他的文字真的能有很深的感觸。像是吃一塊起士蛋糕,都已經吃完了,隔了幾天卻還是思念著它的味道一樣。卡夫卡的文字,真的有這樣的魅力。
Miki | 13/05/2007
書名:葡萄牙 早、午、晚
作者:村松 江朵子、中川 碧作,黃碧君譯
出版:台北:西遊記文化,2006年
我一直很期待看到這本書,從很早在淡江圖書館就預約,自己對各國風情民俗文化的介紹有高度的興趣,對於葡萄牙這個國家都不太認識,所以很期待能看到這本書。
因為書中主要是二個日本人到葡萄牙生活的筆記,是從自己的感受過生活。並不是對葡萄牙的一番介紹。不過因為作者體驗到很多不同的生活,所以使書變得很有趣。
她們待在一個很鄉村的小鎮,希望能感受到最傳統和未被全球化感染的原始葡萄牙面貌。但那個城市幾乎都是老人居住,年輕人口嚴重外移。作者提到她們每天都會很親切地都會向旅館老闆打招呼時,老闆都默默地不回應之。這讓我想到當我到法國留學時,我會很有禮貌地向公車司機或者幫助我的路人示出笑意,以表示感謝。當時宿舍家庭的婆婆就對我說:「不可以隨便對人家笑哦!」一問才知道,對別人笑可能會被人當做精神有狀況,或者你對他們有意思。哇!這才知道,原來民俗文化差那麼多。在台灣和人家說謝謝的另一種方式,即是微微笑,點點頭呢!
發現葡萄牙建築主要是以白色為主,房子外觀每一間長的很像。房子和房子之間搭起洗衣繩來晒衣服,路人都會從晒的衣服下走過哦!葡萄牙人很喜歡用大理石來佈置,在作者住的旅館裡,不論地板和桌子的材料都是大理石。街道也是用些許緣石建成的。
書中有介紹一個家俱,是歐洲都普遍出現,但在台灣從來沒有看過,可能很多人也沒有聽過。就是在浴室裡,會有一個長的很像洗手台,卻不是洗手台,長的很像小型馬桶,但也不是馬桶的沖洗座(bidet),沖洗座是用來洗女性私處的傢俱。作者很好奇這傢俱的功用:是不是在行房前,女孩都會使用的傢俱。我在法國遊學時,所寄住的寄宿家庭也有沖洗座,那是歐洲很古老的文物,像台灣的灶一樣,通常現代家庭都已經沒有這個沖洗座。當時我問寄宿婆婆為什麼會有bidet的功用,她是跟我解釋以前的女性,在衛生用品未普及時,女孩們都藉由bidet來保持衛生與清潔。這個生活的文化,真的和台灣很不一樣,也很有趣。
看完這本書,很佩服作者們的勇氣,能自助到這麼原始傳統的小鎮,也會使人們很有興趣去了解葡萄牙的文化哦。(插圖好可愛哦!)
Miki | 14/05/2007
書名:布朗修哪裡去了 : 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 = Carnet de la bibliothèque
作者:邱瑞鑾
出版:臺北市:漫遊者文化,民96.
我很喜歡這本書,也確信會將這本書當做寶貝。
作者是在法國求學的台灣人,每一天都會到法國國家圖書館研讀思考的研究生。於是開始寫起她的圖書館日記。把每日所見所聞所感受都描繪在書裡。所以書內容也是像日記般依日期呈現。
很喜歡作者對圖書館的觀察,每篇觀察好像寫透了我的心聲一般,會讓人不禁會心一笑。作者寫道:阻礙我們讀書的是,手邊還有很多更想讀的書。很財切的一個形容,我們常常手邊借到一本書時,卻心裡期待能夠借到另一本書般,或者手邊還有另一本比這本更想讀的書,就無法決擇倒底要先讀哪一本的矛盾心境。
在圖書館裡的嗑書蟲心中,很怕「不知道」的存在,就像她形容當我們對沒有借到的書,感到一種「不知道」書裡寫些什麼的緊張和恐懼。就如同夏目漱石在《我是貓》裡寫道,古羅馬有個皇帝,女巫帶著九本書前往問皇帝要不要買,皇帝覺得價錢太貴,請女巫降價,女巫隨即將其中三本書扔入火爐中。聽說是有關人類的預言。皇帝想著剩下六本,應該更便宜,但價錢依然沒有變。女巫又隨即把三本扔入火中,皇帝心一急,就用原本的價錢買下剩餘的三本書。因為對於書中的「不知道」的世界,有種強烈的好奇求知。這也是顯現出知識的力量吧!
作者對書的觀察很透徹,我很喜歡他的文字中,好像寫進去我們在看書時很內心的那一面:《如果真的非常專心讀了一本很棒的書,完全被書中的文字吸進黑洞裡,真的彷彿離了神 ,神遊別人的腦中世界,那再從書裡醒過來之後,便會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其他的什麼都不重要,只想享受著自己心裡飽滿的這一刻》。看書時,我們好像是透過作者眼中和腦中的詮釋,去認識或了解一個故事,看書時神遊其中,回神時的那種滿足和心安,真的很享受。
其中,作者引用了卡夫卡(Franz Kafka)的一句名言:《我們需要的書,是一把能破我們心中冰的斧頭。》在圖書館裡讀書,常會閱讀到一些疑問時,會再去查其他不同的書來解答心中的疑慮。而透過書本和各個作家對問題的不同詮釋,再自我內化,模糊到有形地在心中形成自己的答案。書的力量在無形之中成了人們心中對知識的看重了。
在書中,比較讓我慚愧的是,作者在法國圖書館時觀察到坐在閱覽室裡學生在研讀書藉。像是法國文學作家Michel de Montaigne(蒙田), Jean de La Fontaine(拉封丹), Corneille,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等。法國人喜歡閱讀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的大作家的書籍。會念現代小說家的書藉的人卻很少。但在台灣,顯少人會去閱讀早期作家的書藉,像是《紅樓夢》等,我也很少會去翻閱。對於知識的浩瀚和對早期文學的不熟悉,真是讓我感到漸愧。
因為作者是在法國求學,所以書中常會引用一些法國文學家,我因大學在法文系就讀所以能輕易了解。但對法國文學不熟識的同學們,也能輕易地閱讀,因為博學的作者,常僅用一句話就能道出這些大作家的風格和想法,這是讓我很喜歡這本書的一個特點。
就像書的前面,作者提到:
羅蘭‧巴特 ( 法國 ) 說:
《 閱讀始於何處?止於何方?我們能夠賦予這文字產物一種結構嗎?要回答以下這個問題,再多的學養也不嫌多:閱讀是由多種條件決定的一個現象,其中包含了多層次的不同描述。閱讀,永遠不會止息。》
期許各位閱讀書,相信你們能不間斷地繼續閱讀,也很高興能和你們交換讀書心得。
Miki | 15/05/2007
書名:《鶇(Tugumi)》
作者:吉本芭娜娜:
出版:台北:林白,民國78年
吉本芭娜娜的文字非常的細膩。在《鶇》這本小說中,將海邊、海港的生活描述的淋漓盡致。當你念到一半時,彷彿會聞到鹹鹹的海風、婆婆的魷魚香。感覺到細沙的觸感,穿著涼鞋的自在,和冰淇淋融化在手冰涼的感覺。
文中的主角:鶇,她的個性因為寵壞和體弱多病顯得嬌縱、任性。作者把這一方面的人性描繪的細密。一個小動作,一個眼神,都能強烈感受到鶇內心的不平衡。當她面對愛情時,徹底改變她內心的世界。但為了愛情,為了自我做出些許瘋狂的事,也在所不惜。到了最後一頁,才道出鶇就是吉本芭娜娜本人,會驚訝她的心思怎能和一般女孩如此地不同,卻如此地特別。
我很喜歡吉本芭娜娜在描寫「夜」的文字:「夜,經常會使出這種技倆。空氣緩緩傳送黑暗,在遠處結合的心思如星星般降落手邊,將人催醒,作著相同的夢。這一切都在一夜之中發生,只侷限於一夜的心思,到了翌晨,發生的事都朦朧了。」
「夜,會讓人們很快相互親近。」
會讓人一再地品嚐的文字,夜晚的人們都會變得比較感性。對任何事都有著擴大般的感受。對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的感受都會變得強烈。但在隔天早上太陽升起時,那樣感性的感受好像模糊般地朦朧。所以常會有人說如果晚上吵架時,最好先忍著等到早上再理論,在白天時才能有足夠的理性來明白。夜,就是有這種魅力。在吉本芭娜娜的文字之下展現。
書中故事打轉到在「死亡」和「愛情」以及「離別」題材上,使得故事緊緊相扣,會捨不得關起書本。期許有天你能靜下來看看吉本芭娜娜寫的「鶇」,書本會帶領你到那一年的夏天,海風徐徐,帆船飄浮著,魷魚乾的風味,十九歲的初戀。
Miki | 15/05/2007
書名:看不見的巴黎
作者:楊子葆
出版:台北,馬可孛羅文化,2001年
我喜歡從這些旅法作家們的眼裡去體會法國,這樣的體會也許會和我的體會不同。但卻能小小地滿足心裡的渴望,隨著文字遨遊在世界各地。
說真的,台灣人常說:「法國好浪漫」。只要被問道:「哪裡浪漫了?」幾乎沒有人說的出所以然,若有具體的答案不外乎是因為有巴黎鐵塔的美麗,香榭麗舍大道的精緻品等。這些也許是大眾透過媒介和言傳所留存的刻板印象。
之所以能感受到法國人的浪漫氣息是源息他們對生活的哲學:自由。法國是全世界最懂得生活的民族,這句話一點都不為過。他們注重生活品質,不在乎能不能賺大錢。每個禮拜就是工作到三十五小時即開始展開他們渡假的週末,即使有雙倍,甚至五倍的加班費,法國人依然不為所懂,堅持他們期盼的假期。就論讀書方法來說,法國人喜歡在對話中尋求討論,每個人的看法激起更多不同角度的看法。相較於台灣學生埋頭苦讀,自己面對著書本去記下知識,也賠上了視力。法國的確是個自由的國度。浪漫的氣息應該是因為能犠牲賺錢機會,選擇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感到受法國人真的很懂得享受人生。
不過法國的自由卻有著矛盾,法國人是天主教國家,天主教是不允許離婚的。所以法國人選擇同居更甚於結婚。同居率比結婚率還要高,既不違反教條,也不違反個人追求的自由。作者指出:曾有一年法國政治人物皆痛批回教國家的一夫多妻制,但這些政治人物私底下卻有好幾個情婦和祕密情人。但他們卻不反過來通批自己。法國人的自由,有時連法國人自己都不清楚其限度,難怪有句話至今仍傳著:《 Ils sont fous, les français》(他們是瘋子,這些法國人。)
其中還描寫到法國的飲食,三者缺一不可:咖啡、棍子麵包、乳酪。我在法文系就讀是聽到是法國最驕傲的三種食物是:魚子醬(le cavier)、蝸牛(l’escargot)、乳酪(le fromage)。乳酪真的是法國最重要的食品。戴高樂總統曾說過法國有三百六十五種乳酪,其重要性代表著法國。其實有些乳酪的氣味會讓人敬畏不敢嘗試。但法國人卻很喜歡。這讓我想到美學大師蔣勳曾說過,一個文化文明不久的國家,就不懂得吃臭。這句話很耐人尋味,中國有著千年的歷史文明,中華菜琳瑯滿目卻盤盤美味,但在中國卻是一些小東西來的珍貴,聽教授說到中國開會時,對方好客會點最貴的食物和大家分享,卻是炸河豚皮、烤蚱蜢等食物。炒高麗菜還算是最便宜的一道菜呢!台灣人這是對豆腐乳和臭豆腐的味道讚不絕口。但在美國,這年輕的國家,食物則來的甜,來的鹹。很少聽到有會另人害怕的食物。法國人也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乳酪一定是法國的驕傲。
書的後面還有法國的地下鐵、建築、和政治體制的介紹。很值得去深入體會法國人的思維和歷代的智慧結晶。
Miki | 16/05/2007
作者:Wispa
書名:尋找幸福的5種方法-Wispa的日劇筆記本
出版:台北:葉子,2005
作者對日劇特別有研究,從日劇中延伸出生活的哲學,且分類各個日劇於各五大幸福力量:工作、友情、生命、愛情、家庭。
不同於台灣劇,緊張氣氛或者緊緊相扣的故事情節。日劇之所以迷人,是因為他人生道理穿插在戲劇裡頭,在很少集數裡表達。
其中幾本我也略有感觸。像是由松嶋菜菜子和福山雅治主演的「美女與野獸」,所描寫的是新聞人員的工作,在面對事件和倫理的壓力,記者和新聞人員該如何取捨,是為了收視率,還是為了給予閱聽人正確無誤的資訊,都在新聞界所承擔的重責大任。在「庶務二課」裡,被排擠的最低階層,只能任其擺佈,或默默辭職嗎?還是更要樂觀進取,雖然地位不高,卻是維繫公司重要的螺絲釘。
在愛情的部份,我們可以看到本來是保守傳統時期,女孩們的被動,經由日劇也發現了時代正在變化。「東京愛情故事」裡的莉香即是新女性的代表,她勇敢地向完治說我喜歡你,也不畏懼辦公室的輿論,雖然沒有獲得真愛,還是樂觀地向前看自己的人生。而在「To Heart」裡深田恭子飾演的透子,也是一樣主動去追求喜歡的時枝裕二。日劇在某方面也反映當時的社會觀,女性的角色慢慢是呈現主動且勇敢地特質。
我覺得從戲劇中去研究各個角色,真的很有趣。韓劇和日劇上有個很明顯的不同,是韓劇裡的男主角通常都是超級富有,學歷高,高不可樊的角色。而女孩的地位很明顯地弱很多,這也可看出韓國以父權為主的觀念仍是重要的。
但在日劇中,很常看到主角是非常平易近人,只是辦公室員工(白雪情緣)、可麗餅小妞(To Heart)、腳踏車店老闆(夏之雪)、髮型師(美好人生)等,日劇裡有個很好的特色,那就是它總是藉由小小的角色期許著大家能夠樂觀地去看待人生,追求自己的幸福。
Miki | 16/05/2007
書名:海盜北極熊:給職場頑童的成人指南
作者:韋伯斯特 Adrian Webster
出版:台北:商周文化,2003
書裡用很輕鬆詼諧的故來勉勵海盜北極熊在前往桂冠城,不畏危險,勇往向前。我們常會有個夢想,有人一步一步逐漸去實現完成。有些人卻只是把它放在心裡最高的位置,但實踐起來像水母般地隨波逐流。有些人變成將夢想掛在嘴邊卻不願付諸實行,或者是疲勞轟炸身邊的朋友,稱自己已經把成功握在手上【旦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自吹自雷的朋友)
北極熊通往桂冠城要攜帶六種配備:信任、行動、球、熱誠、幽默、發問球拍。這六種配備皆可在小孩身上發現。小孩子總會問東問西的,深信著聖誕老公公會來送禮物,不必想太多就下定決心掛襪子,擁有滿腔熱忱,並常開懷大笑。
「信念有兩種,一種是非常罕見的DIY信念,這是自發信的,不過很不幸的是,似乎只有少數特別的人擁有這種能力,其他則是一大堆從別人那兒免費拿到的二手信念。」你是不是曾經有向別人問過:我真的是這樣的人嗎?類似的問題呢?那就開始相信自己吧!!
很喜歡裡面說明的話:人們常會把目標訂的太高,所以很難得到成就感。所以每一天都訂一個小小的目標,每天餵自己一點點成就感,累積起來才會快樂。
Miki | 17/05/2007
書名:不出糗!54個優雅用餐祕訣
作者:渡邊忠司
出版:台北三采文化,2006
研討會中途會有些吃飯時間,和休息茶敍時間時,都會不知道手該擺哪?怎麼吃東西?餐桌要坐哪個位置?要怎麼和人打開話題等一些禮儀問題要注意。這本書是注意用餐訣竅很棒的工具書。
如果是在中式餐廳店裡,桌上用餐技巧就還可以熟悉。但是像是在壽司吧,第一次去吃迴轉壽司,會很想用手拿起來吃,但其實必須用筷子拿才是最有禮貌的。日本也是用筷具,但在西式餐具上的用法,真的是一門大學問了。
其中看到有一點覺得自己滿不禮貌的,就是大家好朋友去吃飯時,都會想說分開付,於是排排站一個一個拿錢給服務生。原來這樣是很沒有禮貌的行為,應該給予服務生全數,私底下再自行分攤。
這本書真的很實用,當你叉子掉地上時,該怎麼反應?當你打翻湯時,該怎麼辦?到高級餐廳突然要離桌時該怎麼做?若和長輩一同用餐時,哪個方位是長輩坐的,我們該坐哪裡?這些都是生活上會接觸的事。很值得學習的一本書哦!!
Miki | 17/05/2007
書名:我是丐幫旅行家 : 行「騙」天下35招
作者:邱一新
出版:台北天下遠見,2006年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旅遊書哦!作者傳授許多在旅行中的節簽技巧,貪小便宜的小訣竅,難怪書名會說是行騙35招了。
打包行李真的是一門很大的書問,我們常會在旅行中帶很多不必要的東西,沒有帶又會焦慮。重量不只會是旅人的負擔,有些超重還得付些罰金。旅行中最討厭航空業者超賣機位的問題,這時就別善用台灣人的善良,要勇敢地爭取自己的權益爭取賠償。現今社會時間就是金錢,作者曾經要求賠償近400元美金哦!
比較讓我們慚愧的是,台灣人旅行有個壞習慣,就是會穿金戴銀或到世界各地賺買名牌。這樣不僅引人測目,還有可能成了小偷的肥羊。所以出國盡量打扮的越像當地人,或者越槏素才好。
作者在書中,還有用了一招方法,可以進去駕駛艙看換日線的變化哦!很期待吧!趕緊借這本書來看吧!!
VanessaChu | 17/05/2007
讀書就是一種享受
能夠分享心得更是一種快樂
雖然沒有時間看那麼多書籍
但是藉由摘錄卻可以發現精華中的菁華
重點看了令人會心一笑
因為知道有些東西和自己相符合
繼續下去 用文字去填滿彩色的人生吧!!
Miki | 18/05/2007
書名:明信片旅行主義
作者:顏忠賢
出版:台北:天下遠見,2005年
很喜歡這本書的編排,從小到大我也是明信片迷。每次親朋好友出國,我不是希望他們買給我紀念品,而是期望他們寄給我一張明信片就好。很榮幸地現在已經收集到: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梵諦岡、新加坡、加拿大、美國、貝里斯、日本等各地明信片了。
書裡的作者在選擇明信片時別具用心,他會在明信片上解釋那張明信片的圖案,說明在哪間特色的店買的,或者哪個歷史文化景地買的。而編排方式並不是像我們文字排序一樣,它會寫的滿滿的,也會勾勒橋墩型樣,將字寫在橋裡。偶爾會在明信片上畫些插圖,增加花樣。從他每一篇明信片都宛如閱讀他的旅遊日記,和那天的心情寫照。我相信收信的人一定會很充實的。
明信片是種紀念品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明信片就很像照札機一般,用文字拍下當時的心情寫照和感受。照片會只想拍下微笑的一面。但有些心情是能用文字代替,卻無法用影像所停留那一刻的。
我很啫字,就是那麼喜歡文字的東西吧!!哈!
Miki | 19/05/2007
書名:找自己去旅行:去旅行找自己
作者:緒士瑩
出版:台北大田,2006
不丹王國一直到了1999年才開放電視,原本害怕電視會改變國人受到西方帝國文化霸權侵入的價值觀,但是不丹人沒有改變,反而更喜歡自己的國家。作者寫了一句話讓我很喜歡,是一位和尚被記者訪問時答的:「不要害怕改變,要是沒有選擇的話,你要怎麼去選擇正確的道路呢?」
在泰國路邊的透明卡啦OK包廂,大小和電話廳差不多,你敢不敢向泰國年輕人一樣,不畏懼世俗眼光地進去高歌一曲呢?
在印度北方和緬甸接壤的馬尼波民族,男人居炙可以娶八個太太,而且馬尼波女人還必須有義務買房子給男人。這樣民族的女孩心裡怎麼能平衡呢?怎麼還有這樣的社會存在呢?
旅行中最難能可貴的是去體會到他國的生活環境,而感覺到自己能活在台灣已經是很幸福的國家。因為家永遠是我們美好且一定會回來的國度。
在Chao Phayara河上市集,銀行開著小船,幫商家存錢,延河商家只要插起藍色小旗子,銀行便會駛船過來,沒有收據,不害怕水盜,只有彼此間信任。真好奇那樣的信任是人們最原始的天性,還是逐渖搭建出來的信任呢?台灣能有那樣的彼此信任嗎?
人們在漂浮膠囊裡的完全放鬆,因為腦下垂體會製造胺多酚(beta endorphins),創造力和學習能力會加強許多。很好期什麼是漂浮膠囊吧!趕快去借來看這本很好看的書哦。
還有美國的出租老公、出租老婆,紐約帝國大廈的午睡沙龍,瑞典的第三性洗手間等等。
都會讓還沒有出國的朋友們,一個很驚奇的印象。下次到那些國家時,就能一噗究竟了
Miki | 20/05/2007
書名:蓋滿愛心的護照
作者:褚士瑩
出版:台北一家親文化2005
科技的進步,和國與國之間可互通往來,現在要環遊世界已不成問題。但出國的目的真的只有渡假、留學或者買名牌而已嗎?
作者常在泰國辦事,所以就在泰國買一間房子,隔壁是一處貧民窘。旅行的人常會碰到內心會有道德問題掙扎。貧窮小孩來跟你伸手要錢,要不要給呢?如果給一個,還有十個伸著手,如果給十個,就會接著來好幾十個。但偏偏當你去一些原始傳統文化國家時,就常會看到這樣絕望失落的一個角落。所以作者和當地外國人,就合租一個房子,並收集書籍,成立一個小型的圖書館,供給貧民小孩自由來讀書。還聯結網路,到一個網站叫「Repeat after us」,在這個網,大家可自由的錄製英文對話或英文故事書,將錄製檔案刊在這網站上,以利於沒有辦法學習英文的人一個方向來學習英文。因為圖書館積效成功,還使一位貧民小孩順利考上大學,全村都皆大歡喜。但是不幸是一場大火燒掉了貧民窘,也燒掉了圖書館。
旅行時,常會想說難得出國,就要穿好,吃好,睡好,看到這樣的一個角落都會想要自動從回憶中delete掉。但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並依照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人,旅行回國的心靈滿足,可能還會比只是看看風景的心靈來的深刻哦!
在大陸就有個活動,是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人口,青年志願者協會,自然之友公益環保組織,全球通雜誌共同提倡的公益環保活動,叫做「帶一支牙刷去旅行」。如果每個人去旅行都要用到飯店的拋棄式牙刷,將會造成地球污染。因為牙刷是由很難回收的單色聚苯乙烯製成的,形成環境負擔。這活動也提倡世界旅行人要自己準備牙刷,衛生又環保。
在四川的旅行背包客,也有發起一個活動叫做「多背一公斤」志願專案,這一公斤可以是四、五本書,二、三件衣服、一包文具等,多背一公斤有設立網站,規劃正需要幫助的鄉村,所以當旅行人到偏僻鄉村旅行經過時,就可以交給單位給一些貧民孩子。人們都要考慮到「施」與「受」的心情,有時候送錢,會使受贈者的自尊受傷,所以送他們所需的物品反而會來的親切許多。
像在巴西嘉年華會,也有招募國際志工活動,也就是到偏遠或貧窮地區,幫助構思創意的表演或花車,等於是智囊團一樣。幫助他們能順利參加巴西的嘉年華會。
還有很多公益的活動,都可以在這本書詳細了解。像是洗犀牛啊、從事文化教育活動等等。公益旅行大大提倡我們不只可以一邊旅行,一邊做公益,還可以直接學習到它們的語言和文化哦!
Miki | 21/05/2007
書名:閱讀者
作者:郝明義
出版:台北大塊文化,2007
實在是大力地推薦這本書
台灣人的閱讀習慣,的確有種扭曲閱讀的本質。2004年的新聞,一名國中小孩在看非教科書的小說,則被父親嚴厲責罵,憤而跳樓自殺。小時候每個人一定都會有讀課外書過頭的經驗,曾經被家長指責太過迷戀金庸作品,沒有照顧到課業。或者高中女孩迷戀少女情懷小品,被長輩或師長沒收。這樣的經驗直至現今,仍然存在。
其實這樣錯誤的導向,中斷了我們的閱讀方法和習慣。從國小到高中,台灣學子一直專注在教科書上,無法自在地量涉獵其他領域書籍:偵探、天文、文學作品等。所以跟著教科書成長到高中的台灣學生,大多面臨了「未來不知道要做什麼」的窘境。西方國家的學生在小學時,就大量地閱書籍去廣泛探索,所以慢慢到了高中都會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也決心到大學相關學科深造。
到了大學,會閱讀主要學科的書籍,也開始自由地會去閱讀有興趣的書,這樣的閱讀不算晚,不過要選擇閱讀的四種方式:
1. 主題閱讀
2. 美食閱讀
3. 蔬果閱讀
4. 甜食閱讀
我們應當選擇一個有興趣的主題,隨著主題尋找書籍來閱讀,並從主題旁涉獵更多的相關領域,深入了解該主題;這即是主題閱讀。偶爾我們也要讀讀經典名著,這即是思想需求的美食閱讀。食用美食之際也要食用蔬果,就必須仰賴工具需求的閱讀。和平常充滿故事小說的甜食閱讀。台灣人因為小時沒有學習選擇書籍的方式,造成出社會後再進入書局時也不知該往哪方面領域去閱讀。
網路出現,會造成改變大眾的閱讀習慣嗎?
我覺得不會,網路雖然有很多電子版可在線上收看,但眼睛無法直視螢幕太久。況且書藉能夠有隨手攜帶方便性,能在乘車、下課等情況下閱讀。
我只說明了書的一小小部份,還有關學習的方面,作者提出很多豐富的細節資料:做筆記的方法、經典閱讀、圖書櫃的收藏、有時也要少閱讀一點和怎麼去選擇一本書及一間好的書店等主題,都對閱讀方式上給予大大的幫助。大家有空時一定要看看這本非常有幫助的好書哦!
Miki | 22/05/2007
書名:偷吃牛奶餅乾
作者:褚士瑩
出版:台北角色文化,2001年
在此書裡,作家褚士瑩僅用關鍵字來詮釋他對愛情的觀點,能夠清楚明白對愛情的想法和態度,是很不錯的想法。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日博物館裡展出兩百萬隻中美洲的螞蟻,觀察這兩百萬字螞蟻的活動、遷徙和覓食等。這樣的另類展出引起廣大民眾的熱烈好奇。這兩百萬隻螞蟻卻在週末時,冷氣放太冷而全部死掉了。博物館工作人員即把它們握入垃圾袋中丟棄。本來被視為很有價值的活動,卻在一夕之間價值消失了。
愛情似乎也像這樣。熱戀期的戀人,珍惜這份戀愛,一旦產生摩擦時,會造成分離、吵架,若是結婚伴侶,現今很輕易地走向婚姻。家庭破碎對小孩未來的影響甚距,造成不間斷地惡性循環著。愛情的價值好像螞蟻一樣變得沒有價值了,人們忘卻了起初對愛情的珍惜。
不過即使我們很明白在愛情遊戲裡,何者能為,何者不能為或不該為。但往往會在愛情遊戲裡迷失,能否堅持自己對愛情的態度,有時是模糊,有時卻是比任何時刻都來的清楚。
愛情觀,是很玄的
Miki | 23/05/2007
書名:去玩吧!Have Fun
作者:黃秀如
出版:台北Net and Books, 2004
在「去玩吧!」一書裡,是訪問每個旅行達人對「玩」的看法和意見。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姐妹環遊世界80天。憑著夢想和衝勁,對完成實踐夢想的執著,宣示著完成環遊世界的夢想,並不困難。
很少人能將興趣、休閒、工作聯合在一起。喜歡衝浪,就開間民宿,並免費教導遊客衝浪和滑板租借,這樣的興趣結合不就是很棒的工作嘛!
其實能獲得崇高興歷的知識分子,都會崇向尋找高薪工作。最敬佩像褚士瑩作家這樣,哈佛大學畢業,在非營利組織的服務工作,並從事許多公益旅行。
對於玩樂,我們要怎麼去詮釋呢?如果只是在家看電視,網路遊戲等,和真正的休息又不同了。外國人常到外國小島,沒有工作地好好休息,睡睡覺,吃吃異國美食,就這樣待一個禮拜,真正的休息。和台灣人跟著旅行團趕啊趕的,是否能看出真正的休閒是什麼呢?
嚴慧瑩:《巴黎女人》,台北:馬可孛羅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Miki | 07/05/2007
很少能看見能擁有十六世界的古蹟和現代科技感建築融合為一的城市,卻能在巴黎一覽無疑。大概也是這樣的包容,巴黎女人的穿著不畏旁人眼觀,隨心隨欲地展現自我的魅力。
常看到文章,會用「她」來形容巴黎,因為它美的溫柔,卻又激情的壯麗。艾菲爾鐵塔雖然雄偉地聶立著,卻好像是孔雀開屏般地驚豔。巴黎這城市,就像巴黎女人一樣神祕卻又瑰麗。
相信巴黎的女人不全然是在巴黎出生,求學、工作、婚姻將她們帶進巴黎,奇妙的是是巴黎成就了這些女人的美麗。
雖然在法國,有很多國際時尚名牌Chanel, YSL, Dior等,巴黎女人並不是盲目地追求最新產品,而且找尋符合她們自己個性和特質,襯托出她們的美麗。最令人驚訝是其實很多女孩打扮的富有質感和氣質,卻並不是穿戴著這些名牌之下的產物。只要花一點心思去搭配,並找出適合自己的風格,不跟隨流行,在街頭走動的巴黎就是能展現其魅力。
最重要的是「香水」,巴黎女人善用味道來留位片刻的美麗。人們常會因為一種味道而想起某種回憶,明星花露水香到外婆化妝台上的一張泛黃的照片,異鄉學子走入魯肉飯店想起媽媽在廚房的料理。巴黎女人的香水味會讓人無法忘記她離去時的美麗風韻。
閱讀完巴黎女人的感想,也期許台灣女人能展現自己獨有的魅力風格,而不是現在流行什麼,大家就依循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