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四月19
11)Reading in April--by mc
It's April...
引用URL
回應文章
書名:深河
作者:遠藤周作
譯者:林水福
出版社:立緒
你相信輪迴嗎?
你所認為宗教該是什麼呢?
你知道恆河對印度人的意義是什麼嗎?
我想我和這本書可能有特別的緣分吧!不過是看了內頁的幾句話,內心便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平靜、祥和,難以形容……
故事的舞台在印度,一群日本人組成的朝聖團所揭開,而參加朝聖之旅的日本人,各懷抱著不同的心情和目的,來到了這個以婆羅門教為主的印度。
這或許是本宗教味濃厚的書吧,對某些人來說,可能不怎麼有吸引力,但是只要想想,在這個世界上的各個角落裡,總是有因為宗教理念的對立,而發起的紛爭、屠殺,宗教的本質似乎不再“單純”,處理不當的話,可能還會引發民族間、國家間的對立,但是,所有的宗教難道不是都秉持著一個概念嗎?
然而,這只是我單方面的想法,也無關對錯,卻能在看完本書後,成為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整個故事的鋪陳方面,是以不同人物的背景、其內心世界交錯而成;而在人物心理層面、印度社會的描述上,更是讓我難以忍受,人心是如此黑暗,卻又如此的真實。當讀到關於印度社會的階級制度時,除了鼻酸外,更是一陣又一陣衝擊。
關於恆河,在這裡引用作者的一句話:「河流包容那些人,流呀流地。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何不將拋開宗教的紛爭,成為那“包容”一切罪惡、苦難和歧視的恆河,我想這世界會變的更美好的。
這必是一本可帶給讀者種種啟發的一本書,它不只是一本關於宗教的書,而是更多更多……與大家分享!
書名:恍惚的慢板
作者:柯裕棻
出版社:大塊文化
和這本書的偶遇,是在微風徐徐的11月。我彷彿已陶醉在自成一格的小世界,現實離我忽遠又忽近,我就這麼坐在校園裡,沒為了什麼,卻因為這本書,有種將人性中最自然、最單純的本質喚醒的神奇力量。我深深地被書中的隻字片語給吸引,我想這就是作者和讀者之間,所產生的共鳴吧!
「我非常喜歡走路,非常……不為什麼,只是走著,看著,走著,站著。心無雜念的走一條喧鬧的大街…。」
就這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讓我跟隨作者的步伐,從他的角度,從他的視界,進而成為作者,盡情享受書中所帶給我的“單純又美好”的幸福。
本書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別是:一、行走,空間;二、風景,人間;三、移動,時間。關於這三大間,我倒沒有特別的概念,我想要是我真的能從這三大間琢磨點什麼東西,我相信這本書絕對不僅僅是一本散文集,而是衍伸出更多……
只是在人行道、咖啡館、小茶館或是早餐店,你就能深深受作者單純的抒發所感動;
從放學中的孩子們、小診所或是那些跟我們在路上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我不禁會心一笑又感同身受;
而嘉義雞肉飯、遲到、找東西吃還有搬家……等,都是不可錯過的小品文。
受夠了滿頭的烏煙瘴氣、又好像汲汲營營不知在追求什麼時,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新的空氣,能讓人慢慢沉澱雜緒,專注著自己的腳步,然後想著…待充足電力時,再次出發。
真的真的非常喜歡這本書,希望大家也能和有我一樣的感動!
=====================================
作者簡介:
柯裕棻
任教於政治大學新聞系。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大眾傳播藝術博士。
著有文集《青春無法歸類》(大塊文化)。
常發表評論、散文或書評於《聯合文學》、《誠品好讀》等雜誌和報紙藝文版面。
本書輯錄了她過去一年在中國時報《三少四壯》專欄所寫的文章。
資料來源:博客來書籍館
書名: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
(Aldous Leonard Huxley)
譯者:李黎 薛人望
出版社:志文
試著想像這樣的情景:
星期天早晨,屋子裡,窗簾隨風飄起,隱約地感受到怡人的風景,而屋內屋外一片寧靜安詳,不遠處還聽得到廣播傳來的音樂聲,有股濃濃的懷舊氣味。連續不斷地音樂聲,緩慢又從容地喚著一家人起床。
這時鏡頭移向家中某一成員的房間,只看到空蕩蕩的床。音樂聲持續著,鏡頭又轉向面向窗外的餐廳一角,有張背對著的椅背,好像就要看到坐在椅上的人時,風一吹,人竟然像灰燼一般,就這麼消散而去。
像是時間到了,房子受自動控制一般,將飄動的窗簾,微微的徐風,播放著的音樂的程式:結束,只看到陰沉的屋內,如同監獄般死死地封閉著屋內所有的事物,了無生氣:死寂。
餐桌上看到的是防毒面具。窗外,風雪夾雜著煤炭粒子,更遠處,高高聳立著圍牆:不可侵犯,圍牆內,可看見根根的工廠排氣管,像是像眾人宣告什麼事情似的,排著廢氣,一縷一縷,永無止盡。
這是我國中看的一部動畫短片,沒有對話,只有畫面,但卻傳達了一種當時我說不出來的感覺,是一種壓迫感,且沒來由地毛骨悚然。後來那位老師無意中說了:「大家可以去看看美麗新世界」,我才有機會,且抱著探索的心情看了這本書。還在看書的同時,不斷當初看的這部動畫。
作者當初完成此作品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當時的科技發展才正要起飛,然而,作者卻有這樣的警覺:在科技高度發展的同時,人類文明顯得更加薄弱,不堪一擊,最後只會受到科技上種種的牽制,失去自我。
就像這部動畫,在追求高效率的社會裡,機器取代人類一切的活動,更進一步地說,人早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如同在風中消盡的塵土;防毒面具之於環境污染;高牆聳立之於極權統治的社會:一切都以規格化、有秩序為優先;音樂之於過去的人類文明,更加突顯了未來如此不堪的變化。無論從哪方面看,都令人難以忍受。
一言難以蔽之,快去把這本書找來看看吧!
書名:接骨師的女兒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作者:譚恩美 (Amy Tan)
譯者:施清真
出版社:時報
如果你有聽過喜福會、看過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不論是電影版或是小說版,那你就一定不能錯過譚恩美的這本“接骨師的女兒”。題材大多以華裔母女關係為主,尤擅長描寫母女間的衝突、矛盾的譚恩美,寫出關於第二代的女兒和從中國輾轉,最後定居美國的母親之間,因為文化、習俗的不同,最後產生種種隔閡……等的故事。
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女兒,除了必須面對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間的不同,還得面對那總是不擅長表達內心情感的母親、總是說反話的母親和總是將所有期望放在女兒身上的母親,這些都是典型中國母親的特色。然而,母親也有話要說,她不了解為什麼女兒總是不了解她,總是處處與她作對,總是被女兒當作沉重的負擔…這一切,都是因為少了溝通,隔閡日益加深。
這似乎是所有母女間都會遇到的問題,然而我想對作者來說,華裔母女間的關係更加微妙,因為作者本身也是第二代的華裔美國人。而身為中國人的我們,也可以透過譚恩美的書,體會因為文化的不同、世代的更迭和地域的不同,無形中所產生的距離,而越是有著親密關係的母女,距離更是遙遠,對彼此間的傷害更是有著巨大的衝擊力。
除了擅長描寫華裔母女間的關係,作者更巧妙地使用來自中國的鬼魂,以及中國的迷信為元素,放進作品中,而鬼魂更是書中的某種媒介,以及母女間的某種聯繫。譚恩美的作品在美國一直都是暢銷書,我想就是因為譚恩美的作品裡,一直都帶者神秘的東方色彩吧!
本書分為三大部份,先從女兒的角度,再來是寶姨的故事,最後是女兒尋找母親過去的過程。在這裡節錄書中片段,與大家分享:
「這些事情我知道全是真的:
我的名字是楊劉璐琳,我有兩個先生:潘凱京和艾德溫‧楊,他們都已過世,我的秘密也隨著消逝無蹤。我的女兒叫楊如意,英文名字是露絲,露絲屬龍,她是水龍生肖,我是火龍生肖,因此,我們雖有屬龍的特性,行事邏輯卻有天壤之別。
雖然我很清楚地記得這些事情,卻一直記不起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埋藏於記憶深處,我怎樣也找不出來。我不斷思索寶姨寫下這個名字的早晨,當時我年僅六歲,已經是個相當懂事的小女孩,我能寫能讀,還會數數,我記得大小事情,也記得那個冬天的早晨。」
書名:夜奔〈電影劇本〉
編劇:王蕙玲、王明霞
導演:徐立功、尹祺
出版社:天下文化
閱讀馬拉松也快告尾聲了,今天就介紹一本不太一樣的書,電影劇本,夜奔。
有時候太喜歡當時看電影時,周圍氣氛(不論是電影院或者劇情)所帶給我的一種感覺,會讓我覺得看完了電影還是不夠,非得買本Film Text回家好好享受,收藏一番才能永久保存那股氣味,於是,夜奔這本書就這麼待在我身邊了。
電影劇本裡當然少不了電影劇照、一字不漏的台詞,還有最吸引我的“文字魅力”,場景、人物、時間和演員的舉手投足,來表達角色內心的變化…等等,全都透過文字寫了出來,也因此發現了編劇的存在,這些都是在看電影時,所無法察覺的。
夜奔中描述的是一段“無法說出口”的愛。時代背景穿梭在1934年的中國和1999年末的紐約。
英兒從小在戲園子長大,對戲有種無法形容的癡迷;少東自九歲起就被父母送去紐約讀書,也在那裡學了十多年的大提琴,一直和從未碰面的未婚妻英子有信件往來;劇曲“林沖夜奔”的主角林沖,在某次演出和遇上了少東的眼神,開始了英兒、少東和林沖間的友誼,或是一種超乎友誼的情感,而那情感卻永遠說不出口,就算有,也是渺茫、稍縱即逝的。
每次看完後,心裡都會有淡淡的哀傷,
以下是我特別喜歡的台詞,和大家分享:
英兒:(OS) 我記得我跟你說過,我是被戲開鑼的那一錘請出娘胎的,我週歲的那一天,爹把雲天樓買下,命中注定了我對戲該這樣地癡迷。
英兒:(OS) 戲園子在開演前,有一種奇特靜謐,那些可以想像的吵雜、可以聽到的樂聲,都懸浮隱藏在空氣裡,戲沒開演,四周的天窗是開的,戲不能見光,所以有陽光的時候,它就影藏起來。
少東:(OS) 不,───也許我回來,是為了在家鄉埋一滴眼淚,好讓我這一生也有鄉愁!───
書名:故事
作者:郝明義
出版社:大塊文化
還記得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中,墨瑞最後問作者的一句話嗎?
「…你有沒有遇過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他把你看做是一塊璞玉、一顆原鑽,只要假以智慧磨練,就可以發出耀眼光輝。」
因為這句話,讓我聯想到這本書“故事”。當初一看到書名,就忍不住地想,書名是故事,那會是什麼故事呢?好奇下就借了這本書來看看。以前總認為故事永遠不會是真的,但這裡的故事確有其事,那麼大家就姑且來聽聽吧!
《故事》郝明義著,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同樣也是老生和學生的故事,這位老師不知不覺在作者內心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隨著畢業和工作,作者疏於和恩師的聯絡,使得多年後的相聚和片面消息,才發現對恩師的了解是如此的敷淺,開始了與恩師的對話,在此之中,也緩緩帶入自己的生活背景。
就好像《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樣,我看到的不只是墨瑞傳授的課程,還有作者自己的故事,我很喜歡這樣的鋪成手法,兩本書同樣都帶給我很大的共鳴,我也開始珍惜與每一個人的關係,就算是陌生人,我也驚豔我們兩人間微妙的互動,這時候,我不禁會心一笑,然後世界變得美好,希望能將我的感動分享給所有人。
在求學的這段路上,我很慶幸一直都能遇到好老師,他們總是無怨無悔地將時間奉獻給我們這群學生,認真地教學,豐富我們的心靈,甚至對我們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就如作者的老師對他有非同小可的影響一樣。這位老師,在某次班級會議中,對作者說:
「郝明義,你不能說就這樣算了。就算沒有一個人贙成你,你還是要為你自己的提案投一票。這是你自己的提案。」
是的,就算只有一個人贊成,你也得為自己的提案投一票,不能說放棄就放棄。
另外一件震撼作者的事情,就是老師雖然身材嬌小,但是勇氣和正義感一點都不受矮小的影響,依然正義凜然地、狠狠教訓醉漢的蠻不講理,甚至還打了醉漢一巴掌。
不論是言教、身教,這位老師都給了所有學生上了一堂課,於是這本書的出版,也是作者為了感謝這位恩師,所做的承諾,也開始認真回想曾有的回憶。
一段又一段的故事,就這麼寫了出來,小時候像大哥哥的玩伴,是作者長大愛說故事的啟蒙者;作者母親從小為他的教育,對作者的人格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任何一位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人,好像都有一種看不見的緣分,把我們緊緊相連著,所以…就像作者所說,相遇…不是偶然。
Hello,MC:
呵呵,之前就有注意到你的暱稱與現在大傳系的畢展活動相同,於是心裡想這位是大傳系的同學嗎? ;)
我很喜歡你介紹的書單 :) ,恰好也是我很有興趣的類型,
其中柯裕棻之前有聽同學提及,所以一直想找來看,看來真的不錯。
謝謝你的的回應,這是我第一次在blog上發表東西,發現與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尤其是彼此都有共鳴的話,感覺真的很棒耶。
書名:緩慢
作者:米蘭‧昆德拉
譯者:嚴慧瑩
出版社:時報
緩慢和速度,不只是時間上的差異,在米蘭‧昆德拉的《緩慢》中,有更多超乎時間限制的一種境界。
書的第一章,作者先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說起,再從車上後照鏡看來不耐煩駕駛,轉而讓作者聯想到摩托車騎士:在速度中“忘卻”時間的存在,進而斷絕過去和未來的時間感,並享受這一瞬間的脫離;又,作者又以巧妙地敘述速度對人類的貢獻,提供讀者一個不曾思考過的角度,令人驚艷。
他說:「速度是技術革命獻給人類的一種迷醉的方式,並以摩托車騎士和跑者做例子。」又說:「奇異的組合:技術的森然無人性與興奮的狂熱火焰。」
接著,在這個社會追求效率、速度感的同時,作者便問了:為什麼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之後便開啟了作者神乎其技的時空穿梭,從作者所處的現實、中古世紀的世俗之愛,到人心在政治黨派間、愛情又或是情欲間的複雜,都帶了點描述,看來輕描淡寫又不痛不癢,卻能在閱讀後,回味再三。
而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作者對緩慢之於記憶,速度之於遺忘的描寫,看完後更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而這也是這整本書的精華概念。
何不就“緩慢”地看完本“緩慢”此書?不試圖拋開什麼,而是細細品味,相信一定會得到一些不一樣的啟發...
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一九二九年生於捷克的布爾諾,一九七五年後定居法國。
曾榮獲美國『國家文學獎』和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學獎』等,被譽為是當代最有想像力和影響力的大師級作家。
皇冠已獲得米蘭昆德拉作品全集的授權,並根據昆德拉本人最新修訂的法文版重新翻譯,未來將陸續出齊新譯本。
其作品全集包括:長篇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生活在他方》(榮獲法國『麥迪西獎』最佳外國文學作品獎)、《賦別曲》(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身分》(榮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不朽》、《緩慢》、《玩笑》、《笑忘書》等;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論述《小說的藝術》及《被背叛的遺囑》;舞台劇本《雅各和他的主人》。
資料來源:博客來書籍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