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四月19
24)不易居--by 不易
不易居;居不易。
淺顯易懂謂之簡易;每日更新謂之變易;堅持到底謂之不易。
在不易居這個專欄裡,筆者堅持<簡易>、<變易>、<不易>。
希望大家都能在這文藝空間裡互相交流 ,體驗不同觀點。
引用URL
回應文章
:) 聽笨金魚唱歌 :)
李元哲,一個考場失利的大學畢業生。不幸失戀後,遇到與自己個性極為不合的女室友—邱心瑜。療傷期間,元哲在咖啡廳裡遇見西雅圖天使—戚韻柔,從第一眼起,他的心就被俘虜了。但韻柔心中始終住著一個「他」。就在元哲和韻柔之間有進展時,才發現那個「他」竟是汪學偉—邱心瑜的男朋友。天不從人願,好不容易這對苦命戀人才相逢,去意外發現韻柔得了腦瘤,不久就撒手人寰……。
星與星相隔數萬光,人與人之間何嘗不是。
許多相愛的人,終其一生只能遙遙相望。
在我高二那年,原本是平靜美好的。小芳是如此的完美,如此的善良,是大家心目中的天使。
十七歲小女生的天空,原本應該是湛藍的,誰也想不到我的朋友突然患了腦瘤……。短短不到一年,上帝就從我們身旁將他奪走!
一樣的天空,卻不再蔚藍,轉而代之是變調無情的黑﹗
傷心的回憶讓淚水爬滿我的雙頰,浸濕了紀錄韻柔離去的扉頁……。
在這世界上,下一秒將發生的事,我無法知道。但我卻知道,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今生的相遇都是前世修來的福分,我們必須好好珍惜每一段寶貴的緣分。
我以誠摯的心,祝福在另一個國度的朋友—小芳天使。
:) 我記得…… :) 朱天心
我記得……是由朱天心在副刊發表的七篇文章所構成的。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鶴妻」。人往往要等到失去時,才懂得珍惜過去。整篇文章,藉著男主角今昔比較來懷念已故的愛妻—小薰。一切的終止,自那日開始……。從日常生活的改變與不適,他漸漸發現自己根本不了解小薰。原來小薰是如此勤儉持家,凡事為這個家著想,無怨無悔地為他和孩子打理一切。但那些默默付出的愛,再也無法重現了……
在現實社會中,我想雷同的例子應該不少。以一個十九歲少女的眼光透視我的父母親。我印證了:「一個成功的男人 背後一定有一位默默付出的女人」這句亙古不變的名言。工作繁忙的母親﹔辛苦勞累的母親﹔體恤丈夫的母親﹔對兒女付出無私的愛與關懷的母親……。種種惱人的瑣事,母親默默的承擔一切,卻從無怨言。我常在想,這是身為一位女性、一位太太、一位媽媽的悲哀宿命,還是這是上帝交付給女人的一項神聖使命……
:) 台北人 :) 白先勇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由十四個小說構成的。每篇寫作技巧都不一,雖複雜卻帶細膩。故事內容多數是由真實故事加以改編的,只是以不同人名、不同時空加以改編。白先勇的小說人物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活在過去,拒絕接受新生活的人;第二類是將過去總總收於心中,而行動上是現代取向的。至於第三類,不是沒有回憶的新生代就是適應力很強的理性主義者。雖然白先勇對第一類人物有嘲諷意味,但其實他嘲諷中卻帶著無限憐憫。第三種人雖然理性、有能力適應新環境,但其實白先勇對他們卻有些許責備。
回到現實社會,在這日新益新的二十一世紀裡,身為當代的我們,該如何自我定位呢?
感性與理性抗衡著,令人難分難捨。但我想我會遵照古人的中庸之道,效仿小說中的第二種人,取得之間的平衡點,如此就可以避免與現實社會脫節的問題,又能不忘根本。
:) 盲目 :) 薩拉馬戈
「盲目」是由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所著的一本社會諷刺小說。故事從一位司機停紅綠燈時,忽然眼前一片白光,接下來就什麼都看不見開始。這種失明像傳染病一樣,可藉由接觸傳染。不久,失明這種怪病就蔓延全城,唯讀醫生的太太倖免。 藉著這雙僅存的「明眼」,透析觀察人類脫下面具的自私霸道與邪惡……。但令人欣慰的是,在這社會上依然有少數人還存著善心。在危難時,互相幫忙、團結合作,讓大家再絕望中出現一絲絲希望。
記的三年前SARS襲台,人心惶惶、社會不安。沒醫德的醫生,能逃多遠就逃多遠;因公而受感染甚至喪命的,我想他們才是真正稱得上「醫生」的一群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各界人士,他們當然也很值得敬佩。
讀完薩拉馬戈的作品後,我深深體會到人心是世界上最虛偽、最可怕的東西!所以我們只能秉持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信念。
:) 寂寞的十七歲 :) 白先勇
「寂寞的十七歲」這本書是白先勇最早期短篇小說匯集而成的。「金大奶奶」、「玉卿嫂」、「寂寞的十七歲」這幾篇小說都令我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寂寞的十七歲」這篇感觸最深。
正值年輕璀璨的十七歲少年—楊雲峰。父母因他功課不理想而輕視他的能力, 常常拿他和他優秀的兄弟做比較。相較之下,總顯得他弱落無能又喜歡說大話。至於他能夠進入南光中學就讀,並不是能力所及,而是校長賣他父親的面子才給予通融的。楊雲峰脾氣古怪,常常獨來獨往。在家裡得不到父母的注意,在學校卻又常被捉弄,沒有人願意和他來往,就算剛開始極力幫助他的班長,也因輿論作祟,最後避著他不見面。種種因素導致楊雲峰更孤獨無助,為了欺騙自己和旁人眼光,有時候他會自言自語拿著電話筒講個不停,就只因為他悶得慌而找不到人作伴罷了!
其實我很了解那種被比較的感覺。家族裡表兄弟姐妹眾多,無聊的大人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比較。他們總是認為贏是我的本分,而輸便是我的過失。我討厭他們這種莫名奇妙的觀念。我是我,別人是別人。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為什麼要比較呢﹖我不懂亦不明白大人的心理。難道他們都沒意識到自己是將孩子推入萬劫不復深淵的罪魁禍首嗎!
:) 城南舊事 :) 林海音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女士的童年回憶。小說中,英子就是林海音小的時候。英子前半段生活是多彩多姿的。我記得有一篇是描述她認識了一個瘋女人,其實除了英子之外,並沒有人發現這名瘋子並不是真的。天真的英子還有一次莫名奇妙幫助警方破了一個案件,連自己都還搞不大清楚!但英子後半段的生活,不再如往昔般順利了。當她快上國中的時候,她的奶媽離開她們一家人。接著,英子的爸爸也去世了。從此她的人生起了大變化,因為他不再是無憂無慮的小女孩, 他必須當一個小大人了!
從林海音所著的城南舊事中,我看到了在大男人主義下傳統女性的悲哀。女性和孩子是林海音著墨較多的地方,由於自然深刻、情真溫婉,讓人有身在其境的感覺。在這平權社會裡,看到這不同時代不同女人的悲慘宿命,不免令人感慨 。雖然我們的生長背景不同,但城南舊事卻深深吸引我,引起我的共鳴,讓我想起種種小時點滴,而童年回憶亦不斷的襲上心頭……。
:) Who moved my cheese? :)
故事是由兩隻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構成的。一開始好鼻鼠和飛腿鼠就很清楚的知道,C區的乳酪再多,總有一天還是會枯竭殆盡。面對將面臨的狀況早有心理準備。他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分析為什麼乳酪會吃完。對於環境變遷,他們亦跟著改變。其它兩位則是名叫猶豫與哈哈的小矮人,他們覺得C區的乳酪已足夠享用一輩子了。當乳酪變的越來越少時,小矮人們根本無法接受。他們認定乳酪一定是被偷走……
當哈哈經過萬般掙扎,最後鼓起勇氣到別區尋找乳酪後,他才發現自己差點因為無謂的擔心恐懼,將因C區這個小樹叢而放棄外面的大森林。擺脫恐懼的哈哈感到無比的暢快和舒適,至於猶豫過度的猶豫,讓自己踏不出向前的第一步,始終只能在原地踟躕不前,等著小偷歸回他的乳酪。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已就是那個小偷。
其實乳酪只是一種象徵,它可以代表任何一種我們想要追求的事物。而小老鼠和小矮人便是我們追求過程中,每個人面對瓶頸時所採取的不同方式的縮影。世界一直隨著時間在改變,從出生到死亡「乳酪」隨時都在改變,因新事物而導致的恐懼有時候並非是件壞事,懼怕可能會促使我們採取一些行動,而採取行動後就可能對事情大有改善。面對不斷的改變,惟有超越自己才能順應潮流。地球的運轉並不會因個人因素而停止活動,所以「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但在被淘汰之前,我們何不嘗試一下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