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四月19
27)心靈盛宴--by alloften
希望藉由閱讀的心情,灌溉自我的心靈,提供另一個出口!
引用URL
回應文章
最近一期的一個商業週刊2006『一個台灣、兩個系列』關懷系列!
在今天晚上在各個電視台撥出今年的大象男孩、機器女孩!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06/atwn2face/download/
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不管是以什麼角度來看,都希望看完之後能有多一點的收穫又或許是感動吧!
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吧!
這本書是由兩位台客和導演所寫,描述周遊寶島的摩托車之旅,其實根本不是什麼遊記,而是兩個人尋找心中的解答,不知道他們尋找到了沒?一個是父親的味道、一個是尋找自己的脆弱和存在,其實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裡面的台客,沒有什麼言語,卻反而讓人看的一清一楚,會閃避也怕面對,想讓人了解,卻怕別人知道他的脆弱,而選擇逃避,我想他最愛他自己吧!裡面有許多的語詞或是道理,我覺得都很棒,算是一種堅持吧!一種想證明自己存在的堅持,希望自己以後也能有這樣的信心。
在這本書裡面,除了兩位作者的堅持外,還描述在台灣腳落努力活著的人,這些人雖然沒有像兩位作者一樣有著顯赫的地位和財富,但卻富足的生活著,反觀比兩位作者幸福多了!在這本書找到這些人物的的真,這本書所要傳達的訊息,人生有很多東西被自己遺忘,而等待著我們去尋找!
裡面有很多詞語還蠻有趣的,裡面的「你是否會覺得這世界是個anywhere,然後你到了somewhere,又發現自己身在nowhere。然後你又會在nowhere找到了anywhere,又去了somewhere。總會找到一個出口,有了出口,每個入口就顯的安全。你會發現,天涯海角,你永遠追尋的還是一種感動,這感動就真的來自於-夢想、信任、責任還有愛!」其實感動是需要被行動的,就讓我們找尋一個動力往前衝吧!
外卡效應
這本書是剛出版的,內容跟未來學有很大的關係,它跳脫傳統的思考,運用大量的想像力,想像著未來會發展的趨勢。裡面有著58個未來關鍵的事件,描述未來30年,人類的生活微型報告書。是一本簡單容易了解的書。
書中的中心主旨是外卡效應,外卡效應其實是一件突發的事件,就像是蝴蝶效應,一個歷史的流程中,如果有人在這之間做了某一項決定,不管這個決定或行為的大小,這都將會影響未來,而這些看似微小,卻有可能會引發的事項,不是我們所能預測的,稱之為外卡效應。
看完這本書時,真的會有嚇一跳的感覺,我們的世界真的會有這些外卡效應嗎?例如我們常在影片看到的機器人,在未來的11年,他有可能會成為我們的一份子,這是我們所預測的事件,但換個角度來看,當我們知道這些外卡效應時,我們才能對這些emerging issue做一個預備的動作,防範一些不好的事件發生,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利用了表格和故事,可以讓我們很深入的了解,而未來學的理論在此也大大被運用。
無國界醫生行醫記(宋睿祥著)一家親文化
近年來的NGO組織逐漸受重視,例如前幾年的連加恩〈替代役男〉,這一期的淡江時報也報導了服務性團體的興盛,而這本書,同樣的也是由醫生所寫,它裡面所涵蓋的內容,比較多元化ㄧ些。
看完這本書,其實心裡是很興奮、感動的,因為他描述許多在當地行醫的故事,以及他為什麼想加入這個組織。他提到就像是有一股力量,讓他去做這件事情,其實人生有很多這種衝動的感覺,如果沒有好好把握,人生是會失去很多的!
永遠都不要限制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才能作得到,這也是我時常自我警惕的一句話,看完書之後,會讓人覺得人的力量其實是微小的,因此當自己有力量完成自己的夢想時,也要能夠多付出一些,回饋社會!
人生有些時候,可以重來,例如吃了一家不好吃的店,下次吃的時候就可以不要再吃,但是有些時候一些事情,卻無法重來。做一些事情,除了有想法以外,更要有一股衝動,就像是作者一樣,他們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覺得自己的人生有希望,而過的充實。
PS雖然訪間有很多志工的活動或是書,都是請名人來宣傳,反而會造成一些誤導,認為要向醫生或是有名的人才能夠到外地去幫忙,其實我認為只有自己有能力,不管是什麼階層的人都可以服務人群!加油!人生是有希望的!
愛呆西非連加恩(連加恩著):第一屆布吉納法索外交替代役男,一手垃圾一袋衣服的響應。
無國界醫生行醫記(宋睿祥著):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師在賴比瑞亞的行醫日記。
台灣駐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 http://blog.yam.com/mmtstp :因為愛滋病的藥物在當地缺乏,而在台灣響應籌措物資。
* 在全球的遽變轉換中,人類因為移動而失去方向,也因為移動的過程,而找到歸屬感(belonging),一種家的感覺。
* 不同的環境所呈現不同的習慣、風俗、生活等:
(1) 手機:對非洲的人民而言,在動盪不安的地方,手機變成聯繫家人和朋友的唯一橋樑,即使他們再貧窮、生活水準再低,對自己身邊重要的人,還是願意不計代價地付出關懷。(無,p138)。
(2) 移動工具(手推車):賴比瑞亞的手推車形同台灣的汽車,具有載人的作用(救護車),它具備了販賣、搬運,因為當地的交通建設不發達、交通阻塞(無,p158)。
(3) 生育能力:非洲的新幼兒生育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即使政府大力倡導節育,但對她們而言,活在戰亂裡,隨時會失去心愛小孩的不安全感,還有底層深深的恐懼,是我們所不能感受的。
(4) 變胖的藥:在現代的社會裡,每個人想要的都是如何變瘦,但在非洲國家胖就如同是財富一樣,每個人都希望白白胖胖的(愛,p68、無,p146)。
(5) 醫生vs巫師:先進的醫療設備就如同巫術一般,當地人認為醫生就像是巫師,可以治療疾病(無,p64、愛,p135)。
(6) 讀書:讀書在非洲國家是極為奢侈的一件事,他們常常需要輪流使用課本教材,晚上讀書時,只能站在馬路的電線桿下讀書。
(7) 結婚生子:賴比瑞亞的風俗跟台灣很不一樣,許多賴比瑞亞人決定要結婚,並不是兩個人決定從此要共組一個家庭,開始生兒育女,他們倒是反其向而行,將順序顛倒過來(無,p144)。還有在非洲國家的新生兒在生出來時,是沒有姓名的,通常是冠媽媽的名字,等到過了一年後,才正式取名。
(8) 疾病:瘧疾、愛滋病、營養不良,使的當地的人民平均壽命大概4、50歲左右。
* 來自各國的義工,橫跨語言和文化的限制,因為有愛讓這個世界沒有隔閡(無,p174、愛,p163)。
* 跨出自己的國家,看到不同的世界,也因為受到了衝擊,才能夠讓我們思考更多,而付出更多。
空間就是性別
作者:畢恆達
出版社:心靈工坊
這本書的特色是以空間來衡量男性和女性的對等關係,裡面有很多看似乎平常,卻潛藏著男女之間細微的不同,我們可以從廁所而言,在淡江廁所排隊的總是女性,這看乎對等的廁所空間,其實是表述著不公平的權利問題,作者利用空間的角度放大到男女的性別語言,理論很深奧,但作者以簡單的文字敘述,讓這個空間的權利關係,發揮的淋漓盡致!
裡面有一些觀點,皆以女性主義為出發點,例如家這個空間,看似乎是一個很溫馨的空間,但卻暴露一些不對等關係,這不代表所有的家庭而是某些家庭婦女的心聲!
而我們的社會也大多陳述著男尊女卑的觀念,因為從我們的教育來看,課本的知識皆傳達父親的父權主義,例如,媽媽做早餐,爸爸看報紙,這種觀念其實已經根深蒂固的影響我們的社會,雖然有人認為女權主義的口號主要是以打擊男性主義為主,但我認為不應該為了打擊而打擊,而是很真實的描述2種不對等的空間裡,女性他所給予的權利,相較於男性是比較小的!這本書跳脫男女主義的口水戰外,而使用空間的角度來看,十份簡單又有趣!
追風箏的孩子
卡勒德.胡賽尼著
出版社:木馬文學
這一本書才剛看完,就感覺到一股暖暖的感動,感動的是主人翁阿米爾終於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了,他爸爸的兒子了,他的勇氣將追隨著哈山,他的弟弟,不斷的延續,一代又一代!
其實人和人之間,就像是一面鏡子,有時候你會恨別人擁有你所沒有的東西,但一旦擁有卻又發現傷害了別人,故事的主人翁害怕、畏懼,而使的他的弟弟哈山,受到了難以磨滅的傷痕,而他的愧對,也隨著他回到阿富汗而發現更多的秘密!雖然哈山已經死掉了,但是他留下他的兒子,一個跟哈山一樣善良的小孩,阿米爾也因他成為一個完整的男子,一個勇敢的男子!
看完這本書,雖然不了解故事中的歷史背景,但是我覺得種族之間的怨恨是很可怕的,這股怨恨不知從何而來,但是令人悲傷的,在全球化的脈絡底,希望種族之間的怨恨,會隨著時間而消逝,成為眾人警惕的故事,而不是報復的開始。
海神家族
每個人都有一個家
隨著全球化的脈絡底下,家在未來的預測是會消失的,但看著我們的社會,家沒有消失,反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我們對家的緊密相連。歷史的鴻溝、時代的潮流,帶走了時間,但從這本書裡面,我們看到了作者從他的回憶裡,找尋家的感覺、撫平歷史的傷痕和誤會。
海神家族〈陳玉慧著〉:一本縱橫日本、台灣、大陸的一本半寫實小說,描寫一個家族歷史的累積交錯,因海神〈順風耳、千里眼〉而重新建構一個完整的家,看完這本書,會對於台灣、日本、大陸之間的歷史有聯貫的了解,當主角的外婆、媽媽、自己,在這個歷史的鴻溝裡,翻覆運行的受傷害,不管是歷史的悲劇還是家族的傷害,最終主角找到她的家,她的歸屬感〈be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