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四月19
58)興之所至--by 遊子
我是一個每次到圖書館,都會到新書區看看有沒有新書,每一次都會在那裡翻翻,看看,常常就這樣花了二個小時不等的時間。雖然讀書沒計劃,但對書還算有一股擋不住的感覺。
引用URL
回應文章
書名:這一生都是你的機會
作者:亞歷士.羅維拉
出版社:圓神
這本書的標題看來有點誇張,但仔細看了內容之後才覺得一點都不誇張。
當初是因為人生有一些不如意又剛好看到了這本書,所以才將它拿來看。
這本書的是以一個公司職員寫給她的頂頭上司的信做為開始,她問的老闆一連串的問題,而她的老闆總是沒有回信。她的老闆是一個現在隨處可見的大忙人,對於這些問題或許也沒有時間來好好思考。但作者並不等待老闆的回答,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她認為每天老闆都被堆的老高的的事情在等著,但這些是需要的嗎? 每天被心裡面的煎熬所苦著,心裡茫茫然,好像做所有的事都不太想做,有壓力,心裡有著喘不過氣的感覺,愈是告訴自己要完成它,愈是心裡頭有些不踏實的感覺,有些悶。這裡只有一個想法,當這個世界沒有人告訴你你應該做什麼的時候,你會去做什麼,或者是不去做什麼。這些是內心深處的感覺,是每天清醒的每個時刻都會有感覺的,只是被外界不是自己的聲音所淹沒,所以漸漸地不是那麼清楚,但是你是知道的,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你會覺得我現在到底在做什麼,總是好像不對勁,缺少些什麼,而這個的最大的答案就是找回自我,換句話說也就是你到底想要做什麼。人生在世,你總要做些什麼吧,總不會有人都坐在那不動,除了吃飯,睡覺外,其他的時間還有很多,總不能空著吧,當然你可以說,從小到大,要上學,畢了業,就去找工作,結婚,養育孩子,還有很多生活上瑣碎的事要處理。這些雖然都是事實,但當你有一天這些都先拋開,突然之間,你說得出你要做什麼嘛? 你真的有自我嗎? 當你自我的很多部份都被家庭、工作、小孩、父母、朋友等顯現出來的時候,除了這些,你真的沒有想要做的事嗎?雖然臨死前,這些都了無遺憾,但除這些,好像應該還有些什麼,覺得人生才會覺得有好好活過。
書名:丁渝洲回憶錄
作者:丁渝洲口述,汪士淳撰寫
出版社:天下文化
我當初看到這本書時,只認為是一個歷經國安局,國安會祕書長等職務的情報頭子。但看完之後才發現,其實他是從軍中一步一步歷練上來。他的青年時代及人生精華的時段都奉獻給了軍中。而軍中所受的教育也影響了他的一生,他說後來他在軍中養成一個習慣,那就是每日在就寢前,反省今日的所作所為。他表示這個習慣讓他一生受用無窮。
他的軍中生涯是從陸軍開始。他經歷了嚴酷的官校生活,後來任軍職時,他總是要求自己將事情做好一些,比長官想的快一點,且今天能完成的事決不拖延到晚上。因此我想這也是他一點一滴累積了他做很多事的能力吧。這樣的人即使不是很有能力的人,經歷這樣對自己的要求,也一定能夠補自己不足的部份,且能贏過大部份的人。他一步一步升到八軍團司令,這已是帶兵的職務中算是非常高的職務了。但是後來卻因為長官的授意,漸漸地轉入軍情局,這也是他踏入情報界的第一步,自此他也就展開了與以往不同的人生。
我可感覺得出字裡行間,他還是對於帶兵的職務較有興趣,但他也不怎麼怪罪他的長官。這顯示出他能依任務的需要承擔上頭給予他的重任。之後漸漸地展開由軍情局、國安局、國家安全會議祕書長等歷練。而這正是台灣歷經第一次政黨輪替的開始,他以親身經歷娓娓道來他的所見所思,並提供他對於台灣未來在面對內部的紛擾,外部的衝擊的情況下,他的忠肯的意見。畢竟他是以他的國家安全的職務歷練的角度來看事情,這或許能提供台灣一個未來的方向。猶記得作者到二度新加坡訪問時,當時的總理李光耀都問他同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作一個研究,預測中國與台灣一關係在未來五到十年內會有什麼樣的進展。」作者只能說,很遺憾的,有做,但並不深入。這令我想到為何新加坡總是能走在國際政治的前端,絲毫不受其面積與人口的受限。
書名:雷蒙.艾宏 : 入戲的觀眾
作者:雷蒙.艾宏
出版社:聯經出版社
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在研究所的課程上,有印象有提到這個人的名字,他是一個國際關係的大師,也是一個學養豐富的人。再者是在陳文茜的書中提到《雷蒙.艾宏 : 入戲的觀眾》這本書。當時書中說到理解政治與看戲的觀眾之間的關係,所以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所以去找了他的書來看。
看了之後才發現他的思想,以及他對當時世界大勢的分析與看法真的很令人發人深省。簡直可以經由他的言論重回那時他在由法國負笈前往德國求學,親眼目睹當時希特勒的興起的氛圍,與後來大戰結束後,在法國教書與擔任報社專欄主筆對法國政壇與世界大勢所見所思。法國的情勢以左派在國內的情形與法國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獨立為主軸。這兩件事都是法國政壇的大事。可以看到當時法國國內的紛紛擾擾。一九六八年的學生街頭運動與最近法國巴黎郊區的青年暴動和最近法國為了反對新的就業法案,群起走上街頭反有著法國人的民族精神。
其實我最喜歡的還是第一章,也就是作者年輕時求學的這一段。這一段標誌著他在法國高等師範的生活,所學,尤其是當時他發現哲學時的熱愛。也談到了他到德國求學,找到了在法國求學時在學問上沒找著的東西。這一段是標誌著一個年輕人一生基本人生觀的時候,因為那時就看的出來,作者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在求學時造就他寬廣的心胸,所以他之後有時做政治評論,但有時也跳下來實際的政治層面。所以他的觀念是觀察政治靠的是理性,冷靜,而從事政治就必須靠激情了。他之後還有擔任 L’express 的專欄作家,他算是一位到處參與很多事情的人,但又能在此俗務之中保持一顆冷靜的心來分析,靜下心來寫東西。他算是一個著述很多的學者,有機會的話希望可以將國內有關他寫的書拜讀玩。
書名:你想通了嗎?如何靈思考,解決問題
作者:苟斯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讀完裡面一個一個的故事,就很人想到很多周遭的人事物。用書中的核心概念來說就是用 “這裡面有問題嗎” 這個意識串起來。如果說這本書有任何幫助,那就是啟發問題,並嘗試解決它。
這裡面有很多的例子,例如一棟辦公大樓的電梯的問題就好像牽涉到很多人,如房東,在這棟大樓的員工,及員工的老闆,而問題的起因只是因為,即使這棟大樓還有許多空的樓層,但是僅有的電梯要讓使用它的人在上下班時段等超過耐心可以忍受的時間。光是這樣,員工之間將有所行動來使得有人必須為這個問題負責,而老闆及主管們因為跟一般員工的作息不太一樣,因此他們從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他們擔心的是引發出來的勞工運動。而房東也想要逃避這個燙手山芋,能不理最好。這個例子是好像生活中很平常的問題,問題發生了,但卻大家互相說這不是我的事情。而這個問題後來用很多辦法雙管齊下來將它解決了。但藉由這個例子,作者闡述問題的一般性定義:問題往往來自於期望與感受出現了落差。而且將各個方面的人定義他們對這個問題的訴求,及到底誰是這個問題的擁有者。
這本書的可貴之處不在於它教了你多少,而是經由這些書上一個個的範例去省思一些作者用斗大的字所寫出來的一些感想語句。經由這些感想語句,其中有很值得深思的地方。例如電梯的例子即是「誰有問題」「你認為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書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作者:李德哈特
出版社: 麥田出版社
有很多時候,在電視,在書本,在人們的談話間,都談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如何地影響他們,以及世界,所以對它還只是一個還算熟悉但不甚清楚的概念。所以後來找到一部詳盡描述二戰的書就非常的高興,也就是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這本書結構分明,分成四個部份,第一篇「前奏」,第二篇「爆發」第三篇「狂瀾」,第四篇「蔓延」。
對於第一篇來說,我覺得李德哈特是想講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戰爭是如何發生的。那時希特勒也不過是想要恢復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失去的的領土而已。這算是一個他之所以為什麼會成為德國最高領導人的原因之一,所以他提出的一些主張對於國內來說並不算是離譜與過份。而當時的國際氣紛又是因為害怕另一場戰爭,所以對於希特勒的主張是有討論的餘地的。對於德國對捷克的蘇台德區的歸還,後又兼併奧地利,後來又是波蘭的但澤港的問題,與要求一條自由的通路前往東普士,在這些問題上希特勒一步步地勝利。西方國家的妥協及安撫希特勒的態度與當時德國高級將領間有著很大的差距。西方國家是一群有著互相保證安全的國家。英法要去保證其安全,在這裡面有著國際政治間著名的政治平衡的概念。但英法兩國的態度卻是一再地滿足希特勒的需求。直到最後才發現不行了,不能再滿足希特勒的要求,而這時候希特勒卻已經騎虎難下,因為這樣的突然拒絕,使得他必須顧及到尊嚴的問題。所以說,戰爭真是在大家的機關算盡下,想要必免戰爭,但又必須要追求國家的利益的前提下,不知不覺地升高了緊張的溫度。
互相不信任且情勢發展到無法妥協下去之後,就是一連串地戰爭,波蘭之役,侵入法國,之後因希特勒一廂情願地希望英國人會求和,喪失了渡海攻擊英國的機會,因那時因為英法聯軍在歐洲的敦克爾克倉惶的逃離已經喪失了很多重武器。之後希特勒又把眼光轉到俄國,因他他認為只要俄國也屈服了,英國也就難以再支撐下去。中間發生一些小插曲,也就是南斯拉夫發生政變,變成不支持德國的政府。但也被迅速地敉平了,但也拖累了一些準備攻俄國的準備。至此,我覺得其實德國已是處於最佳的狀態了,德國軍人的領導與素質功不可沒,但也是很多運氣的眷顧才能達成此成就的。
西歐戰役之後就是攻俄初期的勝利與中期的停滯,而其中希特勒的干預算是很明顯的失誤,只因為他要獨攬大權。英美的在北非的反攻與後期的諾曼地反攻算是已經注定敗局已定,不過北非戰場的隆美爾雖敗猶榮,因他的失敗毫不影響他的出色表現。
整部戰史表達出各國對於戰爭的心理看法正好是「戰爭之霧」的最佳寫照,即使是情報再如何地先進如現在,各國之間也不能真正地了解對方的真正意圖。因此很多不必要的誤判發生。如李德哈特所說的,二戰其實是一場「不必要」的戰爭。他只是運用英美的強大力量再加以讓歐洲恢復秩序而已。但留下的卻是歐洲的殘破與美蘇霸權的興起。
書名: 想做的事就去做
作者: 大前研一
出版社:先覺出版社
這一本書我認為是一本很值得一看再看的書,這樣說並不是說要拿起書本一看再看,而是將其所說的,對照自己的人生,找出自己的人生的道路。
我認為第一章最為重要,它的章名為人生長樂的祕訣。按這個脤絡來看,此章的各個標題就非常值得深思了。如「老後的快樂是畫出來的餅」因為現在距離老年還有很長的路,且就算到那時候也不見得有實現的慾望與機會,所以「想做的事立即行動」,而想做的事是否真是你內心想做的事呢?還是這件事是你周遭的人希望你去做的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做起來必定沒有勁,所以「不要去過別人的人生」。但人生總是會有不如人意的時候,這可能是當下所有的條件都無能為力,也可能是命運的安排,所以有時必須忘了這一段,重新出發,找尋其它的事去做,最佳寫照為「唯有放下,方有所得」,最後作者引述自己的經驗,他當時一心只想做核能有關的技術人員,但發現核能技術在日本日益高漲的反核情緒中愈發沒有出路,所以想離開這行,因緣際會下,進入了日本的企業管理顧問這一行,但這其實是在決心不做不想做的事,以及專注於只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一件事情上,這樣才可以說出「人生總有意想不到的出路」。
我覺得這本書表達了大前研一的的人生觀,也就是不要說我以後一定要如何,怎樣。現在就去做。而他實踐此人生觀的成果是從事企管工作二十餘年,之後還做了許多很不一樣類型的事,而寫這本書時他才五十八歲,依日本男性平均壽命來說,還有二十年好活,所以他認為即便做了那麼多的事,還有很多時間可以用。當然我不認為一般人都有如此高的效率,但至少他所說的主要核心,即你想去做的事,不要等待,這樣人生才不會到了臨死的那一刻,才認為自己一生沒有好好活過。
:)
登完最後一篇文章,終於跑完了閱讀馬拉松,感覺很輕鬆,平常有閱讀習慣就覺得沒什麼,但真把心得寫出來就有點不知所措。啊,終於不用想今天有無把它 po 上來這個問題了…
書名:1 % 就可以改變人生
作者: 李圭
出版社:遠流
這本書的主旨是想藉由很小的改變,就可以改變人生很大的部份。雖然作者的專業是心理學,但他也運用了很多如時間管理等的部份來加強對人生的管理。
其實他強調的沒有幾個想向,第一就是要設定目標。這是一個很基本的要件。如果沒有目標,那就沒有努力的方向,其他的例如如何達到目標等的方面也就不必談了。但這還是不容易,因為人有很多自己想出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就好像是自已都會編出來的一樣親切。但是目標還是設立的好,因為有了目標才不會浪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卻找不到成功的入口。但是有一些小技巧才能讓立定目標更為完美,如心理的技巧。一個阻礙自己立定目標的理由是「為時已晚」,但如果現在還不開始的話,幾年後情況還會有改善嗎?或者是面對虎頭尾的情況,必須找出讓自己沒有藉的預備方案。還有列舉出一些為何沒有立定目標的原因來檢視自我。其他如想要成功就必須讓自己思考及行動像成功人生般,並且向那些比你成功的人請益。
其他的篇幅討論的還有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只剩下時間管理,那就是達成成功最基本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先做重要的事」。這實在是一個至理名言,但卻不是很容易去實踐的。因為我很久以前也曾聽過這個說法,但也僅止於認同,但經過一段很常時間的經過之後才發現,其實當初並沒有真正地弄懂這個意思,因為我發現當初認為是重要的事,最終還是沒有實現,這就表示了我這段很長的期間中並沒有去做真正重要的事,以至於真正重要的事並沒有被達成。所以這本書的許多內容與我心有戚戚焉。但我認為並不用全部都記,只要實現其中的一些大重點也就夠了,因為至少我們把這些想法認為是「重要」的事而努力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