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四月19
61)池中物--by 不啦
魚悠閒地游在水藍的世界中,微笑。
引用URL
回應文章
《戴眼鏡的女孩》
派屈克‧蒙迪安諾 著
書中的小女孩─也就是主角─和我一樣是從小就戴著眼鏡上學的,但唯有練舞之際,她必須摘下讓她看清這世界樣貌的眼鏡,轉身投入另一個柔和無銳角的世界。
對於戴眼鏡這件事,小女孩一點也不覺得麻煩。也許與她和靄的父親有關吧!父親並不反對小女孩拿下眼鏡逃離現實;相反地,他常常和小女孩一同摘下眼鏡,沒有嚴厲的責罵怒氣,他像是極能感同身受孩子的世界,雖然我看不見他臉上的微笑,但那一定是這世上最美的畫作。
世事何其煩雜,無論是誰都需要個讓心休憩的小窩,讓它能好好地睡上一覺。眼鏡是女孩用來看清楚世界面貌的輔助器,所以隨時都可以如同拿掉面具一般地,投入自己的小小世界,恣意放縱。只是當聽到「戴起眼鏡吧!」的聲音時,女孩又得戴起眼鏡,踏上規律的人生路途。
此書描寫的是一個戴眼鏡的女孩和她童年生活在巴黎的種種回憶。情節對話看似平淡,卻令人讀來饒有興味。
即使仍不知道女孩父親從事的是怎樣的「轉運業」、父親為何如此敬重店中的釘勾先生、女孩父母又為了什麼分居兩地(也許書末所提到的「那些情婦」正是原因?),無所謂,模糊的事件反而令我有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我想作者是要我們拿下眼鏡,半睜著迷濛的雙眼,欣賞那些因失焦而顯得氤氳的柔邊吧!
眼鏡下邊的世界,你願意放下手邊的待做工作,好好地瞧一眼嗎? 不論你是否戴著眼鏡。
《看海的日子》
黃春明 著
第一次接觸黃春明的書,也許是典藏集的緣故吧,我皺著眉抱怨:「天啊 !好『結實』 的一本書喔!」不過還是硬著頭皮看下去。 我發現黃春明先生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鄉土文學作家, 在本書的每一篇幅中隨處可見濃濃的人情(鄉土)味, 他很擅長於描寫市井小民的欣喜傷悲,如「看海的日子 」中主角所表現出的那種頑強堅定的生命力。像一棵大樹紮根於泥土中屹立不搖。其中最令人激賞的是主角 「白梅」的聰明才智,她運用了經濟學上的「需求法則」因而使勞苦一整年的村民得到其應有的報酬 。
嗯… 『青番公的故事』寫了非常多關於台灣農民辛勤的精神事蹟 ,「互助」 這個觀念也是村民修復家園的一劑強心針,充分發揮了人性的美德。
雖然青番公沒讀過多少書, 但他「事事不與人爭」、「清靜自得」的 「隱士態度」,就如同詩人李白、 杜甫一般,又豈能認為他「俗」呢! 而他將「事在人為」的精神教授給其孫子,也是一種別於學校教育制度的另類教育吧。
「文章」,之所以能集結成書,必定有其共通點,有其想傳達給讀者的意念。
「看海的日子 」一書, 特別著眼於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屬「 低階層」 的小人物的生活型態及其命運發展 。且深入探討60 、70 年代的台灣社會。 例如︰因為人民沒有主權, 自然而然不關心國家大事及國際脈動。 政府不注意小市民的生活需求,人民也只能 「自掃門前雪」了,哪來的空閒去管「他人瓦上霜」呢?
《小眼睛》
陶晶瑩 著
該說這是本怎樣的書呢?兩篇中篇小說、數篇散文與愛情絮語,交織出一個纖細卻又有話直說的女人心境。陶晶瑩時而溫柔細語、時而嚴證義詞,替好多女人說出隱藏的心聲。
尤其在我讀完第一篇小說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思緒如高掛天空的風箏線,扯得老遠。篇名是<馬克>,也是故事中女主角的綽號。馬克原是個一刻不得閒的工作狂,卻因突來的一場大病住進了醫院,在那灰暗陰冷的小角落裡,她終於能靜下心好好地檢視自己過去的生活。
作者說「久病床前無男友」,乍看之下覺得好笑,其實蘊含了深深的悲哀。人一旦久病,關懷自己的人就會愈來愈少,也漸漸地聽不到那些噓寒問暖的話語了。所以是不是要病就最好大病一場,然後迅速如幾分鐘一班的捷運,撒手人寰?看著自己如同一株不再盛開的花朵,無人垂憐,孤寂地待在陌生的環境裡,誰眼眶不會有淚?只是身軀被禁錮在病床上,滴答滴答的點滴似乎像在嘲笑著自己,「你哪裡也去不了」。
感謝這場大病,馬克認清了自己的身邊人原來如此懦弱猥瑣,看自己病了,心生畏懼卻不敢提分手,只是給盡臉色。幸好最後馬克恢復了,出院後的她已不是過去那個她,她像是重生一樣,展開新的人生。
馬克的病因不是癌症,而是太勞累所產生的腫瘤。現代人總是忙,需要忙裡「偷」閒才能讓自己稍喘口氣。多可悲,休息不本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嗎?竟然還得用「偷」的。看看德國人吧,每個國民都擁有休假的權力(其實對他們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事),可以安排全家出遊、長途旅行、二度蜜月,無論是診所醫生或螢光幕上的那些綜藝人員。他們認為休假是種充電,唯有充滿電的電池,才能爆發出更優的創意,更棒的工作效率。
生活在快節奏的都市中,行人總是繃著臉趕著路,腦袋裡不是眼前的紅綠燈,而是下一秒鐘自己何去何從。我也不願如此,只是當我下了公車後,不自覺地就會成為那些緊繃著臉的人之一。悠閒不難,但在這個城市不被允許。
《漢宮豔后‧衛子夫》
張雲風 著
讀了《漢武大帝》後,我對武帝寵愛的那個女人產生了興趣,於是找了《漢宮豔后‧衛子夫》來一窺究竟。
衛子夫本是一介民女,因緣際會進入公主的府中當歌舞伎,在武帝一次造訪的家宴中,深深吸引了武帝的目光與心。於是武帝便將她帶回宮裡,善妒的阿嬌皇后當然容不下她,幾經波折,衛子夫終於能與武帝形影不離。
以前總以為阿嬌是個可憐的女人,皇帝見她不再貌美就懶得多看一眼,但其實武帝與阿嬌的結合是基於政治因素﹕一個想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一個想讓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后。武帝對阿嬌沒有一絲一毫地愛憐心。再者男人好色,就姿色而言,阿嬌根本無法與衛子夫抗衡,更別提子夫溫柔婉約無心機了。想要挽回武帝的心的阿嬌,找了才子司馬相如來幫她,司馬相如雖寫下了著名的《長門賦》,武帝卻依然不為所動。後來阿嬌被廢,改立子夫為皇后。
但人的好運是不會持續一輩子的,當子夫全家浸漬於皇家恩寵中,衰老的武帝看著臣子一個一個死去,他開始害怕死亡,身邊的臣子知道了武帝的恐懼,找來一個又一個巫師道士,把武帝騙得團團轉。不僅賠上了無數的金銀珠寶,武帝竟聽從江湖道士的指示,將女兒嫁給一個老粗。因為心中的恐懼無限擴大,武帝像一個溺水的人拼命地抓住身邊的浮木,卻無暇注意那木是否朽了?腐了?
最終那華美壯麗的皇宮,只剩武帝一人。他殺了曾經的愛人衛子夫,連帶她一整個家族,也因被奸臣陷害,化為一具具枯骨,躺在自己的棺木裡,無處訴冤。
誰都害怕失去青春,但又有誰能青春永駐呢?別傻了,不要像善妒的皇后對著魔鏡問﹕「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即使殺掉一個白雪公主,誰能保證不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呢?
我們都在老去,於是我們要抓住的漸漸不再是外表,而是稀疏頭髮下的智慧。
《雨季不再來》
三毛 著
讀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再看她的《雨季不再來》,我發現的不只是兩個不同時期的三毛;而似乎看見了她『少年維持的煩惱』,也觸動了我內心的某一地帶,那個大人看來像是『少年強說愁』的記憶與過去(或許現在也是?)。
在那個有很多情緒、很多心情的記憶裡,也許我跟三毛一樣的傷感、無助,只有文字才能讓我寄託心中那些不斷湧現的思緒與紛亂。
三毛說: 《雨季不再來》本身並沒有閱讀的價值,也有很多朋友告訴我:這本書不好看。而我起初也是這麼認為。讀了前面幾篇後,我對她要表達的是什麼依然一知半解,於是翻到【序】,那兒有很詳細的介紹,當我讀了之後,再來看她的文章,就更能深入她的內心與感情了。
三毛,社會大眾皆認為她是一個奇女子,雖然她說:『我是一個普通的人』,但我還蠻欣賞她文字的細膩與美感,至少,她在我的心裡,占了十分特殊的地位。
《恨昇歌》
黃婷 著
我不是陳昇的歌迷,黃婷這個人也跟我毫無關係。本以為這只是本塞滿了偶像崇拜的書,所以沒將它放在心上。直到某天在圖書館逛書架,發現了這本書,深藍色的書皮帶點憂鬱。隨手翻翻卻欲罷不能,只好將它借回家細細品嚐。
一直很羨慕一群朋友能有個共同的偶像,可以在他發片前一起興奮,出片後一起討論這次的曲風、專輯、內頁,一起去簽唱會、演場會,然後一起寫下擁有共同的回憶。我以為那樣的情境首要條件是﹕那偶像是個主流歌手。因為從我有印象以來,自己喜歡的音樂幾乎都不是主流。甚至還會有人問﹕她是誰啊?
但陳昇的音樂不算主流吧!我在書裡卻看見了好多好多喜歡他的歌迷,用自己的方式擁戴著他。陳昇的音樂滲透了他們的生活,也許陳昇只是唱了一首歌,那歌就改變了一個人一生中的某個片刻。
其實不只陳昇對吧,所有演唱者,都是極具影響力的人,對那些能將音樂聽進心底的歌迷而言。就算被罵瘋狂,也不以為意。那是生命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失去了就再也補不起來。
講大道理的書比比皆是,有時候我卻不想讀它們,即使那些書評寫得多麼觸目驚心,像是你不讀它世界就會毀滅一樣。孔子都說了音樂能教化人心,聽歌不僅僅是種娛樂休閒,願意的話也能讓它進入你我的生活。在不同情境下聽一樣的歌,讓心放空,替自己的思緒做整理。
《韓非子》定法篇
定法共分為三小篇,以問答方式寫成,答者(韓非)皆舉例說明,故讀來不覺艱澀,是容易理解又言之有理的文章。
就第一篇來說,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兩家之言,孰急於國?」應之曰:「是不可程也。」我以為是每家主張各異,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點,故韓非不認為哪一家的主張對國家最為切要。一個人要生存就得吃飯穿衣,不然必定餓死凍死;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就得有「法」和「術」相佐相成,否則君主將被矇蔽,群臣將混亂不守紀律。
但現今台灣社會即使有「法」,其賞罰卻無法合於民心,往往壞人做了傷天害理的事,好人只能默默承受一切,因法不公,好人無以平冤情。譬如開沙石車的司機若碾死了人,頂多賠錢了事,而人命竟然被「法」看得如此微薄?車下亡魂無數條,然高高在上的法律保護得似乎不是那些守法的好公民。
再提到「術」。一個好的上位者必定能明智地考慮底下官員的升遷,依其能力來給予不同職位,讓每個人得其所適。台灣的政治體系卻不是如此,職位的升遷往往不靠能力靠關係,跟愈高階層的人攀好交情就可飛黃騰達不愁吃穿。所以才常發生官員不適任的事件,人民看著無奈,然又能如何?
第二則是談到法和術的不可分離。韓非對於「有法無術」與「有術無法」,仍然是以申不害和公孫鞅的作為說明了自己的見解。前者因新法舊法沒有統一,做壞事的人就多了,認為實行新法對自己有利的官員就遵循舊法;反之,則遵循新法。這都是由於法令不定的緣故,在這樣的世局中,即使君主善於用術也無法使國富強。後者雖有守法的官吏,但因君主不擅用術來考查姦邪,其富強也只是被臣下利用罷了!故「法」、「術」應一併實行,國家才能太平,人民才有安定的生活。
最後一則由問者的疑問引出韓非自己的觀點:申子的治術和商君的法制都不算完善。「雖知弗言」,那麼知道了又有何用呢? 更何況身為一個上位者是理所當然該說出其觀察的實情、其聽得的話語,才能讓人民感受到君主的愛民如子。而商君的法律就又更不合情理,「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武士與官員是完全不同的領域,會作戰的人不一定就能治民,能管民的人也不一定會打仗,又怎能因一個人殺敵有功就賞他個官當?在我看來,這邏輯相當奇怪,但古代的政治體系似乎都是如此的,完全不管其能力是否和那官位相當。
古代讀書人寒窗十年皆為了考取功名,然而榜上有名的不一定就會是個好官,名落孫山者也說不定將來會是個愛民的父母官。所以官位的調配是複雜而重要的,上位者絕不能憑一己之私就胡亂分發,否則大患將至。
韓非很仔細地去思考此兩家對國家、對君主、對臣子,甚至對人民的各種利益及效用,並舉事例來應證自己的觀點,是很有說服力的文章。也難怪秦王及後世各代君主會採用他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