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四月19
66)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by 盧雲
有時候,我常想:事情是如何發生的?像是聖女貞德,她在那時是在想甚麼?
對我來說,讀書是為了知道事件的發生,是為了滿足心靈的渴望。
引用URL
回應文章
書名:諸葛亮大傳
作者:陳文德
侯文詠從小就有寫作的天份,還滿自得其樂地開辦「兒童天地」,後來因為老師說:「你這麼聰明,為甚麼不做點別的更有用的事?」,及各方的壓力下,慢慢的進入到理工科,之後就做一個醫生了。後來中間發生了很多事,也很迷惘,還為了找尋答案,去旅行了一段日子。做後漸漸地寫作的時間愈來愈長...。
其中有一小段故事,是以「你們這麼急,到底都在急些甚麼呢?」為結尾。現今人們,為了要獲得更幸福快樂的生活,當然是擔心會成為『下流階層』,所以急阿。
在網路上,我曾看過一段故事:享受當下的幸福
http://www.jwb.com.cn/big5/content/2006-03/24/content_349208.htm
每次看到這裡,我總是在想:是我本末倒置了嗎?我是在追求甚麼?侯文詠似乎找到答案了,那我的答案在哪裡?
書名:我的天才夢
作者:侯文詠
以前,常聽到:「台灣是亞洲戰略中心」,其實心中都沒啥感覺。這次透過作者利用小說的筆觸,勾勒出鄧芝龍這位海上冒險家在十七世紀-正值大航海時代,在波濤洶湧的海上,創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權。之前有玩過「海商王」,主要是在加勒比海海域進行貿易的遊戲,真希望我能和鄧芝龍一起進行熱血沸騰的海上冒險。
在大航海時代,台灣來了許多外國商人,有葡萄牙、西班牙、日本,其中有一些落地生根的人,甚至鄭芝龍也娶了一個日本女孩,他也有到東南亞貿易,我想一些水手也會有來自東南亞的吧。所以台灣人應該能以較寬廣的心胸看待外族人的。但最近有個政治人物,卻表示「懷疑越南新娘身上有毒」...。更久之前,竟爆發泰國勞工暴動...。以前我還覺得美國的種族歧視滿嚴重的,沒想到,台灣也不遑多讓!
書名:鄭芝龍大傳
作者:陳文德
以前,在看楚漢相爭的故事,總是為了項羽抱屈,他如此的英勇善戰,卻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而劉邦,總認為他是一個奸詐的小人...。看了此書後,原來當時項羽幾乎是眾叛親離,大部分的人都反他,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分封不均,使得大家都跑去漢營去了。這也是劉邦的好運,因為當時除了項羽、劉邦沒有其他有勢力、聲望的領袖了。
現在的治安似乎不好,有許多社會新聞被報導出來,可是不論是政治人物、媒體、民眾,卻好像都是神探似的斷言誰是兇手,誰有嫌疑...。就像是我以前不知道項羽、劉邦的詳細情形,只靠著漫畫、小說的印象,推斷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事情的真相,往往出乎意料之外,不應該如此地斷言某人有罪。最近在看一部電視劇-「大宋提刑官」,常說:『人命大如天!』。
書名:劉邦大傳
作者:陳文德
我們常說:中國五千年歷史,以代表中國歷史的長久。最近在圖書館發現了這本書,作者使用小說的筆法描寫西方文明五千年。讀了之後,心中波濤洶湧,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有許多地方值得去深思...。其中我看到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章節。
為了生存,所以進化。自古以來,生物為了生存下來,發展許多的策略,有的往陸地發展,有的往天空發展,因而成了這多采多姿的世界。每個存活下來的生物都是經過殘酷的『生存競爭』,所以每個生物應該都是贏家。
如同現在教育-學歷至上。為了生存,所以進化-要考到名校。生存應該有多方法,不會只有一個。以前聽過一個故事:一個準考生,因為父母的要求,非名校不讀,結果兩次落榜,到了第三次就崩潰了...。如果考生先到其他學校就讀,然後再以轉學考考到名校,如此一來,四年就可以考四次聯考(學測)、三次轉學考、一次研究所考試,這樣機會會不會大得多了?生存的策略不會只有一個,不論是人類還是蟑螂都是贏家。就算是在怎麼卑下的工作,父母能將小孩栽培到高學歷,我相信父母那份成就感、那份喜悅,跟在名校做深入的研究是一樣的。
書名:時間的長河
作者:馬克斯‧克魯澤
譯者:何珊、郭潁杰
「秦公司興亡史」是描述秦國先組從被周王室封於秦地,到秦始皇統一天下,而後秦朝滅亡。其中較為深刻的是「商鞅變法」,秦孝公和商鞅的變法是中國成功變法的少數例子之一,可是商鞅卻在秦孝公死後沒多久,就被繼位的秦惠文公處以車裂之刑...。這讓我想到了最近的「教改」。
我算是末代聯考生,當聽到「教改」實施後,心中滿興奮的,想說終於開始了。沒想到一年後,新聞媒體卻說:「教改失敗?!」。我愣了一下,我本以為會有數十年的追蹤分析,才會有所謂的成功或失敗....。就算商鞅也是將他的變法分為兩期,前後相差十年。怎麼會如此急著想要看到成果?教育不是百年大計嗎?也許是政府沒有做到「徙木立信」,也許是政黨惡鬥...。
不知有誰可以像秦孝公一樣,檔掉來自貴族、保守一派的壓力?又有誰像商鞅可以不畏強權的遵守「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教改,遙遙無期阿!
書名:秦公司興亡史
作者:陳文德
曹操,在經由三國演義的渲染之下,他成了一個陰險的大奸雄...。然而現在已有許多類似翻案的文章,敘說曹操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也懂的用人,所以已有許多人喜歡曹操。而在「曹操爭霸經營史」這本書中,我卻感受到曹操不僅是很能幹,還有對於理想的堅持。曹操從早期的平黃巾、刺董卓,到封魏公,其中曹操遭遇到多少失敗,憑著一股不屈不撓的精神,終於取得了中國北方大部分的領土。讀了許多三國的書,不論是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三國時期的人物,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鬥,不屈不撓、愈戰愈勇,卻是他們的共同特質,所以他們都能名有青史。
書名:曹操爭霸經營史
作者:陳文德
攻心為上-以德化、智略等勝敵為上策。在各個領域中都有用到這個成語,常會在商業叢書、管理叢書看到,如以三國為背景的,舉諸葛亮南征南蠻的例子佔大多數:七擒七縱。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率領趙雲、魏延等大軍,深入南蠻,降服孟獲。然而事實上,當時諸葛亮沒有辦法全國總動員去平定南蠻,因為北方曹魏虎視眈眈,所以趙雲、魏延是留守的,率領的在三國演義中並沒有名氣,卻是在治理南中有功的李恢、馬忠等人。相信南方各地方首長,在政策執行上多少獲模仿獲假傳諸葛亮的旨意,再擴大來說,以「北宋是以曹魏為正統,南宋卻以蜀漢為正統」來推測,或許在魏晉南北朝時,南朝以蜀漢為尊,利用諸葛亮的聲名,以方便治理南蠻。所以攻心為上策略可能持續個幾百年。
目前台灣的政治人物,所提出的政策,像是「一鄉鎮、一停車場」、「兩年後,某區點石成金」,就如同三國演義,來個七擒七縱之後「南人不復反矣!」,問題就解決了…。其實在諸葛亮南征之後,南方還是會有一些衝突,依靠的是地方首長的努力,才逐漸平撫下來。